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青年

2012-08-15 00:49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郭 超

(皖南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在当前日益升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选择、 依靠何种重点对象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回顾我们党90 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1](P28)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要想赢得大众,首先就要赢得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中之重是要“化” 好青年, 依靠广大青年去“化”更多的大众。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着力点。

一、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素有历史渊源, 它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在青年时期批判吸取前人优秀成果创立的, 也是由包括一大批优秀青年在内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就与青年结下了历史“姻缘”。在中国大地上率先接受、信仰、 传播马克思主义绝大多数都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 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 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 ”[2](P641)在后来的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中,青年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青年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揭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的密切关系。所谓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指的是要按照青年的思想特点、接受心理和生活实际,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让广大青年真正学习、理解、认同、信仰、运用、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

其一,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身上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力求把外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青年的思想觉悟和信念, 并把掌握的先进思想认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其二,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武装、掌握青年和依靠青年宣传、推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青年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 使其在科学理论和伟大智慧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青年的精神支柱和信仰追求。另一方面,强调要充分尊重青年宣传、普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要集青年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的创新过程中,始终站在引领社会思潮的前列,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青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走近群众、武装群众、掌握群众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我们站在战略高度,分对象、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选择何种重点对象,找准“化” 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值得深思。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3](P488)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承、普及、发展的希望所在。马克思主义能否大众化,关键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能否以未来主人翁的姿态推广马克思主义, 能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 审视历史、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第一, 这是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青年中传播的,也主要是由进步青年宣传和推广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首先征服了广大进步青年, 才慢慢获得了人民大众的接纳、支持与认同。大批优秀青年在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一次次热潮。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洪流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宣传、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理论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历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先锋队”和“主力军”。 比如,青年毛泽东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还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当他在革命暴风雨的洗礼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艾思奇在二十四五岁时艰辛创作了 《大众哲学》,此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山之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马克思主义要想掌握和武装更多的人民大众, 首要的就是掌握和武装广大先进青年, 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青年积极介绍、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程度和效果往往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和效果。

第二, 这是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状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庞杂,如果不能抓住“大众”中至关重要的群体,不分重点而平均用力,就容易缺乏针对性而影响“化”的效果。无论从青年自身特点来看,还是从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青年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 从现实状况来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 最紧要的是“化”好青年。 在当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激荡的新时期, 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误区,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产生了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在广大青年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往往持反感、拒斥甚至否定的态度。 与此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 广大青少年始终是各种思潮和敌对势力争夺的焦点。 如果我们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社会的新生力量, 青年被各种错误思潮误导,那么马克思主义与青年的“代沟”和“裂痕”就会越来越深,势必会影响广大群众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会困难重重。 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为切入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三, 这是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需要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后人不断“接力”来完成,这个历史重任无疑要青年来承担, 培养出一批批优秀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最有力的保证。 在当前关于青年的教育、培养工作中,青年在多数情况下被当做是被动的、 消极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积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宣传者和践行者,这显然不能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要求。为此,迫切需要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青年化, 充分利用青年的独特优势, 激发他们的“闯劲” 和“干劲”, 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民大众中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让广大青年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和促进者。

三、依托青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诉求

首先, 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可接受性,运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让广大青年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首要任务, 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4](P9)马克思主义要想说服青年, 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讲清、讲活、讲透,做到以理服人,需要我们在理论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 一是内容要“实”。 杜绝“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要“有的放矢”,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年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小见大,多运用青年身边的事例进行扩充和论证。二是形式要“新”。要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 贴近青年实际, 体现青年风格,“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广泛运用形象化的电视、电影、歌曲、网络、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三是方法要“活”。 要因人因时而异,更加注重情感激励、文化渗透、人格感染等间接、隐性的教育方式方法。

其次,组织开展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各类活动,利用社会实践锤炼青年。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青年要担当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重任, 不仅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接受实践的磨砺,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正如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5](P146)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实践育人的载体和渠道,指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帮助身边更多的人答疑释惑、 排忧解难, 增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对于青年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寻找新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新天地。同时,要让青年在实践活动中深入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长见识、受教育、增才干、做贡献。

再次,积极引导青年深入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多种途径发动青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需要依靠先进分子发挥 “宣传队”、“播种机”、“蒲公英”的作用。 青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勇于变革,富于创造,在向其他社会成员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把他们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效力, 需要我们放手发动青年。 组建青年“宣讲团”,不定期向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成员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介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路线以及国际国内形势;扶持高校“红色社团”的发展,使之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发挥青年“意见领袖”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上的正确引领、主动宣传作用,抢占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平台的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 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 引导他们走出书斋走进群众,结合群众的所思、所惑、所盼,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命题, 让普通百姓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 培养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思想政治素质硬、作风正、能力强的年轻干部, 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岗位,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树立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活典范”。

最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培养青年。 2007 年5 月,团中央按照党中央的战略要求启动了“青马工程”,旨在培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站在未来、战略的角度,“青马工程”可以说是党和国家的“生命工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关键工程。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培养一批批青年精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和自觉推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力、 最持久的保证。 我们应该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原则,通过重点培养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这三类青年群体,增强“青马工程”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带动和影响更多的青年和群众学习、认同、实践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构建实施“青马工程”的长效机制,做好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教育培养工作,给予充分的组织、制度、阵地、师资、经费保障,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做实、做强、做长,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强大的主体骨干力量。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江泽民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