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金茹
(本溪日报社,辽宁 本溪 117000)
杂文因为其思想的深刻,文笔的生动,越来越成为党报副刊的重要内容,不少党报的副刊开办了杂文的专栏甚至专版。但党报的杂文,有其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何让党报的杂文,既姓杂又姓党,保持党性,又不失杂文的批判性和风采,是党报副刊应该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
杂文作者习惯于走进历史之中,寻找什么。
历史是一面镜子。
作者翻墙而入,在陈旧的历史里寻找的目的,是以史为镜,从而发现人性的丑恶的胎记。
而不是把历史的碎片当作文物叫卖。
作为地方党报的杂文专栏更是这样,要有自己的定位,文化的定位,寻找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最佳共振的频率。
愈来愈喜欢鲁迅的杂文,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亦不知杂文的滋味。读鲁迅的文章便如食未熟的果子,有些生涩。而如今再读,才知道什么是讽刺,什么是深刻,什么是力量。
无病的呻吟,只能是墙头的塑料花,鲜艳归鲜艳,但不芬芳。作品亦是,稻草人尽管像人却永远没有生命的气息,好的杂文是不死的,像沙漠上的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也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
鲁迅的杂文何止三千年不倒。
地方党报的杂文也应该是这样,不能只是应景之作,配合之作。要真正去关注民生,关注百姓,要有生活的泥土味,要有人间的烟火味。
二
杂文不是时评,自然也不是浮萍,在水面上荡来荡去。
喜欢那些深刻的厚重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不是清洗剂,只刷掉岁月的长廊上的那些小招帖,那是别人的工作。杂文像手术刀,要割下人类思想上的病灶。
杂文更多的应该是人性的批判,是对国民劣根性的审视与清理,至于其他的活儿,让小品文去干,让相声去干。
因而地方党报的杂文专栏就要注重文化的含量,思想的重量。杂文不是时评,因而写作方法上的文学化,思想上的深刻度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社会分子都有自己的职责,农民把地种好,工人把工做好,而杂文作者作为一个民族理性的传递者,天性的注定要以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守护人类的良知,推动世界的前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乏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的典范。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日月同辉。
杂文作者是知识分子中的特种部队,他们的理性审视与坚守是最美的风景。一个社会,法律的公正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应该是守护社会公正与和谐的两道长堤。无论价值观如何变化,知识分子应该永远是一个民族良知的守护者,在漫漫长夜,在别人的梦中,敲响灵魂,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地方党报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杂文队伍,把激情同理性相结合,把握好分寸,帮忙而不是添乱。
三
杂文作者应该是一个清醒的人,特别是部分伪专家与金钱合谋,出卖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灵魂。为了个人与小团体的利益把智慧与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时,杂文作者不能沉默。
杂文作者必须入世。
杂文作者不能躲进历史的小楼,不管人民的春与秋。
地方党报的杂文专栏就更是这样,如果老是在借古讽今,老是在无病呻吟,就不会有影响力。地方党报的杂文必须同时代同步,同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步。
杂文作者不能活在文字里,不能用文字封闭自己,以为进入文字就可以不朽了。
杂文作者不能孤芳自赏,杂文不是杂文作者的杂文而是社会,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以燎原一个世界为使命。
地方党报的杂文专栏不是一个杂文的杂志,不能仅仅为杂文而杂文,要有责任感,有胸怀,有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