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经验探析

2012-08-15 00:49豆庆升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

豆庆升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经验探析

豆庆升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党执政初期的陕甘宁边区,政治保守,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社会问题严重。党在致力政权建设、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领导边区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使边区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区政治清明,经济自足,文化进步,社会和谐。总结党领导边区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是社会建设的基本方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是社会建设的基本格局。

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基本经验

党执政初期的陕甘宁边区,政治保守,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社会问题严重。领导边区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党面临巨大的考验。

一、党执政之初的陕甘宁边区情况

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社会保守。

政治上,乡村基层政权被地主乡绅、帮会组织等旧势力控制。乡绅有一定文化,是乡村的权威;帮会、门道组织在乡村设有香堂等组织,在乡村中也有很大影响。“中共就面临着这些根深蒂固的旧乡村权威的挑战”。[1]群众对政治冷漠,“农民怕儿子识字而变成公家人,……所以愿缴五元罚金,以免除受教育的义务”[2];在民主选举时,“把当选当成政府派‘支差’,在选举中搞 ‘提鳖’(以选举某人为对他的惩罚),或故意提傻子和不正派的人为候选人”[3]。

经济上,农业落后,粮食产量低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占有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却霸占着60-80%的土地,许多地主既是商人又是高利贷者”[4],农民受到残酷剥削;机器工业贫乏,民间仅有小手工作坊,“在成立苏维埃之前,甚至连一个小规模的机器工业都几乎完全不存在。在整个西北,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绥远,这些面积总和几乎与俄国除外的整个欧洲相当的省份里,机器工业总投资额肯定大大低于——打个比方来说——福特汽车公司某一大装配线上的一个工厂”[5]。

文化上,边区是一片荒漠。毛泽东说:“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多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6](P1011)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说,“知识分子缺乏,文盲达99%,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60%,成人达3%;全区巫神多达两千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人民不仅备受封建的经济压迫,而且吃尽了文盲、迷信、不卫生的苦头,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7]

社会问题严重。土匪活动猖獗,经常扰乱社会秩序,进攻边区政府,成为边区一大祸害。游历陕北的英国领事埃立克·泰斯曼深有体会地说,“陕北在我们旅行时,是掌握在半政治性的土匪队伍手里。”[8]吸食毒品现象普遍,“陕甘两省的罂粟种植面积分别占农田面积的90%和75%,男女老少普遍吸食”[9],据记载,“1936年,延安有居民1096户4841人,就有烟民1500人,有烟馆5家,烟民占居民数的31%,烟馆平均200户一个”[10]。妇女地位低下,“母猪不敬神,婆姨不是人”就是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缠足陋习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封建婚姻陋习也是套在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存在着买卖婚姻、童养婚、站年汉、招养婚、转房婚等多种传统的婚姻形态,其中买卖婚姻尤其盛行”[11]。二流子问题也是边区社会生活和秩序不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流子是陕北农村对无正当职业而靠不良行为谋生身染恶习的人的统称,“以1937年为例,延安市人口不到3000人,而地痞流氓就将近500人,占人口数的16%,延安县人口30000人左右,地痞流氓有1692人,占5%。如果以延安县二流子比例推算全区的话,则140万人口中二流子约占7万人左右,即从低估计,边区有3万无业游民和二流子,当不为过。”[12]

二、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成就

在政权建设上,边区实行普选制度和“三三制”政权,社会各阶级阶层都可以参政议政,人民翻身做主;在经济建设上,边区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方针,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致力政权建设、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党领导边区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学有所教

边区的人民教育事业主要包括国民教育和民众教育。国民教育是针对学龄儿童的正规化学校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分普通中学和师范教育,1937年以前,边区境内的中等学校只有三所,边区政府成立后先后创办了延安师范、农业学校、陇东中学等11所中等学校,其中师范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中学2所。小学教育是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家庭困难无力入学儿童,政府采取优待措施,包括救济和供给部分或全部伙食。除了公办小学,在政府指导和帮助下,边区还大力兴办民办学校。1937年春,全边区只有小学320所[13],到1945年上半年,边区小学达到1377所,学生34004人,其中民办小学 1057 所,民办小学学生 16797 名[14](P630)。

针对边区文盲众多、迷信严重、陋习较多的情况,边区大力开展民众教育。从边区农村分散、劳动力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边区摸索出既不耽误劳动又能学习知识的民众教育形式,如识字组、早校、午校、夜校、半日校、读报组、黑板报、民众教育馆、冬学运动等,深受群众欢迎。识字组以识字的人为中心,人数不等,学习时间灵活;早校、午校、夜校、半日校等将当地小学利用起来,满足了儿童、妇女、青壮年等各年龄段人群的需要;冬学将冬季农闲时间利用起来,效果很好。各种形式的民众教育将识字和时政、生产、生活、卫生知识结合起来,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改变了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普及了卫生知识,破除了封建迷信,对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发展卫生事业,实现病有所医

毛泽东说,“边区群众中的迷信现象,现在比从前少多了,但是还不能消灭,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药卫生工作还不普及”,“群众没有别的方法战胜疾病、死亡的威胁,只有相信神仙”,“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不发展、不普及,敬神在他们是完全需要的。 ”[15](P120)

