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作风与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2012-08-15 00:44:26谢正钱柯凯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苏区作风公务员

谢正钱 柯凯敏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苏区干部好作风与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谢正钱 柯凯敏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当前公务人员在行政过程中伦理失范较为严重,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对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学习苏区干部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业绩观,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前提条件;学习苏区干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树立科学严谨的是非观,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学习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树立公私分明的勤政廉政观,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目标指向;学习苏区干部好学上进的优良学风,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保障条件。

苏区干部;好作风;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建设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苏区干部的好作风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一些同志放松了思想上的改造,忘却了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出现了一些行政伦理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构建有约束力的公务员行政伦理体系的有效办法之一。

一、“群众观”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前提条件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党和苏维埃干部的宗旨。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会上郑重地提出了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这方面,中央首长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张闻天带头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毛泽东带领工作人员挖“红井”……数不清的佳话,世代流传。当下公务员首先应该学习苏区干部以群众为本的工作好作风,打破官民二元的传统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树立执政为民的公仆观。

1、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不懈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苏区时期,第一,实现了从“为民作主”上升到“让民作主”,摆脱一言堂、家长制。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强调:“苏维埃性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党应当在文字口头的宣传上,对于最广泛的群众解释:‘为建立工农兵手工工人城市贫民代表会议政府,而实行革命斗争的必要’(‘一切政权归工农兵士贫民代表会议’)”①。这表明在苏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工农大众,工农政府存在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当前,公务员应以此为行为准则,改变传统的官民对立的思想,重新理解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培养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宪政思想,以人民为师,让人民作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二,从“解放群众”发展到“群众自我解放”。苏区干部并不是救世主,他们清楚地知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宣传,团结和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起来反抗,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②,正是这些理念,发动了千百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形成气吞河山的苏区群众运动之气势,在中国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开创了让人感叹的“战地黄花分外香”、“风景这边独好”之壮丽景色。苏区的革命斗争如此,眼下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人民的全面小康,只有依靠广大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从来都是革命和改革的主力军,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是国家的主人,在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中确立民本思想是根本,是确定其他伦理理念和伦理行为的基础。

2、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科学决策。中央苏区时期,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反对教条主义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有学者甚至认为:“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最盛行,‘左’倾错误最严重的时期,因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就不能不是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的精神。但在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的统治之下,自始至终也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对立的从实际出发的革命精神。”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决策前都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先后多次深入到群众中调研,写就《兴国调查》、《兴国长冈乡的苏维埃工作》和《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等重要文章,切实践行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取得根据地军事斗争的胜利,形成干群、军民鱼水关系提供了重要保证。科学决策是对人民的最大负责,而决策失误则是最大的腐败。当前部分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公务员仍旧不能摆脱一言堂的工作作风,不做调查研究,只凭自己的好恶或者政绩需要做决定。有的公务员心里有群众,也一心想为民办事,但如果不了解情况,同样做不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首要学习的就是苏区干部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的作风。

二、实事求是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苏区时期,共产党人培育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何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它的实际运用之间的关系,都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但苏区时期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那时是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艰苦斗争的时期,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盲从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照本宣科的态度;实事求是者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苏区绝大多数干部正是具备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才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广阔的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拓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坚持在农村发展壮大红军力量,使得苏区日益扩大,党的队伍和红军队伍得到迅猛发展。也即是说,苏区干部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抛弃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现了从照搬照抄到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维方式转变,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土地革命时期,批评被当作一种良好的监督。广泛听取同志的批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根本保证。1929年,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编印的《党员训练大纲》,详细说明了批评的作用、方法、范围、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应有的态度。古田会议决议案更是将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④,还指出有批评意见必须在党的会议上当面提,而不能在背后以闲话的方式去讲。自我批评是自我警省、牢记人民的保障。因此,苏区干部在会议上、在群众中都不忘近似无情的自我解剖,把自己的缺点错误暴露出来并接受大家的监督,直至改正,有的甚至进了敌人的监狱(如赣东北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还在解剖自己的缺点错误,为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苏区干部的这种自我解剖精神,既为保持良好的作风注入动力,也给干部们裹上了一层保鲜膜。事实上,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但是,近年来,由于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形式,失去了意义。比如,有的人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失人缘,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就是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多是批评工作上不痛不痒的问题,少有批评思想上的错误倾向问题;概略瞄准的批评多,指名道姓的批评少;人云亦云的批评多,一语中的的批评少,实事求是的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很少了。另一方面,部分公务人员不讲现实,只讲现金,在决策过程中盲目上马所谓的热门工程,犯了错误碍于面子,既不自我批评,更不允许别人批评,这样的思想作风正是渎职腐败的温床,所以,学习苏区干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善于将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当前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三、廉政勤政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目标指向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这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同甘共苦、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军民面临的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环境,提出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中央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又一要旨,它极大的展现了我们党面对困难时的精神风貌和勇气。

