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8-15 00:49周献术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矛盾思想

周献术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献术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针政策。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研读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矛盾思想;当代价值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受到苏共二十大和东欧波匈动乱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先后发生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的事件,面对这些新出现的社会矛盾,许多党员干部由于对情况认识不足,企图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进行压制。在这急需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正确说明和解决的紧要关头,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思想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在我们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主要体现于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认识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针政策等方面。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才能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不愿意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虽然在后期对此有所认识,但并没有把这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与之不同,毛泽东则对此有着深刻并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他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旧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1](P372)正是基于此,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

此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作出了判断,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阶级冲突,并且不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性质的认识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方向。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第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罢了。”[1](P373)通过“仍然”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

在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之后,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这一现实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1](P375)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我们在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客观规律的同时,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其他矛盾。

2、毛泽东对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认识

早在 1937年 8月,毛泽东就曾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2](P309),这是毛泽东对于两种性质矛盾的最初认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阐明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认识:“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1](P364)

毛泽东对各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人民”和“敌人”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还阐明了当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指出当时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毛泽东认为,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但同时强调指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1](P365)在这里,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的基础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表明了认识和界定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着眼于“人民利益根本一致”这一首要前提。

对于波匈动乱事件在我国产生的广泛影响,毛泽东认为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虽然那是因为内外反革命因素在起作用的缘故,但是对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毛泽东这一思想对于当时国内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错误认识,给予了纠正和指导,正面回应了对于人民内部矛盾采取简单粗暴压制的错误思想。

此外,以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例,毛泽东提出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互转化的思想。这一对原本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反之,如果非对抗性的矛盾处理不当,也会转向对抗性。这实际也是对党在处理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要求。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原则和方针政策

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提到:“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2](P286)所以,对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具体的方针政策。

毛泽东认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两类性质矛盾解决方法的不同。对于需要分清敌我的敌我矛盾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于需要分清是非的人民内部矛盾则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这也是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下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

关于“专政”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作两点总结:第一,为了解决敌我矛盾;第二,防御外敌的颠覆和侵略。对于专政,毛泽东还强调指出:“专政的制度不适用于人民内部。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专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1](P366)这其实是毛泽东在肯定专政作用的同时,也对专政的适用范围作了界定,阐明了专政是用于处理敌我矛盾时的方法,而不能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对于毛泽东关于“民主”阐述的思想,我们也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人民中间的不法分子的制裁,要区别于对敌人的专政;第二,人民内部的民主集中制实际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民主和自由的统一;第三,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三方面的思想,实际上是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对民主、集中、自由辩证关系的透彻分析。

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

第一,“团结——批评——团结”公式。这是1942年从解决党内部矛盾和全国解放后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成功实践得来的一条经验,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处理各个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总公式。

第二,“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毛泽东认为,虽然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数所占比例不大,但居住地区的面积却是相当广大的。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而搞好民族关系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同时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是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在解决人民物质利益分配方面所要遵循的方针。实行这样的一个方针,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第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毛泽东认为,这是在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

第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上提出的愿望和方针。“长期共存的目的在于互相监督”,毛泽东对于这一方针也曾指出,“这对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是有益无害的”。[3](P89-91)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科学指南,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当中的一系列科学内涵,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1、为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给予指导

如前文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在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避免谈矛盾,他们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视而不见,就像毛泽东曾指出的一样:“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矛盾”。[1](P372)这种错误消极的认识,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要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承认矛盾的存在——这也是解决矛盾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导致的城乡矛盾、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的矛盾、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导致的阶层之间的矛盾、各个地区发展不协调导致的区域间的矛盾等等。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新凸显出来的矛盾实质上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因为这些矛盾仍然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财富阶层还是其他社会阶层、无论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是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实都处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前提之下;无论来自哪个地区、哪个阶层,只要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作出了贡献,那大家就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主题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之间所产生的这些矛盾,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教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定性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否则,面对当前社会新涌现出的社会矛盾,一旦处理不当,错误的认识和定性就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最终阻碍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为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提供方法借鉴

承认了当前社会矛盾的存在,认识了当前社会所存在矛盾的性质,接下来就是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矛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告诉我们,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性质的解决方法。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针对不同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针政策,包括处理思想政治方面矛盾的“团结——批评——团结”公式、处理关于人民利益分配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在促进文化繁荣方面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在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方面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等等。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遇到了复杂多样的矛盾,诸如城乡之间的矛盾、不同区域间的矛盾、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有关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从各自不同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措施,对症下药。比如,在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时,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并指出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格局;在面对分配不公平带来的贫富差距的矛盾时,党中央不断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提出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面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带来的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时,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4]这些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方法,其实都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当中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方针政策的体现。可见,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按照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有关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科学、正确的方法解决不同方面的社会矛盾,这样我们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人民内部的各方面矛盾,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3、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

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毛泽东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具体分析来看,要想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消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关系,使之转化为“相适应”的关系。实际上这一个转变过程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可以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相适应”转为“相适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经济体制从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治体制从权利过于集中向民主法治转变,由此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一方面,社会快速发展,而相应的各种制度、机制等未能迅速建立或改变与之相适应,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格局将进入重新调整和组合时期,每一个阶层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必然会加剧[5]。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化解社会的发展与改革的相对滞后所带来的新社会矛盾。

然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深化各方面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正是我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当中,制定和修订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要求来制定我国当前在改革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就要在认识和把握好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从而不断改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关系,进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当前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给我们提供的指导性思路,只有按照这一系列思路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分配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1] 毛泽东选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 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 七个怎么看[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110.

[5] 黄蓉生,张国镛.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学习读本[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A841.1

A

1672-4445(2012)04-0006-04

2012-03-02

周献术(1986-),河北辛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责任编辑:钟晟]

猜你喜欢
矛盾思想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思想与“剑”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