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初霞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文明类型理论的文献学考察
徐初霞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对世界文明类型的研究,西方学者有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国内近期有学者提出的一种文明类型理论,基于主导型整合要素的差异,对世界现有主要文明类型的划分,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语境下的文明类型说具有积极的应对意义,引起了某些关注。
文明类型理论;文献学;考察
近年国内有学者提出的一种文明类型理论,对于现实社会和世界具有深入的解释力,也能诠说很多过去难以解释清楚的历史和实际问题,且有明显的学科辐射性,与西方学者的文明类型研究成果相比较,初步显示出其值得关注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参照西方学者文明类型研究的成果文献,作一简要的考察。
对世界不同文明的研究,许多西方学者已经进行过。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撰著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就是一本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该著于1918年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旋即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我国知识界初始的反应是拒绝的姿态,更多的是对该著内容浓重的疑虑,张君劢从这本书可能给国人带来的负面作用考虑,建议不译为好。这使该书长时期没有一部完整的中译本问世。商务印书馆在1963年翻译出版了该书的第2卷,台湾远流公司1986年出版了它的缩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全译本。《西方的没落》曾经在欧洲产生的强烈震动让斯宾格勒深感困惑,面对诸如有的讽喻为“历史的占卜术”、“恶的预言书”之类的语言,斯宾格勒决然回应。在1922年的修订版前言中,斯宾格勒写道:“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认为,“世界历史是各伟大文化的历史”[1],包括古典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诞生、生长、成熟、衰落的四个阶段。文明就是文化的没落阶段。文化兴起和衰落的原因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研究社会历史,把世界历史诠解为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研究文化的方法是独特的,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
深受斯宾格勒理论影响或被誉为“斯宾格勒派”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于1927—1961年撰作发表了他长达12册的巨著文献,且较之于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产生了更大世界影响的《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认为,一个文明一般包括若干个同样类型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构成一个整体,就是文明。“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而且都互相发生牵制作用……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2]。汤因比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得到了发展,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可划分为拜占廷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可划分为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划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日本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苏末)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尤卡坦文明、玛雅文明,等等。但这些文明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根据什么来划分)?汤因比没有明确地说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在《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之作,1996年又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著作。亨廷顿之作一出,在全球当然包括中国引起的轩然大波,堪能匹敌于斯宾格勒、汤因比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认为,由于文化因素在全球秩序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文明的冲突”的历史时期。在后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亨廷顿认为“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3]。他把世界现有文明分为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还预言,在当今世界的七八种文明中,距西方文明传统最远的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有可能联合起来,向西方的利益、价值和势力挑战。
近年国内出版一本著作,名为《文明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柳昌清著,九州出版社2004年7月版)。该著集中就当今世界现有主要文明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明确提出了“文明类型理论”的概念,其研究的对象与塞缪尔·亨廷顿基本相同,也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七八种主要文明,但是该著对不同文明的认识深化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到了不同文明内在的差异——主导型整合要素的差异。
《文明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出:“对于不同文明或文化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如果从科学理论的要求看,这些成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揭示了不同文明的本质差异;揭示的只是表面现象和特征。例如,有些学者把文明的差异归结为宗教的不同,或者说宗教的差异是导致形成不同类型文明的原因。如果对文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肤浅的、站不住脚的。宗教(如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固然对文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宗教并不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起决定作用;反过来,倒是宗教信仰要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改革或更换。例如,西方文明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时,就发生了宗教改革,这一改革按照宗教社会学创始人马克斯·韦伯的观念,具有根本性质的改变——把‘出世禁欲主义’的早期基督教改变成了‘入世禁欲主义’的新教,从而为西方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再例如,严格说来,中华文明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具有全局意义上的宗教,所谓‘儒教’,只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和传统,在‘五四’运动之前,它只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处于‘正统’地位,以后其地位被马克思主义代替(历史上也曾有过被其他思想所代替或冲击的事实),但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仍然保持着。”[4]
《文明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书认为,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几种主要文明的整合机制或整合结构,则会发现其中都有某种突出的力量或关系在文明的整合功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力量或关系,在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是有差异的。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只有三种力量或关系,才可以成为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文明整合要素。这三种最基本的主导性整合要素是:宗教的力量或关系,政治的力量或关系,经济的力量或关系。主导性整合要素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在世界现存主要文明中,西方文明是经济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是宗教主导型文明,伊斯兰文明是“宗教/政治”(教政合一)主导型文明,日本文明是“宗教/政治/经济”(民族主义宗教精神与政治、经济一体化)主导型文明,俄罗斯文明和拉美文明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明,非洲文明是正在形成中的文明。这一揭示和研究成果,确与西方学者的文明类型理论具有较大的差别性。
