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南昌市民情家访工作创新实践的调研

2012-08-15 00:49李淑兰宗妍钟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情社区群众

李淑兰宗 妍钟 晟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他还强调“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在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了“四个危险”。新的历史条件,如何应对脱离群众的危险,加强或重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直接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都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科学总结这些经验将为新时期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此,本课题组专门围绕南昌市的民情家访工作展开了调研。

一、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考验

1.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考验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呈现多样化走势,社会各阶层的分化重组十分迅速,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特点的多层次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被打破,由于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所处地区、行业的不同,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大,引起一些群众特别是低收入者心里的不平衡。此外,由于腐败问题、非法致富问题的出现,随之出现了一些非法牟取暴利的人,他们的非法所得与劳动群众的收入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加剧了大众社会心理的价值冲突。在社会阶层分化的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对象呈现多样化趋势,服务对象范围扩大,工作范畴也已由传统的思想工作、纠纷化解延伸到了协调利益冲突、处理较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分配公共资源等方面,领域不断拓宽,工作难度增大。

2.群众工作主体宗旨意识淡化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存在非竞争性,这使得我们党早期形成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对群众的感情淡漠,对群众工作也是应付了事,走过场,或是高高在上摆架子,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疏远。群众工作主体宗旨意识的淡漠,不仅降低了群众工作的实效,致使党的路线和主张难以在群众中落实,而且导致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降低,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淡化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影响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邓小平早就清醒地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我们党内也不是比前几年减少而是比前几年增加了”[1]。

3.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能否与时俱进的考验

注重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群众工作,可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却表明,我们党的一些群众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机制已落后于时代和群众的需求。随着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仅仅听命于各级组织和领导人的安排和布置,而是有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因此,如果不改变以往那种“替民做主”的理念,不从争取和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味地强调人民群众要服从政府,要围着政府转,那么这样的群众工作将难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同,人心也难以凝聚。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时期,各种矛盾集中呈现、错综复杂,涉及面之广,处理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过去单靠说服教育、行政命令、强迫、压制等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难以奏效。这就需要党的各级组织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创新群众工作”的要求,结合新变化,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南昌市“民情家访”对群众工作的新探索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南昌市的群众工作者从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出发,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机制,在实践中摸索出“民情家访”的工作思路和经验,使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1.创新载体,逐步推广。

2006年青云谱区借鉴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议员接待日”的经验做法,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试点开展“民情夜访”工作,要求全区副县级领导每周三晚上,进入自己联系的社区倾听群众声音,帮助解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这一创新做法被南昌市创先争优办纳入创先争优活动中,在全市渐近铺开。此后,为积极策应省委“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市委、市政府结合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百日行动,进一步丰富“民情夜访”工作内涵,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民情夜访促和谐”活动,“民情夜访”活动迅速在全市推开,基本覆盖到社区(村)。2011年底,“民情夜访”活动得到了江西省委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统一更名为“民情家访”。

2.构建网络,充分保障。

成立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民情家访”理事会工作网络,理事会办公室与民声通道工作室合署办公。理事会成员不仅包括各级主要领导,还包括了单位代表、群众代表、退休人员、人大和政协代表、党代表等,具有较好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各地党委和政府在经费和场所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如:青云谱区每年在财政专项列支了220万元工作经费。各街道(乡镇)纷纷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原有的办公场所进行调整,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将工作纳入街道(乡镇)“为民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按照要求确定了社区(村)“民情家访”接待室。

3.完善机制,夯实基础。

为了让“民情家访”切切实实地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法宝”,各级“民情家访”工作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等,如:面对群众的问题,“民情家访”实行分层级解决。街道、乡镇(社区、村)这一层面要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需求、邻里纠纷等群众“急”问题,要求5日内将进展情况答复当事人。而县区层面主要解决社区等难以解决的群众“愁”问题,要求15日内将进展情况告知当事人,难以解决的向市里反映。而县区难以解决的群众“难”问题、“盼”问题,将上报至市级层面协调解决。根据市理事总会办公室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全市 “民情家访”收集各类群众反映和问题3.9万余件,已解决和反馈3.6余万件,反馈办结率达到92.3%。同时还不断完善和实施民情传达、协调解决、绩效考核、行政问责四大机制,全面启动普遍走访制度,积极开展入户访谈等,从而为“民情家访”工作制度化、长效化打下坚实基础。

4.扎实工作,确保成效。

2012年5月,南昌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民情家访”工作的实施办法》,要求各级领导确定各自的联系点,每月都要进行“民情家访”,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如此,定点领导每次开展“民情家访”时,各社区和行政村还要至少提前一天在辖区公告,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反映情况,做到辖区内所有居民或家庭都能参与一次“民情家访”活动。对于“民情家访”中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有专人真实记录,建立群众诉求工作台账,做到无遗漏记录,真实、准确地表达民情民意。通过“民情家访”工作,一批关系群众现实利益的日常问题得到了迅速有效的解决。如:青云谱区徐坊街道洪城路社区属于老生活区,辖区内老人占人口比例达15%,其中有许多空巢老人,居民通过“民情家访”反映情况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洪城路社区投资200万元新建了一座4层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周边四百多名空巢老人解决了生活问题。至2011年底,全市1157个村、445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民情家访”工作室,全市有二万多名干部到“民情家访”室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6万件。

三、新时期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

南昌市的“民情家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不但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创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而且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不断推进与开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1.有利于强化群众工作主体的宗旨意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密切党群关系,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要解决好宗旨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前,一些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某些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制,究其原因,是领导干部“地气”接得少,宗旨意识不强,没有真正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做事难合群众的意愿。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把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更有益于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有利于拓宽党群沟通的渠道

每个人都有表达和追求合法利益的权利,只有利益表达的渠道多样并畅通,党和政府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的愿望与要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要求的政策,从而避免或减少党群矛盾的发生。目前,我国的党群沟通渠道建设存在着沟通渠道过长和过窄等一些问题,影响了党群间的有效沟通。如:由于组织机构庞大,层次过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多,造成时间的延误或信息的失真;上级要了解基层的情况,群众要向上反映问题,都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实现,更谈不上准确、完整、及时地交流沟通。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加之沟通方法上的简单化、机械化,领导层获得的信息很难保证其准确性,也就难免做出不符合群众意愿,甚至有违群众意愿的决策,造成党与群众的距离。为此,不断开辟群众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探索群众工作的新办法,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缩短党群之间的沟通距离,实现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不但会减少沟通成本,而且会提高沟通的成效。

3.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党群关系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执政资源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的党群关系总体是融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多发、民生性问题增多等,使党群、干群关系在某些地方较为紧张。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搭建基层服务平台,党员干部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能够让决策层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地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基层群众思想动态和关注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让广大群众有问题在社区解决,有怨气在一线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尽量避免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降低处理问题的成本,将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党群关系起到重大作用。

[1]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猜你喜欢
民情社区群众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