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设为文,扩其波澜
——例谈微型小说结构的写作教学

2012-08-15 00:49宋兴宁
中学语文 2012年28期
关键词:文体小说结构

宋兴宁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大都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上做文章,过多地在文体、取材、手法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存在着诸多弊端,使较多学生的作文陷入内容陈旧、形式刻板、缺少理性的境地,更让写作教学在老师教与学生写上,都出现了死气沉沉的局面,一个本来最应有灵动的教学过程变得最为呆滞。

微型小说写作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有一定难度和陌生度的任务,它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好奇心”是个人内在动机的核心,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微型小说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创造兴趣,不失为改变现状的一种有效策略。

同时,就考试而言,不少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就是微型小说佳作。因为,写作微型小说,一方面从文体上看,本身就是在创新,在考试中涉足的人相对其它文体来说较少;另一方面,微型小说在内容与结构上更适宜学生展开想象与创新,超越那种“照相式”的复制生活描写;加之微型小说字数少,符合考试作文的字数限制,从字数上更适合作为应试文体。所以,微型小说正日益成为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关注对象,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微型小说写作引进语文课堂。

然而,在如何表现微型小说的艺术张力的问题上,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结尾的艺术”,以“出人意料的高潮”为结局,忽视了微型小说结构的表现力;这种写法极易掉入程式化的泥沼,而且也不易为作品注入深一层的神韵。实际上,微型小说力求在最短的时间、最简约的场景中,铺陈最具有艺术张力的情节,这注定了微型小说在文体创新试验上更宽容、更大度,它更能容忍许多文体观念无法涵盖的新形式、新手法。

基于此,从微型小说的结构出发,在写作教学时把结构视为审美体验的施动者,或许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一、时间定格:“文章之妙,都在无字句处”

传统小说遵循的是线性时间和因果关系,更注重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提出了“时间零”理论,即时间的定格,就像一幅照片一样,以凝固瞬间的形式表现悬而未决的结局,它可以引发读者的多重想象,是更值得作者倾注热情的时刻。多年前,我们看金庸的大作《雪山飞狐》时,很烦胡斐那一刀到底是砍,还是不砍?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这种无限可能、无限猜度的结局,才是优秀文学作品最为稀缺的元素。

事实上,微型小说比其它文体更需要情节结构中的空白点,因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开掘题材本身的审美信息量。一篇微型小说的审美信息量一般说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故事表层的显信息,一是故事深层的潜信息。故事表层的显信息是一个固定值,而潜信息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力进行无穷的生发,从而使微型小说的容量达到大大超越文本局限的要求。根据格式塔理论,当不完整的形(即空白)呈现读者面前时,它就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这将大大提高读者阅读作品的兴奋程度和探究敏感。因此,作者空缺式的结尾设计就是旨在制造情节空白,从而引起读者怀着“恢复完整”的心理。

例如,我国微型小说家凌鼎年的《秘密》一文,说的是海边退潮后,渔家孩子拾到了一只造型古怪而别致的紫色玻璃瓶,玻璃很厚实,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东西,玻璃瓶盖得严严紧紧的,还用胶带封着。海妹子对这个瓶子充满了好奇,于是用钱换下了这个装着问号的瓶子。这个神秘的漂流瓶引来了很多人的好奇,大家纷纷猜测里面装着宝贝。小说在大家的猜测中不断升温,读者也参与进了想象,并且同样也是感觉到了神奇。最后海妹子在有头有脸的人的软磨硬泡之下答应开启这个瓶子,瓶子终于打开了,里面写着洋文,等洋文被译出来后,大家都失望极了。洋文的译出是面向小说中人物的,并没有面向读者,因此读者依旧是不知道那些洋文是什么,依旧是不知道瓶子里装着什么。小说的末尾是这样的,“谁会料到原来是这几个字呢。算了,不说也罢。”小说名为《秘密》,而瓶子中到底有什么?作者有意不说,最终成了永恒的“秘密”。金圣叹说“文章之妙,都在无字句处”,的确如此。小说的艺术魅力正在这似有似无、欲说却止的时间定格之中。

二、空间并置:“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

中学生作文应强调真情实感,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可是,学生甚至许多老师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才看成是真实性。这样一来,学生一写文章,就离不开身边的亲友,越是想写得真,文章做作的痕迹越明显,文章就显得越虚假。因此,我们强调作文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写真人真事,而是要让学生准确把握真实性与真实的区别。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这是清代学者袁于令对《西游记》真幻问题的阐述。小说追求情理之真,但并不拘泥于事实的本来面目,反而更重视通过想象和虚构表达作者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认识,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更具主观性和感情色彩,也因此具有更深沉的哲学意味。