我们注意到,《文明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书的作者,接连有文明类型理论的后续性研究。如发表在《学习论坛》2004年第5期的“文明类型初探”和《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的“文明类型论纲”。前文表明,文明类型理论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解释清楚当代使人困惑的重大事件和事实。“当代世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使人困惑的重大事件和事实,如苏联的解体、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复兴、伊斯兰宗教政权代替世俗政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等。上述使人困惑的重大事件和事实,都与不同的文化传统或文明类型有直接关系”。后文论及,等到形成文明类型理论之后,这一理论所辐射的范围就十分广泛了,涉及到对传统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中华文明的提升、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等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文明类型理论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阐明“五种社会形态说”,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社会而言的,并不合于非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机械地套用这一理论曾经导致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犯“左”的错误。文明类型理论没有照搬“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理论,而是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把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文明类型沿不同道路前进并且又有相互影响和推动的历史[5]。
文明类型理论阐明,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夏到周的宗法社会阶段,从秦到清的专制社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也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型的文化[6]。
文明类型理论预测,在当代,文明类型有两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一种是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有趋近(不是趋同)之势。例如,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宗教主导社会的作用不断减弱,逐渐成为辅助性或普通的整合要素,宗教主导型文明向其他文明类型转变。在人类物质文明由农业文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经济主导型文明比较适应。在人类物质文明由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政治主导型文明将比较适应,因为在全球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目标,会减少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国家发挥作用,需要伦理道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弱势,是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强势。当然,政治主导型文明只有在吸收了人类在工业文明的阶段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后,才能够提升其文明的水平,承担起新的使命。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还需要继续提升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在战胜洪水、瘟疫、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方面,在实行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方面,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显示出政治主导型文明的优势[7]。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给予这一文明类型理论一定的关注。河南社科界以此举行了专题讨论会,《河南日报》进行了报道[8]。有学者发表论文对文明类型理论的意义进行论述。《理论月刊》2010年第4期发表《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简介》,文中指出,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没有按照传统中机械套用“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而是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9]。《探索》2011年第1期发表《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7期转载。文中指出,文明类型理论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类型理论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文明类型理论还实事求是地论证了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发展前景、优越性,指出其容易产生的偏向和问题,阐述了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和途径[10]。
《求索》2011年第4期发表的《从文明类型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一文,运用文明类型理论关于任何文明类型都有优势和劣势的观点,指出由于任何文明类型在整合结构上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整合经济主导型文明和政治主导型文明的相关资源,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积极扬弃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内涵:它理性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使发展成为人的自觉性活动;它体现了一种“长时段”的思维方式;它倡导发展伦理[11]。另有刊物发表《文明类型视域下的中国模式》[12]一文,指出运用文明类型理论,有利于理解中国模式的特点和意义。中国模式架起了一个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平台,是构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还获得一些有关文明类型理论观点的发表文章,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突破与创新谈起》[13],《文明类型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14],《作为文明新样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共产党”互动视角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邓小平共同富裕观三题》[16]等。
国内学者给出一定关注的这种文明类型理论,基于主导型整合要素的差异,对世界现有主要文明类型的划分及其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解释,确有积极应对西方自由民主理论语境下各种文明类型说的深刻意义。
[1][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06.
[2][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下)[M].郭小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63.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2.
[4]柳昌清.文明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7.
[5]柳昌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明类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6]柳昌清.“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J].学习论坛,2005,(5).
[7]柳昌清.文明类型与中国模式[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4).
[8]郭晓莉,郑会霞.“文明类型”理论:理论创新的有益探索[N].河南日报,2009-01-15.
[9]刘军汉.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简介[J].理论月刊,2010,(4).
[10]许锦云.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探索,2011,(1).
[11]杨晓伟,马树功.从文明类型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J].求索,2011,(4).
[12]曾庆福.文明类型视域下的中国模式[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2).
[13]刘歆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五种社会形态说”的突破与创新谈起[J].桂海论坛,2011,(3).
[14]杨军剑.文明类型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J].学理论,2011,(6).
[15]谢忠文.作为文明新样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共产党”互动视角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6).
[16]杨晓伟,刘小丽.邓小平共同富裕观三题[J].天府新论,2011,(5).
[责任编辑 许锦云]
C911
A
1671-6701(2012)03-0076-04
2012-05-30
徐初霞(1960-),女,河南睢县人,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