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张舒予
(1.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开始。近几年来,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一直是中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探究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开发显得更为重要。
“想象旅行”这一模式是由德国的埃莉萨·迪肯佩2002年提出来的,并撰写了《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一书。“想象旅行”是内心进行的旅行,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想象旅行,儿童可以处于松驰的状态,并“看到”和感觉到幻象。想象旅行的一个基本效应是:激发、增强和促进想象力的形成,让孩子在无限广阔的幻象世界里自由行动。
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实施的对象是3-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简单地按照埃莉萨·迪肯佩的某些做法来组织儿童进行想象旅行,使儿童真正能进入到老师所期望的心理状态是颇具难度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缺少生活体验和表象积累,直接影响了想象的发挥。使得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在德国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是在肯定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以全脑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同时创设心静环境,为“想象旅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表象也称意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表象按照刺激的性质以及刺激所作用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味觉表象等。其中,视觉表象在人类认识活动中作用巨大,人的表象总量中,大部分外界形象信息是通过视觉输入大脑的。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头脑中,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一样;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反映的事物多次被感知结果,它表现出事物的一般形象,带有概括的性质,如头脑中关于书的表象,并不是指具体的某本书,而是书的一般形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可以在头脑中操控表象;对它进行认知加工,就像人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采集、传输、存储各种信息,从而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对知觉形象进行有效加工与表达,使得表象材料具有选择性,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去除一些复杂、干扰性的成分。
学前儿童年龄小,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 3-4岁,想象很简单或是零碎、想象水平较低。中班幼儿的年龄为 4-5岁,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此时创造想象多依赖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故事,或由成人语言的描述而产生创造想象。大班幼儿的年龄为5-6岁,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人体所有行为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传统教学由于多呈现的是语词,因而思维加工多依赖于左脑,缺乏表象加工,信息的提取速度较慢。而信息技术可以合理呈现语词和表象材料,并使之有效匹配,从而为获得正确思维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一些真实的情境儿童不能亲身体验,因而缺乏表象积累。此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关真实情境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出一种情境、一种气氛,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相关表象的形成。
(2)动态模拟,清晰表象
很多现象是儿童无法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获得感性材料就存在着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视觉表象。
(3)声图并茂,深化表象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图像的形式形成了记忆表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像和语词有效的整合,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大大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种引人入胜的动态图画,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声图并茂,使得思维的加工材料大大拓展,加工方法也更加科学,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多种感官,促进儿童的理解,有利于表象的稳定,从而更有效地开发了人的大脑。
儿童难以进入心静状态,难以进行很好的自我身心放松,想象旅行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许多教师对想象旅行的积极效果暂时保留她们意见的原因所在。
心静是成功进行想象旅行的先决条件。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静,决非不言不语,孤僻任性,独来独往。想象旅行要给儿童以想象的空间,保证儿童“进得去,出得来”。
学前儿童特别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心静的要求实施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儿童的心理机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想象主题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当教师在描述那富有生机、充满鸟语花香的景象时,或者展示由温暖的阳光、清凉的流水、馨香的树叶组成的自然画卷时,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有意注意,引发儿童的想象动机,促使他们进行身心的放松,使想象旅行中的儿童从想象旅行前的浮躁转化为平静,并开始进行那充满想象力的内心旅行,通过各种感官去享受感觉。
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环境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创设符合学前儿童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感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前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儿童在想象旅行和现实环境中和谐统一,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的情境中,可以使儿童的想象旅行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以境生情”,使儿童更好地体验想象内容中的情感,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想象旅行的效果。
幼儿想象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②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③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1)信息技术能提高学前儿童想象的有意性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较差,想象内容零散,无意性表现明显,有意性处于刚刚萌芽的状态,特别是具备的有关直接经验不足,影响想象旅行的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环境,可以使用视听资料呈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事实与过程,以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感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帮助儿童建立包括视觉与情感的经验基础,刺激儿童的有意想象,拓宽儿童联想的思路,为想象旅行做好准备,使儿童轻松自然地投入到想象旅行之中。
(2)信息技术能增进学前儿童想象的现实逻辑性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环境与多种教学媒体互为补充,使知识的表达、传授更加充分,更容易理解,并刺激儿童多种感官参与想象旅行活动。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创造的特殊情境中,孩子多种感官同时并用,这样,促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延长了注意力,培养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使想象的现实逻辑性得以加强。
(3)信息技术能增强学前儿童想象的创造性
幼儿想象中的创造性较少,主要是再造想象。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再造想象是较低级的想象,创造想象才是较高级的想象,并与创造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及其交互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首先,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性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想象始终保持活跃状态。
第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给幼儿以想象的充分自由,培养他们敢想、多想的创新精神。
第三,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为幼儿提供驰骋想象的具体机会、条件,有效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第四,信息技术的生动性为幼儿提升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和综合处理,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
其次,利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比用录音设备播放不仅操作方便、快捷,控制准确,而且噪音小、音质优美动听,不易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而普通录音机需要进带倒带等操作,且不易准确到位,操作过程中的机械噪声又不可避免,都将给孩子带来不安。
讲述故事时的温和语气,有助于孩子以平静的心境去进行想象。借助媒体播放器播放想象旅行的故事好处在于:一方面,一些音色不够完美或朗读能力欠缺的教师可以将编写的“想象旅行故事”请较为专业的播音员朗读。另一方面,给经验不足的教师带来了便利。因为在放录音时,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并及时排除不利因素。再有,教师在遇到自己喉咙沙哑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仍然可以借助于现成的有声材料来施教。而当孩子需要复述故事情节时,又可以很方便地重复。
再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前儿童讲述 “想象旅行”的成果,可以为孩子构建一种乐于表达的环境。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即在家里教会孩子使用录音机软件,然后告诉孩子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故事录入一样,结果,孩子将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往往乐此不疲。
[1]张舒予,王珺.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
[2]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埃莉萨·迪肯佩.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6.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李彩云.学前心理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7.
[6]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7]朱静秋,张舒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5,3.
[8](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郭臻琦,王连洲.关于儿童创造性想象研究的综述[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9.
[10]唐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表象形成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7,(7,8).
[11]W eiping.Hu,Philip A dey.(2002).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4(4),38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