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课改,话教育教学中的三新二异

2012-08-15 00:5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改理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杭 亚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站在教育教学最基层的实践者,如何更好地适应教改,尽早地在新课改教学中发挥才能呢?就此笔者谈一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

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制约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发生.长期落后的教育观念会贻误教育,甚至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实践新的课改,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

1.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值行为、良好学习品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年龄阶段.实践新课改,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内化学生的心灵,培育他们良好的学习观,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教育具备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加之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与教育资源相结合,更有利于新课改教学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2.确立新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行为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虽然说明了教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但是这样的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树立教师为主体性的,往往是把知识是以压迫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在于教师是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行为,教师把自己真正扮演成教学中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更健康,更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二、教材的处理要更新

教材是师生进行知识,思想交流的一种载体和媒介,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如何正确地使用好这一载体,使教材尽可能地在师生活动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

1.善于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动性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也要用教材学.教师要善于进行教材分析与处理,正确把握教材这一媒介,结合学生实际处理教材,做到善于变教材为学材,视教材是传递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媒介,实现教与学双边活动最佳效能,通过教实现学的三维目标,即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教材之中.

2.善于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潜能性

教材是来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积累的宝贵的财富,但运用不好,就是一本死书,其实新教材之中的思想理念是进行探索、创造的基础,最根本的逻辑知识,是生活实践的浓缩,因此教师要经过分析,研究后充分地挖掘教材之中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实现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所学从理论中来,拓宽到实践中去,能更好解决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驾驭好教材这一媒介,正确地处理好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更新

教师从事于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新课标”必然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挑战,建立起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实现新课标强调提出的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什么样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适应于新课改的要求呢?主要在于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有利于:

1.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2.创设情境,营造探索与思考的氛围.

3.创设平台,实现学生互动,合作的机遇.

4.体验成功,领略学习的成就感.

5.整合教育资源,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都是落后的,教师要做到充分调动现代的教学资源与优良的传统的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最大优化.

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改提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赋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的经验与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筋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体验”及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重知识技能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更要突出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知识接受水平的差异,也就是说教师要承认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有存在差异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在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基础不同,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指导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使命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五、注重教学内容的差异

新的课程观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内容,新课标规定的内容是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标准”,不规定具体的内容,而是对学生结果的一种描述,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统一要求,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对教师来说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发展,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教学内容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教学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学困生的自卑和落后的心理.

教学内容差异的设置,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调动,始终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困生虽然起点较低,但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登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插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谐共融、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形成一个人人有需求,人人能参与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确保教与学的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新课改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