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四重向度

2012-08-15 00:49马明冲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马明冲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提出彰显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 “四位一体”新格局,这就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格局相呼应。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且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P16)其中,我们从理论、实践、战略和理念四重向度来解读则更有益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精髓。

一、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范式和重要内核。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经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国发展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

理性征服的睿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应该在征服整个世界时彰显出自身的理性思索睿智。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45)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性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裂,实际也是作为“经济人”的人类个体在思考人与环境关系时理性睿智的缺失。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问题,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P383)也就是说,丧失了理性的征服只是短期的自欺欺人,盲目自大的喜悦换来的是意料之外的严重后果。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P383-384)由此可见,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人类不能像对待异族人那样来对待自然界,因为忽视自身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一客观事实,一味追求征服而凸显人类的物质力量往往会殃及自身而陷入囫囵窘境。

哲学视阈下的主客体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应该着力发扬理性征服的睿智,同时,也应该促进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4](P11)所以,人类为了生存、生活所需的材料就必然要向自然索取。而索取的前提则应当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列宁在谈论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时,深刻地批判了以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指明: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和任何生物的状况下,地球就已经存在了;有机物质是后来的现象,是长期发展的结果。[5](P70)自然界的先在性和人类的主动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一对关系,相反,在充分尊重自然界先在性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处理两者关系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单从人们的认识这一层面来讲人类则需要步步为营的扎实推进。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6](P283)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刻,把握规律的能力就会增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准也就越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这番话讲清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同自然界的关系。[7](P233)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二、实践依据: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两型社会”即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密切相关。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建设好“两型社会”就必须全方位的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正昭示着人类生态文明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明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P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文明、和谐内在的包含着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构建的价值导向和愿景追求。由此可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能够有力的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正如胡锦涛所说:“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P109)。

其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愿景设计,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着重践行建设 “两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视和尊重前提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建设,才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任何价值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具备必要的主客观要件,而在主观层面实践要素又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如此,要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就需要不断探寻切实可行的实践渠道。其中,合理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资源,注重保护环境,致力于人与环境友好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实践要件,实际行动脱离了目标的导向则容易陷入空泛口号和灾难性的境地。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P19)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是社会的微细胞,也是“两型社会”构建可依赖的最基层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应该贯穿于“两型社会”构建的全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微细胞的力量和贡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实践要件上的统一性和共通性。

实践是通向目标愿景的唯一可行性路径。生动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两型社会”构建的不竭动力。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然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通过人与自然和谐以期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的价值追求中处处渗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折射着通过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信心。意志坚定的实践行动换来的成绩也是斐然的。正如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手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二千一百五十七万千瓦、小煤矿一万一千二百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四千六百五十九万吨、炼钢产能三千七百四十七万吨、水泥产能八千七百吨。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六百九十一个。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三千一百九十一万公顷,退牧还草三千四百六十万公顷。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一百五十二万六千公顷。经过各方面努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二00七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点二七,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百分之三点一四和百分之四点六六。[1](P295)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十六大以来,我们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中已经做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个层面上的重要转变。

三、路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1](P1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和现代高科技为主要动力,以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等为标的。其中,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主要之“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生产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人类财富获得巨大积累,但是,与此同时对资源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使人类社会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P483)经济发展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财富增长,不可持续的“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8](P484)这就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背道而驰的,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路径选择。经济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所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整个转变过程的选择范畴则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在人类赖以发展的自然界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有后劲的。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8](P853)这就从制度规范、路径选择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确保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选择的可行性。

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战略选择是因为,在当前,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时已截然不同。西方国家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道路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导致后来不得不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相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则可以跳出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怪圈。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突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准,确保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改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过大的状况,努力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还必须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并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四、执政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科学发展理念

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念向度主要是纵向的四个层面即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资源的理念、保护环境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这四个理念向度的进一步纵深挖掘使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得到了升华。

以人为本是核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生存和生活利益;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也离不开具体的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同力同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向度的第一个层面即是以人为本。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本身的内源性要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P493),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仍然坚守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主要抓手,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为重要指标,切切实实为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同时,还应该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扎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信赖人民和造福广大人民。

节约资源是关键。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资源则是近代以来人类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赖因素。资源的枯竭同样制约历史前进的步伐。对于自然资源应该特别注意其是否具有再生性,再生性的时限多少等特征,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资源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张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节约资源的理念应该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培育人人节约的社会风尚。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8](P85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那么,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则也意味着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节约资源理念的支撑,同时,保护环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环境保护是重点。当前,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恶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瞩目、以期解决的、关乎人类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特别是总结和吸取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发展后治理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教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避免以环境换一时经济增长、以眼前利益攫取长远利益的短视。只有良好舒适的生态环境才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很难说是一种真正的财富,如果生命个体的健康状态都难以保证的话何言物质财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应该“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8](P85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0](P374-375)。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然弥合,天人合一的状态是自然而又理想的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之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容易陷入不可知论和唯意志论。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对母体的关爱就是对自身的关爱,爱护和保护自然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肆意妄为、目空一切,否则无异于自毁长城、削肉充饥。对于自然,不能抱着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而是要正确平衡索取和回馈的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关爱其他生命、尊重和爱护神奇多变的大自然。所以,我们首先应该 “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1](P16)。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1](P570),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