为了发动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疾病的根源,边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如在报纸上开辟卫生专栏;印发卫生知识传单;利用农村庙会通过文艺节目宣传卫生知识;举办卫生展览会;举行卫生运动月竞赛等,这些形式群众喜闻乐见,效果很好。为解决群众治病吃药问题,边区建立了纵向到村的医疗系统,除了党政军机关的卫生所和门诊部也负责驻地村庄的群众医疗工作外,民政厅下成立卫生委员会,专署成立中心卫生所,县成立卫生所,村组织卫生小组。边区还筹建了陕甘宁边区医院、保健药社、卫生合作社,各县、乡设立保健药社分社、卫生合作社分社,合作社民办公助遍布农村,大大缓解了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边区还开展各种活动揭穿巫神的骗人伎俩,使群众生病就医,卫生工作者用巫神治死人的活生生的例子教育群众;召开反巫神大会,让巫神现身说法教育群众;举办卫生展览会宣传卫生知识等,使巫神销声匿迹。边区还建立了防疫系统,不仅预防人的传染病,还积极开展牲畜防疫运动,保护了人民的财产。

(三)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实现活有所乐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边区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边区的文化社团,如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陕甘宁边区音乐界协会、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等,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工厂、前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三十多个剧社到农村和部队巡回演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西北文艺工作团、延安杂技团尤为著名,他们坚持常年深入群众,为工农兵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边区从中心市镇到乡村,建有俱乐部、图书馆、戏台、阅报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组织群众开展唱歌、演戏、读报、演讲、办墙报、开茶话会等文化活动。边区重视媒体的作用,创办的报刊杂志有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群众报》、《农村生活》、《群众生活》、《群众快报》等,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试办播音。边区还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毛泽东1941年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 “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42年为延安体育大会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1940年5月4日边区成立了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体育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短跑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增强了军民体质,活跃了文化生活。

群众也主动开展文艺活动,自娱自乐,民歌、秧歌、戏剧、社火等是群众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群众用自己的语言,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创造出反映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如陕北佳县民间诗人李有源在《骑白马》填词的基础上改写的《东方红》,被群众久为传唱。

(四)发动妇女解放运动,提高妇女地位

边区实行男女平等的原则,提高妇女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实行婚姻自由,保护妇女的各项权利。1938年3月8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延安师范学校举行,大会宣布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确定边区妇女运动的总方针;1939年7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培养妇女干部;政治上,妇女有权参加选举,有的还被选为参议员、担任政府工作人员,1937年7月边区第一次参议会选举,高敏珍等19位妇女当选参议员,第二次普选选出乡级女参议员2005人,县级女参议员167人,边区女参议员17人,24岁的邵清华担任安塞县县长;经济上,1940年2月8日,毛泽东给中央妇委指示信,强调妇女运动必须以促进妇女经济独立为中心,主要途径是开展妇女生产运动,掀起了边区妇女生产运动的高潮;文化上,边区各级妇联举办了大量的妇女半日校和妇女识字组,边区还考虑到妇女实际举办了夫妇冬学和妇女冬学;维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修正陕甘宁边区婚姻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男女婚姻以自愿为原则,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包办强迫及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及童养婚等;废除缠足陋习,1939年8月1日,陕甘宁边区颁布《陕甘宁边区禁止妇女缠足条例》,对阻碍废缠足者进行刑事处罚;组织妇女参加抗日大业,广大妇女积极参加自卫军,组成慰劳队,参加锄奸团,保卫边区。

(五)安置移难民、改造二流子,解决就业问题

陕甘宁边区移难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边区内部地少人多的农民迁移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二是外来难民。抗战爆发后,难民从山东、绥远以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流入边区,整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约有10到15万人,占边区总人口的5%到10%[16]。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移民垦殖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的决定》、《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等法律法规,一方面发放救济粮保证移难民的生存,从1939年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放救济粮7227.4 石,发放救济款合计 809746.8 元[14](P406),另一方面帮助难民就业自救,划定延安、甘泉、鄜县、志丹、靖边、华池、曲子7县为开垦区,帮助鼓励移民开荒,同时,边区政府还开办毛纺厂、硝皮厂、农具厂和制药厂等难民工厂安置难民移民。1941年安置移难民7800多户,2万多人,1942年安置5000多户,1.2万多人。[17]

1939年,延安和华池两县开始改造二流子,1942年边区政府发起二流子改造运动,使二流子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深入调查每个二流子的具体情况,严格划分标准;其次,边区各级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负责、组织群众帮教,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劝说感化,同时配合法制教育;第三,帮助二流子谋生,分配给土地,使其参加生产,自食其力;最后,对少数顽固二流子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转变。到抗战结束前,二流子改造基本结束。