1、低成本高效率服务。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物资十分匮乏。尤其是1931年和1934年,苏区粮食匮乏,广大干部带头以红薯、青菜充饥;苏区布匹匮乏,许多党员干部都是穿单衣过冬;缺少盐吃,就发动群众刮老墙土、地脚泥,熬成硝盐,而且长时间吃不到荤腥。苏区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还体现在领导苏区群众经过四年斗争,在十分落后甚至是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创建了苏区的各项事业。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⑤当时,从中央主席到地方工作人员,除少量的技术人员外,大家都没有薪饷,只有少数伙食尾子。从1933年冬起,为了节约经费,家住苏区的干部连伙食费也不要公家发,“自带干粮去办公”。当时还提出了一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苏区干部的工作不仅没有打半点折扣,反到是实现了真正的低成本高效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就在一个祠堂内,全国“一苏大”也在那里召开,大会结束后,被选举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各部人民委员(即各部部长),就在这个祠堂内走马上任。中央政府总务厅派人用木板将祠堂分隔成15个小房间。除教育部和政治保卫局因人数相对较多在外办公外,中央政府9部1局的其余8部,全部在这个祠堂内办公。所以,一个祠堂装下了共和国的首脑机关。每个部委的房间仅十几平方米,内设一部手摇电话机,一张桌子。几条凳子,每个部委包括部长仅几个工作人员。中央每次召开人民委员会常委会,只要站在祠堂中间喊一声,各部人民委员立即应声而至。所议事情,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贯彻落实快而有效。这种精简、高效的政府机关为世所罕见。它但保证了中央政府机关的运转,保证了苏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革命战争的有力保障。”⑥

2、纪律严明,不谋私利。这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根本保证。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内,陈列了兴国县高兴区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部控告局设置的一个“控告箱”,上面写着:“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经济机关,有违反苏维埃政纲、政策及目前任务,离开工农利益发生贪污、浪费、官僚腐化和消极怠工的现象,苏维埃的公民无论任何人都有权向控告局控告!”苏区监察机关执法较严,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内务部一名干部,私用公款刻了自己的印章,被查出后受到了开除处理。在苏区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干部队伍保持了清正廉明,使苏维埃政府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当前,部分公务员好大喜功,贪图安逸,只顾享受,公私不分,导致三公经费出奇的高。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丢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此,要努力打造纪律严明、不谋私利的队伍,对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还要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实现高效率办公,给民便利。

四、与时俱进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保障条件

“苏区干部之所以能形成一种优良作风。与他们好学上进密不可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在苏区干部身上得得到最好的诠释。他们通过学习提高革命觉悟,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通过学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他们在斗争中学习,在锻炼中成才;他们在整个苏区大力倡导教育,开创一代学习之风。在苏区干部的带动下。整个苏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呈现一派盎然生机,俨然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社会。”⑦现在,部分公务员“早晨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一天到晚吃喝应酬,放松学习,长期下来轻则感觉工作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重则走上不归路。我们在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过程中,要让公务员知道,一是学习是政治责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学习,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二是学习也是工作。学习是工作的基础,要确立“没有新的学习观就没有新的工作观”的观念。三是学习更是人生毕生的追求。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四是不拘礼于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实践,也在实践中学习。读书是学习,工作是学习,观摩也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确立“创新型学习”的观念。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③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l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3页。

⑥梅宏:《如何解读苏区干部好作风才符合历史真实?》,《党史文苑(学术版)》,2010年第11期。

D231

A

1671-2994(2012)01-0160-03

2011-12-27

谢正钱(1985- ),男,四川宜宾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柯凯敏(1985- ),男,江西樟树人,九江市都昌县委办公室调研科科员。研究方向:农村政治学。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苏区作风公务员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篮球公务员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50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2:10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6
公务员
艺术评鉴(2015年1期)2015-02-03 10:52:03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