□ 刘更须
(平顶山日报社,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平顶山日报》“百姓故事”栏目创刊于2005年12月,每周二到三期。办栏宗旨是讲述鹰城百姓的生活故事,关注市民生存状态,用动人的故事反映人间真情和社会关爱,以积极向上的栏目基调弘扬真善美。要求应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血有肉的细节、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由故事了解百姓的独特经历和人生经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悲欢离合。栏目公布有热线电话,一方面面向广大读者征集新闻线索,另一方面便于与读者进行互动。现在看来,“百姓故事”基本实现了它的预期目标,并且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6年多来,400多篇丰富多彩的鹰城百姓生活故事让更多的普通群众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人公。专栏以其真切的人文关怀和温暖的情感元素受到了众多市民的热情关注,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同时,有效地充实了版面内容,提升了版面新闻内涵,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许多稿件更加注重故事性,更加注重新闻现场,更加注重细节,更加重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和散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总的说来,“百姓故事”栏目已刊发的这些稿件按内容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人间真情的,如亲情、爱情、社会关爱等。例如,《一个单元14户亲如一家》、《捐肾救儿的前前后后》、《双龙配双凤 幸福乐融融》、《六人六姓一家亲》、《“姐姐,我只要你活着”》、《失明孤儿感受爱的阳光》、《李明洁和她的博爱QQ群》、《他陪老娘住乡下》等;一类是反映多姿多彩人生故事的,例如《爱心志愿者——王敏》、《独臂男人陈林凡》、《笑,能驱散病魔的阴影(抗癌俱乐部的故事)》、《大学生演绎校园版〈无间道〉》、《万里寻亲》、《场坊村农民南下取经记》、《这里的农民篮球》、《李长海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之梦》、《用双脚书写人生精彩(一个无臂青年参加高考的故事)》、《徒步探寻韩魏长城的花甲老人》、《朱庆贵:大老爷们儿当红娘》、《骑车游西藏的老头儿》等。
其中,《一个单元14户亲如一家》、《34岁的曹赞喜和24岁的鹤望兰》、《病魔压不垮的弱女子》、《“候鸟”王现五和他的甜蜜事业》、《李相臣:泥塑匠的酸辣苦甜》、《铆工还是金牌婚庆主持人》等稿件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打电话向曹赞喜咨询养兰花的事儿,向身患红斑狼疮仍直面人生的女税官荐医荐药,请金牌婚庆主持人帮忙主持婚礼;《一个单元14户亲如一家》报道的平煤集团七星公司和谐单元的故事更是一度成了鹰城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多家省级、中央级媒体的关注。
“百姓故事”栏目之所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言,首先是因为它关注的对象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社会意义的普通人,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体现着一种源于尊重体贴而进入采访对象日常生活,乃至其内心世界的爱护与关怀。其次,它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普通人。这种平民化的视角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真实反映,是与党报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方视角有所区别的。再次,“百姓故事”栏目选取的题材是大众的而不是小众的,注重有关注度的事件,强调题材的故事性,注重选取蕴含曲折过程、抓人悬念、戏剧性强和冲突激烈的故事,从中发现趣味性的东西来。因为,故事性与趣味性是提高读者关注度的主要元素,题材的故事性张力如何直接决定着稿件的质量。
与党报传统的人物典型报道相比,“百姓故事”栏目就其单篇来看,或许人物不够高大、题材不够厚重、事迹不够震撼、影响不够深远。但这个专栏,追求的恰恰是——“因为本色,所以真实;因为质朴,所以亲切;因为细腻,所以感人。”通过讲述各类普通人不寻常的故事,在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以最贴近、最具亲和力的方式宣扬主流精神,倡导主流价值,奏响时代主旋律。它以党报视角、人文情怀、新闻手法关注、关心、反映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聚焦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撷取寻常人的闪光点。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平实质朴的语言,与读者达成心灵互动,在传播美好、引人向善方面具有很强的磁性。成为党报凸显民生视角、人文情怀的重要抓手,强化了党报人物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也是对党报新闻宣传“主旋律”的具体阐发。
另一方面,“百姓故事”栏目也有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
一是人物通讯多,好的生活故事少。二者的体裁都是通讯,都是有人有事,但人物通讯的中心是人,百姓故事的主体是事。在百姓故事中,动人的故事是主体也是主线;人是故事中的人,是第二位的,是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出现的。
“百姓故事”也可以围绕人物展开,但主人公必须是“奇人”,是思想、情感、生活与众不同的人。稿件要突出的是人物的生活故事,是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
二是好人好事多,有丰富生活内涵的故事少。人是社会矛盾的总和,有红脸、黑脸,也有花脸。社会是个万花筒,有阳光,有阴影,也有灰色地带。人有形形色色,社会丰富多彩。只要故事好,曲折、生动,有一定的内涵,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这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成百姓故事。当然,其前提是稿件的主题要积极向上。
然而,许多已刊发的百姓故事局限于传统的“正面报道”,拘泥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内容多为亲情、爱心等,选材范围狭小,没有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平民百姓的人生百态。比如,《平顶山晚报·鹰城周刊》刊发的《给我的儿子找个爹》、《寻找代理爸爸》、《郏县同性恋女孩结婚》、《叶县吃蛇奇人》等稿件,其实也是很好的百姓故事题材。
三是“过去时”多,“现在时”少。对生活的深入度、关注度不高,没有及时捕捉到新闻性、故事性强的生活素材,写出来的稿件当然时效性不强,缺乏新鲜感,更缺乏吸引力。
此外,对“百姓故事”栏目认识不够深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本报记者曾写了一篇关于某地抢救车祸伤员的稿件。发生车祸的是一辆由平顶山发往洛阳的客车,受伤者较多,当地有关部门和群众及时进行了抢救。应该说,事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读者的关注度较高,是一个好的百姓事故素材。可惜的是,记者把视角放在了当地一家医院的积极救死扶伤上。
四是叙述多,描述少。因为故事性不强,许多稿件多是平铺直叙,缺少真切、形象的客观呈现,缺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的细节白描,人物充满个性化的、典型性的语言少。
好的百姓故事稿件应该富有悬念,有新闻现场,有典型的细节,有个性化的主人公语言。记者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好的讲述者,一个形象的展示者。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着手采取应对方法,积极培养骨干记者和通讯员,增强与读者和社会的互动,力争把栏目办成《平顶山日报》的名牌专栏,提高报纸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再立新功。
有一句话:故事决定成败,魔力就在故事中。生活在继续,故事就不止。总有故事令人难忘,总有故事刻骨铭心。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也许越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越藏着震撼人心的故事。“击辕之歌,有应风雅”,也许赶车人歌里唱的,正有你求之不得的美妙故事。“街谈巷说,必有可采”,也许听路人聊天、侃大山,不经意间会收获到长故事短故事,大故事小故事,让人笑的故事,让人流泪的故事,让人思考的故事。
“百姓故事”栏目给我们的启示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是所有文艺作品尤其是新闻作品的不二法门。关注民生的平民化视角是新闻报道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必由之路;新闻报道方法一定要不断创新,力求直观可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增强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