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目标设定

2012-08-15 00:43梁崇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公民价值观政治

梁崇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水平,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和政治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在校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之一,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在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形式,对我国未来政治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特点,为他们的网络参与设定合理的目标,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

学者们对于政治参与这个概念存在争议。诺曼·尼和西德尼·付巴认为,“就政治参与这个术语来说,我们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1];但是,另有学者主张应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政治参与,认为政治参与也应该包括非法的政治活动,如,塞缪尔·亨廷顿和琼·纳尔逊认为,“试图达到上述目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所有活动,并不考虑这些活动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准则是否合法”[2]。国内学者大部分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参与的合法与非法的性质是模糊的,合法的行为有可能转化为非法的政治行为,这都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3]。根据我国现在处于转型期、处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现实国情,笔者同意我国学者陶东明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即“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4],并在此基础上定义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即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以虚拟或真实的身份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形式发布或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意愿,从而试图影响和推动现实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1.电子投票。公民投票是为了在有争议的政策、候选人或者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活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常性的全民公决式的直接投票是很难的;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投票使直接民主变成了可能。公民行使投票权时只需点击鼠标,投票和计票工作瞬间完成,高效便捷,省时低廉。尽管目前电子投票的技术、具体程序和配套措施都有待改进,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成本低廉的电子投票一定会成为未来公民投票中富有广阔前景的一种方式。

2.电子邮件。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上都设有电子邮箱,公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直接发送自己的意愿到指定邮箱,这种方式简单方便,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接触成本。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此种方式会越来越广泛。

3.网络政治论坛。网络论坛为关心政治的网民发表自己的建议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对各种问题感兴趣的网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议题和主张。现在的网络论坛功能强大,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相互交流。目前政治性论坛为越来越多的网友所喜爱,他们就各种各样的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政治性论坛是社会态度的晴雨表,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各种政治性论坛是民意的汇集,为普通公民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提供了话语平台,这些论坛有利于政府从民间汲取政治智慧,对现实政治的良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网络结社。网络结社则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意愿的网民通过网络组成或参加电子政党、虚拟社区或网络社团的行为。网络社团组建的门槛低,成本低廉,运作灵活,对成员约束力不强。目前这些虚拟社区和网络团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议题和活动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并延伸到现实政治中来,促进相关部门解决问题。随着网络结社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生命力将进一步增强。

除了以上这些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之外,鉴于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在大学校园,并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社会政治角色,“诸如学生收听收看时政要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了解政治运作程序、明确地向公众表达自己对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的见解,这些也应属于政治参与”[5]。基于此,对大学生来讲,通过网络阅读政治新闻、了解政治信息也应视作是网络政治参与。

三、在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1.群体数量巨大,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在年龄方面,20—29岁青年中网民人数达到72.9%;在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据此可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通过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廉、时效性强等优点,已成为大学生首要的政治信息来源。据调查,在回答“你的政治资讯来源有哪些”这一问题时,重庆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12%,境内网络为42%,境外网络为8%,课堂为38%;合肥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44%,境内网络为36%,境外网络为12%,课堂为8%;复旦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30%,境内网络为40%,境外网络为10%,课堂为20%[6]。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这几所学校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政治资讯占总来源的比例分别达到50%、48%、50%,在各种来源中均居首位。

2.政治价值观形成易受网络冲击。“青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地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7]。无疑,大学期间也是大学生形成政治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政治价值观就是特定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后者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政治过程”[8]。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是公民对于自身政治角色定位和对政治系统、政治事件具有客观、理性的认知和判断,以公民自身的实际行为促进政治良性发展;错误的政治价值观则会对公民自身和政治体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快速增长,各种政治学说、西方国家各种政治思潮大量涌现,面对这些信息的不断冲击,政治价值观还处在形成之中、缺乏坚定政治态度的大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不能正确辨别各种政治信息的真伪。更加严峻的是,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可以人为操纵信息和散布谣言,这些负面思潮、信息对大学生理性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政治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频率的上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重度上网者得分最低。由此可见,上网频率高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更加偏离主流,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网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尤其是政治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负面影响集中地体现在重度上网者对政府(政治体制、公共政策)的认同度比较低”[9]。

3.关注内容多样化,宏观问题与热点问题并重。中国大学生具有关注政治问题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对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情怀的发扬,又是对近代以来学生爱国运动的继承。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走入社会,没有形成固定社会角色,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但是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担当意识,因此,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局部性、个别性问题,而是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代表自居,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主要受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等自身主体性条件的影响,关心的是带有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如政治民主、反腐败、民生民意、政治体制改革、领海领土争端等问题。还有比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热点问题。

4.政治评价总体呈现批判多、肯定少、政治效能感低。从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来看,有很多是真诚地赞美,尤其是在一些事关国家和民族尊严、利益的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时候,大学生体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崇尚平等、自由、开放、无权威,信息来源多元化,大学生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性、逆反性使他们敢于怀疑一切、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大学生对政治抱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而现实政治和理想具有很大反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呈现出批判多、肯定少的特点。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对自己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力的主观评价。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与公民参与行为呈正相向关系,即政治效能感强的人要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积极地倾向于参与政治。而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政治实践机会少,对很多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缺乏真切的了解,并且在实际政治运行中参政渠道的缺乏等原因,使大学生虽然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在现实政治实践中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缺乏信心,这些造成了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效能感普遍较低。

5.参与行为具有非理性倾向,非制度化、无序化参与。理性政治参与的前提是获得真实的政治信息。“‘大学是思想反叛者的温床’,青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理想与政治激情的时期,大中学生因而也是天生的不满者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与怀抱理念的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挫折,是形成这种青春反叛性的社会基础”。现实社会中大众对于政治腐败、社会不公正等问题的焦虑感,也感染到了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这种情绪往往通过网络表现出来,成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者。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允许之外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的行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渴望自由、平等,不愿受束缚,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空间和保护,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参与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随意进行一些背离政治参与原则和规范的活动,做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某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转发一些毫无根据地指责国家政策或领导人的帖子,在网络上鼓动其他人进行非法聚集和进行破坏活动,散布不实谣言造成社会恐慌等,明显具有无序化倾向。

四、在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设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指明了方向。“有秩序的、理性的、自主的、适度的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四个基本特征”[10]。对于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设定应该是合法参与还是有序参与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把目标定位为有序参与比较合理。合法参与一定是有序参与,但是合法参与只是对目前已知参与状况的理解和描述,并不能穷尽以后政治参与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无序参与是向更高层次上的有序参与转换的前奏,有序参与又可能转换为合法参与。根据我国互联网发展“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及“先发展、后规范”的客观情况,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有序参与。

作为公民政治参与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按照有序参与的要求不断增强参与过程的秩序性、政治理性、自主性。党和政府应大力宣传网络伦理和政治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辨别力,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前瞻性地制订网络法律和法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辟网络参与新渠道,增强政府回应力,逐步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纳入有序参与的轨道,实现大学生网络政治有序参与的目标。

[1][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0.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0.

[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

[5]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6]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录:对敏感政治事件感兴趣[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9240043.html,2009-05-05/2012-03-10.

[7]戴斌荣,阴国恩,金东贤.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9,(5).

[8]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29.

[9]陈炳,贝静红.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10]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参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猜你喜欢
公民价值观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