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发展

2012-08-15 00:49于伟峰郝红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江泽民人民出版社思想

于伟峰郝红艳

(1.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发展

于伟峰1郝红艳1

(1.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毛泽东的荣辱观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基础,邓小平的荣辱观思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的荣辱观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胡锦涛的荣辱观思想标志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确立。

社会主义荣辱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集中体现了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评判。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荣辱观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内容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各个不同经济形态之间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荣辱观也必然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1](P661)恩格斯也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P251)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光荣与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植根于中国荣辱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的土壤之中,先后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发展完善、最终确立等几个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的荣辱观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基础

1、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荣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P608)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绵延不断的主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国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3](P782)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和坚持下,爱国主义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和平统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然存在着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3](P729),他说:如果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了矛盾,解决的原则是“应当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4](P133)毛泽东倡导和坚持的这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

2、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荣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无产阶级的荣辱标准。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 才是可尊敬的。 ”[5](P522)“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P1096)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机关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认为是否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他在《为人民服务》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6](P1004)他要求一切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言行的最高标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他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P1094)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

3、以艰苦奋斗为荣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葆蓬勃生机的不竭源泉,是我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荣辱观的突出内容。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设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的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8](P6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抗大亲笔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号召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9](P1438-1439)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情,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方针。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957年3月19日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讲道:“我们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10](P420)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的政治方向,而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分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能坚定执行正确的政治方向。

4、以热爱劳动为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认为爱劳动是光荣豪迈的事情,是一种有道德的行为,而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不道德行为。爱劳动,是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有的态度。他告诫人们“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3](P781)他指出,热爱劳动,要求公民自觉主动地参加劳动。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他要求“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干部,凡能劳动的,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从事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 ”[11](P294)毛泽东认为,热爱劳动就要培养和倡导正确的劳动态度。树立主人翁的诚实劳动态度,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提倡不计定额、不计报酬、自觉自愿地为公共利益的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各种社会有益劳动;要尊重劳动人民,关心和爱护劳动模范,学习和弘扬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在全社会提倡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树立“爱劳动”的社会风尚。

应当指出,毛泽东晚年的劳动观也存在偏颇。“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14日,他激烈地主张“一切学校和学科都应当这样办。分步骤地有准备地一律下楼出院,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工学农,读书。”认为“书是要读的,但读多了是害死人的。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只会啃书本,他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 ”[7](P34)在这里,尽管毛泽东确实点出了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严重脱离实践和劳动的弊病,乃至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全的解决。但是,毛泽东的误区在于,把劳动单纯地看成体力劳动,从而将体力和脑力劳动、书本知识和实践理解对立起来,这对我国教育发展乃至人才断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一)邓小平的荣辱观思想

1、大力倡导劳动光荣,认为不劳而获可耻。

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邓小平就曾明确提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切光荣都是劳动的产物,不劳动而剥削他人的劳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乃是最大的耻辱。 ”[12](P242)邓小平认为,在革命胜利以后的顺利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但是也有弱点。这就是他们中间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难,不愿吃苦耐劳,或者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立足于此,他分析道:“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 ”[12](P277)

2、崇尚教育和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

1977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中讲道:“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3](P40)邓小平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13](P40)1977 年 9 月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更为明确地讲道:“搞教育是很光荣的,要鼓励大家热心教育事业。 ”[13](P70)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14](P9)1977 年 8 月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3、以遵纪守法为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发表了题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明确讲道:“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4](P110)邓小平还把纪律问题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进行思考。1983年4月29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谈话中他说:“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4](P28)纪律与法律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法制教育。

4、以诚实守信为荣,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现在,‘四人帮’确实把我们的风气搞坏了。……他们弄得我们党内同志不敢讲话,尤其不敢讲老实话,弄虚作假。甚至有些老同志也沾染了这些坏习气,这是不应该原谅的啊!”[13](P46)邓小平也多次把讲诚信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提出来。1980年2月29日,他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明确讲道:“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就规定,要讲真话,有意见摆到桌面上。”

5、以艰苦奋斗为荣,反对铺张浪费。

邓小平认为,“我们党的胜利,首先和主要地要归功于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要归功于全体党员的艰苦奋斗。 ”[12](P256)邓小平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13](P257)他号召“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 ”[13](P260)

6、以维护人格、国格和民族尊严为荣,坚决捍卫国家尊严。

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人格与国格的联系问题。他认为,爱国者的首要标准就是尊重自己民族。早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就以谴责的口吻讲道:“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 ”[13](P177)他提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 ”[13](P262)很多人都熟知他的如下语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4](P3)

(二)江泽民的荣辱观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

1、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是江泽民荣辱观的核心内容。

江泽民指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为献身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15](P121)江泽民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而且要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这一教育。对于共产党人,他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15](P159)。 对于广大人民,他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6](P268)

2、崇尚教育和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弘扬创新精神,是江泽民荣辱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和教育历来是领导人所推崇的。在新时期,江泽民更是把它放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7](P392)他明确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 “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17](P392)

3、主张义利兼顾,维护社会公平,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江泽民荣辱观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江泽民强调,我们“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心浮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忘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大目标,不要只满足于一己之富,而应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报效祖国,奉献社会。”[16](P206)“我们希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有经济利益追求也有思想道德追求,既重视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16](P207)江泽民认为作为执政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努力成为一个有高尚追求的人,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16](P422)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折射出了江泽民荣辱观的精髓。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祖国的不断强大,才能免受外来侵略与挑衅,才能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已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地发展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生产力,才能使我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使我们立于世界,生存于世界。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认为,“在文化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6](P10)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人民利益问题上,党应该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荣,以损害人民的利益为耻。江泽民认为,“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 ”[15](P99)

(三)胡锦涛的荣辱观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提出了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中国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和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荣辱观思想的全面继承和深入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整体而言,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另一方面,一些腐朽、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的伦理价值带来严峻的挑战,致使某些社会成员模糊了美与丑、是与非的界限,淡化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自身的要求,相反却以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追求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荣,导致荣辱观念的严重颠倒。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1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概念,以“八荣八耻”概括其主要内容,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八个方面的内容相对独立,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八个“荣耻”中,前两个“荣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必须坚持的根本目的,即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第三、第四个“荣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必须应用的基本手段,即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第五至第八的四个“荣耻”则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必须坚持的精神信念,即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八个“荣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只有树立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才能更好地运用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的基本手段,也只有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才能实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至此,已经具备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框架内容,建立在中国传统荣辱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基础上经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完善发展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确立。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 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 胡锦涛.2006年3月看望政协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3—05(1).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glory and disgrace

YU Wei-feng1HAO Hong-yan1
(1.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401)

Hu Jintao'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signify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with the major content of 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 based on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s the sprout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s the initial shape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nd Jiang Zemin'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s the further enrichment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socialist concept of glory and disgrace;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Hu Jin-tao

D619

A

1672-4445(2012)04-0014-05

2012-02-17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2031)的最终研究成果。

于伟峰(1963-),河北省大城县人,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郝红艳(1969-),女,天津市人,河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江泽民人民出版社思想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