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干部用人的哲学思考

2012-08-15 00:52肖炳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用人领导者领导

肖炳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机关党委,上海 201204)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把干部人事工作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否不断选拔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古人说,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领导干部如何做到科学地选人用人,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摒弃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唯心史观,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艺术和水平,创造出一个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论,善借他人智慧,完成历史使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党的十六大曾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说明人才及人才智慧的运用是事业成败的根本,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不是万能的,即使是天才的领导者,与人类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完成伟大的使命,需要众人的智慧。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只有善借他人的智慧来补充提升自己,才能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历史上,中国的一些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懂得“借智”的重要性。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为了雪耻强国,高筑了一座“黄金台”以广揽人才,而功成名就。“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家贫、贩屦、织席而为业”,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他能与诸葛亮隆中对策,洞明时势,善用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勇猛善战的张飞等一批谋臣战将,以至于在豪强四起的年代,敢于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最后称孤道寡。汉高祖刘邦,在夺得天下后,感慨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宋代名相吕蒙正问他的儿子,外边人们对他有什么议论,儿子说:“大人担任宰相,四方太平无事,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对我大宋宾服。但是人们说你无能,大权多被同事们争夺去了。”吕蒙正听后微笑着说:“我确实无能,但只有一能——就是能用人。”以上说明事业成败兴废,一系于决策,二系于用人借智。

“众人拾柴火焰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事物,这样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诚然离不开众人的智慧。不仅需要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而且还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为我所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注意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要利用外国智力,扩大对外开放,“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在这方面不要怕多花几个钱。不难看到,在当前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中,在“借智”问题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是:远离群众,不注意发挥群众智慧,长官意志盛行;不注意起用新人,单位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任人唯亲,用人唯以自己的亲疏远近为标准,像“武大郎开店,店中无高人,武大自称王”;个别领导干部还有“忌贤嫉能”的恶习,自身忙于应酬不学习还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等等。这些不正常用人观念和用人的现象,从根本上背离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能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领导干部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从群众中找答案、寻方法,善借他人的智慧,集中民智完成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二、坚持看主流,抓本质的方法论,豁达大度,善于识别人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主流,就是要求领导者,抱有爱才之心,在识别人才的时候,心胸要开阔,要容人小过,只要人的本质是好的,就大胆提拔,及时使用。

历史上因为当政者缺乏识人之明,用人之胆,曾使一代文豪李白空吟“天生我才必有用”,爱国将领辛弃疾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但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促使“九族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启用“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的仇臣魏征,形成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表明执政者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须胸怀宽阔,豁达大度。

看主流,抓本质的方法论,要求领导者在识才时做到: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我党的一贯识人标准。“德”解决靠得住、作风硬的问题,“才”解决有本事的问题。德与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也被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政史学家所认识。宋代史学家在论述德与才两者的关系时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从公元210年到217年,曾三次向天下发布求贤令,提出“治平尚德行”的用人标准,可见他是懂得德才兼备的道理的。相反,宋代名相寇准有一个门下叫丁谓,机敏过人,王禹称评他的文章“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以后,二百年始有此作”;但丁谓心术不正,颇善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他曾在宴席上亲自为寇准抹去胡须上的饭粒;因此,寇准一再向宰相李沆荐举。李沆深知丁谓其人品,不予重用,并说,若重用此人,“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但寇准却全然不顾,当了宰相后,立即提拔丁谓当了参知政事。后来丁谓勾结掌握皇权的刘太后,攻击寇准,使寇准失去相位,一再受贬,甚至“凡与准善者,尽逐之”,故“唯才是举”必须以“德”为基础。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党内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呢?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较为完整的表述:“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持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2011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对干部德的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对干部德的考察,要坚持把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年度考核、巡视监督、关键时刻考验等多方面多渠道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的德。这次讲话对干部德的考察特意加了一个“关键时刻考验”。 笔者认为,当前,特别是那些“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爱学习、讲原则、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应成为组织人事部门、领导者在识人、选人,用人,培养人时的重中之重。

2.不拘一格选人才,古人说:“成大功者不小苛”、“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这是我国古代有识之士的一贯人才思想。鲁迅先生说过:“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北宋时的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敬随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对待干部不能苛求挑剔,应正确看待和评价那些类似孙悟空那样的“冒险者”、“探路者”,以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消除顾虑,再创业绩。对有实绩、有能力的干部,尽管有点“小过”和“毛病”,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满腔热情地引导,不能一棍子打死。将军能打胜仗就行,哪管他身材高矮胖瘦;经理能把工厂治好,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何必去计较他有无大学文凭。领导者在识人时不应视文凭为水平也不可以胡子长短论才能、不因犯过错误而把人看死;不以有争议而弃之不用、特别是不要以曾经对自己有过意见而压制人才,坚持大局为重、用人所长等。