例如香港作家刘以鬯的经典微型小说 《打错了》,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结尾。文章采用空间并置的结构,分一、二部分,两部分前边大半的故事相同,文字也完全相同,讲述了主人公满怀着期待心情赶赴女友的约会;到了后边,一个偶然打错了的电话改变了故事的结尾。一个结尾是:主人公没有听到那个电话,出了门,到了“巴士站”,被失事的车子撞死了;另一个结尾是:主人公听到了电话,延误了出门的时间,挽救了自己的性命。文本并存了主人公“遭遇车祸遇难”与“目睹他人罹难”两种结局,营造了一种荒诞的感觉,映衬出偶然因素影响下人生的无常。文章不是把虚构写成读者可信赖的真实,而是在毁灭真实中引发读者欲罢不能的思考。

又如凌鼎年的《女浴室新闻》,这篇文章也采用了空间并置结构,分A、B两个镜头。情节主干是某地某厂某女浴室发生了煤气泄漏,一女工晕倒其中,男主人公闻讯来救;但故事发展有了两种结尾,两种结尾便组合成为两个版本故事。在“A镜头”的故事文本中,男主人公听了别人的话,延迟了救助,造成了女工死亡的悲剧;在“B镜头”里,男主人公没有听别人的话救下了女工的性命,但这反而招致了人们的流言和怨恨,悲剧命运转移给了男主人公。作者故意设计两个故事结局,不在乎哪个故事更真实,而是因为主旨都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每个单个的画面中,而形成于这两个画面的组合中。因此,这种结构虽然画面是并置的,但内涵却是集中的,这种体验,正是作者通过特殊的小说结构传递给读者的审美信息。

三、多线平行:“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

多线平行的结构,就是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如果说,时间定格是单线发展的结构,它的规律是在单一中体现多变不确定的结果;如果说,空间并置是多个画面集中的结构,它的规律是在多样中寻找集中;那么,多线平行的结构形态,刚好把这二大类型结构形态的特点汇合了,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结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是多条线索或平行、或交叉的发展,这使得情节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构置多条线索的目的是为了对比和衬托,而这种艺术上的对比和衬托恰恰是为了更集中、更鲜明地传达核心细节所包孕的艺术意蕴,多样和集中在这种结构形态里得到了兼顾。

例如刘以鬯的微型小说《多云有雨》,作者巧妙地用“二000年十一月七日,多云,有雨,天文台悬挂一号风球”把五个情节串起来。它的第一个情节是下午两点钟,亚花约森仔看电影;第二个情节则是两点一刻,森仔问母亲要钱遭拒绝;第三个情节叙述下午两点半,肥婆去买菜,被森仔扑破脑袋昏倒在地,抢走钱包;第四个情节写两点三刻,老邝看见肥婆昏倒在地,却不报警;第五个情节是下午三点十分,警察对肥婆视而不见,最后,作者借警察的口说出“天文台的一号风球已挂了几十个小时”。这样一来,既写出自然的多云有雨,也写出社会的多云有雨,把人们的冷漠、麻木、无情淋漓尽致地展露在读者面前。这五个情节的艺术内容是在五个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面里展开的,作者通过多线平行的小说结构,以十分冷静的笔调,用报道天气预报的语气来叙述一个悲剧故事。正如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所说“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作者越是像明镜照物那样客观地、如实地、全面地记录事件,表现叙述者的冷眼旁观,便越显得故事悲剧色彩的浓烈,让人看后不禁心寒。

在这五个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场面里,作者不是面面俱到地描写,他设置了一个艺术的凝结点,这就是“多云有雨”,凡是与此有关的内容他就写,无关的就不写,因此,作品虽然有若干个不同的场面,但实际上作者写的却是五个不同场面中的有着相同点的内容。这五个与“多云有雨”有关的情节一经连接,便形成了由五个相同点内容突破各自时空限制而构成的新的艺术时空。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结构外,微型小说的结构还有链式、环式、辐射式等,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冰山一角。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小说结构是一种活性结构,如果每篇微型小说的写作教学都循例而行,那就又落入了程式化的窠臼。这也正说明,微型小说的写作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唯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彩纷呈!

猜你喜欢
文体小说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论结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