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木城镇初中 张乃斌
在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要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下面就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学生探索的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探索,问能使学生学得主动,问能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创立“疑”的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就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欲望.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使他们产生好奇,产生疑问.好奇是兴趣的源泉,疑问是探究的先决条件,也是探索知识条件的金钥匙.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时,才迫不及待地对它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来龙去脉不罢休的探索欲望.正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所说:“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的讨论会引起对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兴趣,也能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关注”.从而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欲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产生疑问,唤醒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等.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三根木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棒拿出来,三个一组,自由组合,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学生会得到多种答案.这些答案让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构成三角形三边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又如在“乘方”一节内容的引入中,设计把一张纸对折二十次有几层楼高的活动,或讲愚蠢的国王奖赏发明象棋的大臣多少粒小麦的故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新知.
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数学的乐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我们不但要学生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两元和一元钱,要将一张十元的钱换成两元和一元的零钞,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两元的X张,换一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六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布置这样的题:体育委员带了500元去买体育用品,已知一个足球a元,一个篮球b元,一个排球c元,请说出下列式子的意思:(1)a+b,(2)500-3b,(3)2[a+b+c];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接着解决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式子500-3b编拟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并对计算结果做出解释.又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实习作业时,带领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的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对学生反复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摹仿和记忆”,要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掘教材因素,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各种感观,使之以好奇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感悟、体会所学内容,把知识信息的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愉悦和满足中自主探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