(六)开展禁毒斗争,净化社会风气

1937年5月,边区颁布 《关于禁止鸦片的布告》,严禁种植、买卖和吸食鸦片。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禁烟毒条例》、《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修正办法》、《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查禁鸦片烟苗的命令》、《陕甘宁边区政府查禁鸦片毒品第三次修正办法》、《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禁止吸毒事给专员公署县市政府的指示信》、《陕甘宁边区严禁料面入境的命令》等一系列法规法令,对种植、制造、运输、开设烟馆、吸食者严厉打击,同时对举报者和查获烟毒者予以奖励。1942年1月,边区政府设立禁烟督察处,专门负责禁毒斗争,督察处随即组建督察队,在重要城市设立督察分处,在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1943年11月,边区政府将各级禁烟督察机关和税务、食盐、金融等缉私机构并入保安机关,统一管理,形成合力,以堵塞漏洞。边区各级政府强制烟民戒烟,设立戒烟所,配制戒烟丸,穷苦烟民可以免费戒烟,在戒烟过程中,把戒烟与生产、教育结合起来,使烟民参加社会活动,远离毒品;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揭露日伪贩毒的险恶用心,提高人民群众禁毒和烟民戒烟的自觉性;发动烟民家属劝戒烟民戒烟,营造吸食毒品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让烟民以及家属有羞耻感;开展戒烟竞赛,烟民现身说法吸食毒品的危害。由于形成了禁毒的立体网络,到抗战结束时,基本禁绝烟毒。

党还发动边区人民,通过政治瓦解和军事斗争相结合,解决了边区内的土匪问题,安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党还发动边区人民,通过政府拨款和群众互助等方式,初步建立起针对老、弱、病、残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其基本经验是:社会建设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基本格局。

(一)基本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6](P1004),“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6](P1094-1095)边区的社会建设完全贯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政权建设实行普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三三制”政权,确保各阶级阶层的代表参政议政;“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打造廉洁政府;经济发展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8](P467),“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18](P467)教育、卫生、文艺、社保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活有所乐、老有所养;妇女解放运动使广大妇女活有尊严;二流子改造运动使其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禁毒斗争使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清剿土匪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边区的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

(二)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19]边区的社会建设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符合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符合边区人民群众需要,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发展教育事业为例,党从抗战需要和边区文盲达99%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民众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的方针;从边区劳动力缺乏、群众忙于生产劳动的实际出发,民众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识字组、夜校、冬学等,做到不违农时;从群众生产方式落后、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实际出发,民众教育的内容充实生产生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学龄儿童入学无门的实际出发,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的方针;从边区政府财力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的实际出发,学校建设提倡因陋就简、不搞形式的正规化,大力倡导民办学校;从边区劳力匮乏、学生可以充当劳力的实际出发,学校假期制度实行年假、麦假、秋假。再以发展卫生事业为例,西学涌入,“科学”成为时髦口号,中医被视为巫术,中医和西医互相敌视。从边区西医、西药极其匮乏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15](P154)中西医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实际困难。

(三)基本方法:统筹兼顾

在边区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思想,[6](P894-895)党将这一思想运用到边区的社会建设中,既为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又对社会各项事业做出适当安排、协调推进。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政权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军事斗争为社会建设提供了稳定环境;党统筹人民整体利益,兼顾各阶级、各民族利益,为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环境,在农民与地主关系上,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既保障地主的权利,又改善农民的生活;[20](P281)在劳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必须改良工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21](P766)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边区辖区内的蒙、回民族代表参加政权,在聚居地建有自治政府,享有政府分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边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妇女问题、毒品问题、土匪问题等,需要党总揽全局,统筹规划,适当安排,协调推进,边区的社会事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基本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

党是边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21](P742)“政权系统(参议会及政府)是权力机关,他们的法令带有强制的性质。党委与政权系统的关系,必须明确规定。党委包办政权系统工作、党政不分的现象与政权系统中党员干部不遵守党委决定、违反党纪的行为,都必须纠正。为了实行‘三三制’,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20](P431)边区政府是边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执行者,主要由教育厅和民政厅负责,教育厅承担边区人民教育的职能,民政厅承担户籍,婚姻登记,卫生行政,赈灾、抚恤、优待保育、社会救济,礼俗宗教,劳资及佃业争议,取缔娼妓赌博、盗窃、缠足,禁烟禁毒,动员人民及其它民政事项的职能。人民群众是边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参与者,“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22]边区社会建设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基本格局,党、政、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取得了巨大成绩。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是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的,今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更加需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一起从实际出发,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1]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中共党史研究,2006,(2).

[2] 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22.

[3] 陈廷湘.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J].社会科学研究,1997,(3).

[4]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5]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98.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

[8] 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

[9] 齐霁.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运动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1999,(4).

[10] 王吉德.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毒斗争的特点和启示[J].陕西档案,2006,(3).

[11] 秦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家庭变革[J].抗日战争研究,2004,(3).

[12] 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688.

[13] 陈桂生.中共中央与陕甘宁边区若干教育资料略考[J].延安大学学报,1989,(2).

[14] 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5]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5.

[17] 王寅城.陕甘宁边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36.

[18]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8.

[2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13.

D23

A

1672-4445(2012)10-0037-05

2012—09—02

豆庆升(1977-),河南获嘉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