曾庆红同志曾经多次指出,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事业兴衰在用人’的观念,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特别是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的错误观念,大胆选拔和使用符合‘四化’要求的年轻干部,促进班子成员的新老交替。”李源潮同志也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干部是关键。选好一个干部,造福一方百姓;选弱一个干部,耽误一方百姓;选错一个干部,害了一方百姓。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总之,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要讲德,不唯德;讲才,不唯才;讲资力,不唯资力;讲文凭,不唯文凭;讲年龄,不唯年龄等等,坚持看主流,抓本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三、坚持“两点论”的辩证观,不断提高用人艺术和水平

“两点论”的辩证观,要求领导干部在用人的时候,切实做到:

1.扬长避短。直木作梁,弯木造犁,用人在于取其长。以梁盖房,用犁耕田,关键是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使用。社会上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才,对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适应性,工作有层次行业之分,人才也有类型层次的区别,多人之长的结合就是优化组合。领导者的天职就是发现人家的长处而用之,使人适其岗,才尽其用。而不是抠住人家的短处,把人治住,或借轮岗交流之名,把人才放到完全不适用的岗位上去,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人、事两败俱伤,而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总之“用人用其长,鸡会变凤凰”。

2.任而勿疑。古人说“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历史上无数事实表明,用人不疑,确实是一条重要的用人之策。不然既损事业,又害自己。气吞山河的楚霸王项羽落个自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吃亏在“嫉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上,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疑神疑鬼,在位17年,换了42个宰相,到最后真正成为孤家寡人,不得不吊死在北京煤山。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和用人不疑的胆识,既然使用人就应该相信人,给人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领导者要做领导自己的事,不要“错位,越位”包办和随意插手下属的事。否则,只能是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与精力,造成部属没有主见,没有责任感。如此,即使“万能”的领导者,纵有三头六臂也会焦头烂额,费力不讨好。

3.用而不压。才高的人,最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自己奉献于社会的人生价值。他们往往善于独立思考,希望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要领导者提出原则上的要求,他们就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后圆满地达到目标。而领导者如果怕出乱子,事事关心,处处掣肘,才高的下属会认为这是怀疑他们的才能,这样上下级关系自然就会难以协调了。因此,领导者要容得下才高的下级,让他们在权限范围内才当其位,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理想的舞台。

4.容而不妒。李源潮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要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在当前,任何一项社会性事业,都很难由一个人单独来完成。这就需要领导者超前谋划、高看一眼,充分发挥下属的才干,特别是善于选用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来为大局工作服务。笔者曾经到过某单位,该单位在用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要提升的干部,必须培养一位与自己德才相当的人来接替他的工作,否则暂不予提升。这一规定的好处在于领导者在位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人才,选用精兵强将。这样能人、强人就会脱颖而出,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5.护而不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色的干部,常常有非凡之举,可能一时不被人理解、接受,而招妒嫉和非议。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要迅速辨明是非,果断表明态度,使干部感到有组织在撑腰,从而增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大胆工作。实践中因为干部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得罪了人而引起(一般为当事人)责难甚至诬陷报复的事例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领导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干部,旗帜鲜明地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当然,领导者要是真心惜才,爱护之中也不要袒护,否则,“娇”兵必败,害人害己。

6.拔而不滞。“才高者居下位”的现象既不符合领导学能级原理,也不能不受能级原理的支配。一般来说才高的部属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才当其位”,而社会也会不断努力造就“才当其位”的人事机制。领导者与才高者相处的大忌是:困死部属,滞压人才,使才高者失去发展希望。因此,领导者对于才高的部属,不但要容得下,用得上,还要拔得起。要以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向领导举荐才能比自己高的下级,使他们获得比自己更高的领导地位。战国时期的鲍叔推管仲为相就是一例。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领导者公心荐贤,才高者就会趋之若鹜。在这方面每一个领导者都要像“一个交通警察,把适当的人引到适当的岗位上去。”

7.赏罚分明。“爵以功为先”、“无功不受禄”。对有贡献、有实绩的干部,只要工作上有成绩,就要及时给予奖励,该提拔的提拔,该重用的重用。对于有问题的干部,一旦发现,要及时教育,督促整改。对不可救药,一意孤行,违法违纪的还要绳之以法。赏生威,罚生明。

猜你喜欢
用人领导者领导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我军早期著名的领导者黄公略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