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教研室 葛宏高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突出了以学生为本,这就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不再是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而是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一种自觉意识,并能自主地、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潜能,创设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的条件,既主张平等也承认错误,这是一种注重情感、符合人性的学习理论.“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确,“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在这种快乐和谐的氛围下,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从而就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才更好.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寓教于乐.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们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兴趣规律,培养学生“乐学”志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初中数学一周五节课的教学,从时间量上来说,虽说不少,但为了提高成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却很少.课外活动可以充实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集体的凝聚力、同学间的互助与竞争.在课外时间,增加学生交流机会,组织学数学用数学故事会、数学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递、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一节好课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进而使学生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热情洋溢、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不着边际、不切主题的教师也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娓娓的诱导,对学生予以肯定.这有助于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亲切感,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要求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找到如何得到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三等分线,并问为什么这样折叠后得到的就是“角平分线、三等分线呢?”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白,于是我把方法介绍给学生们,学生再动手操作,果然奏效.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和丰富,使他们尊重你,相信你,喜欢你,愿意跟随老师一道去探索数学世界中的奥秘.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让学生切土豆、萝卜,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大胆地探索,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取得数学教学的成功,就必须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实际,更受学生的欢迎,保证学生在课堂内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课堂,感受数学.
(一)精心别致的设计课堂的“导入”和“结束”.虽然“教无定法”,但一堂课好的“导入”,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广大数学教育同仁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一忌“婆婆妈妈”地不着边际地啰嗦,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乏味;二忌“直截了当”地“硬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要根据学生实际认知和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的天平,给学生展示“等”与“不等”、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本章所学“等式”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学好本章知识又能应用它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样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力求: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不拘一格.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题:“如何得到一块和这块碎玻璃一样的玻璃?”以设疑创设情景.结尾小结时让学生按照本章所学方法,解决本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再是枯燥的几个三角形.这样使得结尾形式别具一格,既达到了小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思维方法得以延伸,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教学媒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内角的拼凑,直观、生动的展示出三个内角的关系.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全班同学与老师一道进行评价,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通过评价,各组再把存在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再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从别人的问题中受到启迪.学生在“媒体”的运用中乐学、会学,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精选例题,精讲精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精讲”,而“精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例题的精讲.要达到此目的,精选例题是关键.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选择恰当的例题,使得教学“高效低耗”,同时又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课后则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那么,学生的信心就会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就会增强,学习成绩也必将上升,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