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丹辉
(伊犁晚报社,新疆 伊宁835000)
新闻采写不能忽视了细节的描写,在一篇新闻中,细节的描写至关重要,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就是真实、细腻地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进行的描写,也可以是新闻人物的一个面部表情、一个手势、一句话,甚至是人物穿着打扮,也可以是对现场场景、周围环境的描写。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但能弥补鲜活场面的缺失,使读者远离平淡无味的文字堆砌,还能够增强可读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它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更好地表现主题。2月21日,《伊犁晚报》刊登了《“爱心妈妈”情洒芦草沟镇》一文,笔者用哈斯叶提·吐尔逊朴实的语言,描写了“爱心妈妈”简单的思想:“我们少穿一双袜子,少买一条围巾,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虽然听起来是句很普通的语言,但却刻画了“爱心妈妈”朴实、无私、崇高的大爱。在“爱心妈妈”的帮助下,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新衣服、新书包,在爱的包围中,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与成长。文中细节的描写,让文章更加生动,更能体现“爱心妈妈”发自内心的爱。社会上的爱心活动非常多,如何让报道更加具有吸引力,那就要善于从小事、从细节入手,折射出人间的大爱。
小细节展现大主题。以小见大,靠的是对主题的深挖和提炼,用平凡的小事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思想。2011年,《伊犁晚报》刊登了一篇《派出所开微博警民互动更和谐》的文章,笔者摘录了微博上的一些内容,如:“ 10月18日,墩买里派出所接到报警,称在发展乡街新居民点发现一名入室盗窃嫌疑人。民警迅速出警,成功抓获正在实施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在此民警提醒广大居民,秋季是入室盗窃案的高发季节,请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文中引用了微博中的内容,更加形象的突出了民警一心为民的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警民和谐的大主题。
《伊犁最大的足球队》一文反映了在伊犁这片热土上,活跃着绿河谷、520、集结号等一批“草根足球”队。“尽管他们没有华丽的脚法,没有为之欢呼的球迷,但这里,同样没有那些繁琐的纪律。只要你喜欢足球,只要你愿意参加,球场上就会拥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和大家打声招呼即可融入一场精彩的对决”。“草根足球”顾名思义,就是非主流的足球文化群体。“已经换好了红色队服却突然又发现无事可做的队员们则三三两两地躺在草坪上,一边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一边议论着结束不久的那场比赛。只是比赛的结果令他们有些诧异。‘中国赢了?’几个错过比赛的队员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文章中的这些细节描写,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球员们的真实生活,他们热爱体育,活跃在球场、球场之外,在作者的描写下,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抓取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采访中尤其注意观察,捕捉细节。如果细节过多过滥,会使新闻变得臃肿,反而会淹没重点和主题。具体在新闻采写中,捕捉典型细节时,要牢牢把握主题,敏锐看到各个细节与主题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优选,最后把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特点鲜明,最可能吸引受众的细节挑选出来,确定为典型细节。在采写过程中,只要仔细观察,撷取最感人的细节,而且这细节越平实越朴素,感染力就越强,这样报道就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现场仔细观察,深入挖掘是抓取细节的关键。一些好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精细地观察而获得的。当记者掌握细节后,还要认真选择。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以《伊犁晚报》刊登的《二十七年的坚守》一文为例,“只要有机会,阿巴斯卡力便会想方设法收集一些树种。2010年年底,他与妻子回南疆喀什老家,回来时,他却没有选择当地的特产,而是带回了几十棵核桃与红枣苗。这时,阿米乃又从衣袋中摸出一些种子。刚刚在县城捡的小叶白蜡的种子。手一颤,一颗翅果突然滑落在地,弯下腰,她细心地捡起,小心翼翼地重新放进衣袋中。”细心捡起种子的细节,这一具体而又细致的点睛之笔,描写出一粒种子对于她来说,是如此的珍贵,让读者感到又是那么真实可信。
典型化的细节,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乌孜别克族90岁老党员 千元“党费”向党献礼》一文中,描写了一位乌孜别克族的传奇老人,“老人眼不花耳不聋,头脑清晰言语诙谐幽默,说到这里竟然站起身双腿一蹬,蹦到半空踢出脚,耍起年轻时练过的武术,兴致所至挥拳击向旁边的门板‘蓬蓬’作响。”简短的动作描写,深入的刻画了老人的性格特征,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精神矍铄、幽默诙谐的和蔼可亲老人,拉近了读者与老人的距离,也让读者更容易了解老人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