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永宣 张锦鹏
(中共云南省委 政策研究室,云南 昆明 650228)
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
韦永宣 张锦鹏
(中共云南省委 政策研究室,云南 昆明 65022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总结了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基础,剖析了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问题;对策
2008年,全球爆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这场危机的深刻影响至今尚未消除。面对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了发展新兴产业步伐,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当前云南发展遇到了建设重要桥头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云南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1、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主要背景。简单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进而把握云南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很有帮助。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每当世界经济出现重大危机后,往往都孕育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185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后产生了电气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出现并壮大,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到了新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全球出现了20世纪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时代,危机后产生了电子革命,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电子技术和传统工业技术融合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人类逐步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2008年,全球爆发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为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力图通过科技创新,振兴产业和经济,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航天、节能环保和智慧地球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力图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日本则把目标锁定于重点开发新能源和环境技术。从科技发展史的经验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以及随后出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但是,几十年来世界科技一直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科学的沉寂往往意味着科学的爆发,目前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引发新兴产业的出现与成长,驱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复苏与繁荣。中国也在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力争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为了把握好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脉搏,制定正确的方针,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9月21、22日主持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温家宝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建言献策。温家宝就有关产业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撑等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2009年11月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强调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从已有的材料来看,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比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可以梳理出云南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优势产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积极利用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生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云南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发展生物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全省有一定规模的生物企业已达1100多家,主要从事生物疫苗、中药、民族药研究与生产,保健品、特殊化妆品、食品等植物的精深加工,生物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3730亿元,增加值2240亿元,占全省GDP的34%左右,已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2、注重挖掘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云南是我国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矿产业一直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努力,传统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本形成了产、学、研与采、选、冶、加工配套的产业体系;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如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技术、难处理高钙镁氧化铜矿、低品位铅锌矿高效选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产业研发初步形成体系,拥有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红河国家锡基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临沧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在某些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3、努力发挥部分机械制造特长,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经过长期发展,云南机械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和特色优势,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在大重型精密机床、烟草成套设备、物流自动化设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车用柴油发动机、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制糖成套设备、高原特色电工产品等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10年末,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5家,工业总产值完成43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1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0%。云南还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竞争,未来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4、注重利用原有优势企业,以光电子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形成局部优势。全省光伏产业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推广应用,在高纯硅提取、光伏电池及应用产品生产、并网发电技术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光电子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光电子信息材料、太阳能电池等为主导,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半导体照明、OLED等产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特别是红外热像系统、微光夜视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一批相应的新兴产业先后崛起。目前全省拥有2个国家级光电子技术中心,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光电子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5、重视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的优势,新能源产业开始起步。云南拥有新能源开发的优势资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风能资源总储量达1.2亿千瓦,可利用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5%;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的县高达94个,全年平均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714亿吨标煤;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热资源分布广,潜藏量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末,全省新能源电力装机已超过34万千瓦,其中风电32万多千瓦,太阳能发电2万多千瓦。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智能电网建设开始起步。
6、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降低消耗与排放水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产业,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时间长、资源消耗多的资源的使用与浪费。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开展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10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户,实施创新科技示范项目,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果;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电占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26.6%增长到“十一五”末期的29.2%;积极支持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个别领域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立足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企业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文化品牌、培育主导产业、扶持企业生产,探索了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近20.6%的速度增长,是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的6个省市之一。另外,经过多年努力,云南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昆明市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在一些优势领域具有一定的人才、技术优势,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当前,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厚实的支撑条件和强大的竞争力。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第二产业已占居主导地位,但是,工业结构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的特征明显,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效益不高,基本上是烟草一枝独秀。另外,整个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无法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立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新兴产业的层次仍然偏低,竞争力不强。如文化产业虽然增加值是比重超过5%的6个省市之一,但2010年总量只有440亿,比起同年广东2270亿元、北京的1497亿元,规模显得较小,而且动漫、游戏软件等新型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
2、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是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但据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云南位列内地31个省、区、市的“科学发展总水平”第23位,明显属于落后地区。我省企业的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3。全省10大企业集团,用于研发的经费比重都明显偏低,多数达不到总收入的3%,相当一部分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业链短、效益偏低。总体上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例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过分依赖文化资源,缺乏强大的文化创意和高新科技支撑,动漫、影视、网络、新媒体和软件游戏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滞后。
3、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云南总体人才不足、科技教育仍然落后。2009年,云南人才资源总量只有251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不到10%,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约100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5%左右,特别是严重缺乏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高端人才。《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人才队伍建设的4项主要任务,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把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当前,我省产学研体制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对各种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有效引导和激励的创新体系与制度安排,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产生、培养和引进,难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形成障碍。目前,在如何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选择和发展适宜本地资源禀赋的新兴产业,并得到国家的强有力支持方面,没有很好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多是各自为战,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如何保持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发展路径,每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特别是保护技术发明、尊重知识产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兴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加速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融合等方面更是需要良好的制度体系。当前,对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发明者的经济利益,如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保障创新者的权益,培育新兴产业市场等方面,云南都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5、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资金需求特征,需要多种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支持新兴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的关键。当前,如何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何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还有很多欠缺;如何科学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统计,依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监测和预测,客观反映产业发展情况,为有关部门决策和宏观管理服务,还有待加强。
1、明确发展思路。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云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立足省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云南做得好的,着力打造文化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两大重点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加快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结构合理、定位清晰、功能突出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2、加大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可设立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突出重点,统筹扶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要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集中优势企业资源,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3、强化金融支撑。认真吸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加强金融支持,特别是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建议设立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进行风险投资业务。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二是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等。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四是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减免政策。
4、提升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来抓。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加快建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继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功能,鼓励现有各类研究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三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支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5、优化人才环境。切实把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战略,抓紧打造一支战略型、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和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三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完善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四是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为人才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6、培育领军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大力培育发展壮大若干领军企业。一是引导新兴产业集聚。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培育优势企业。要围绕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形成“千亿航母、百亿旗舰、十亿骨干”的发展格局,使之真正成为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三是着力打造名牌产品。要加强品牌创建与保护,鼓励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订,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为纽带进行并购重组,强化品牌经营,着力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四是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通过基地提供充足原料,支持整个生物产业发展。
7、积极开发市场。高度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主动培育市场。要通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三是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拓展境外市场推进云南新兴产业发展。四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8、深化国际合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设重要桥头堡这一历史性机遇相结合,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我省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省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省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是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积极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9、健全保障机制。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一是创新组织实施模式。建议成立由省领导负责的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二是加强项目策划。找准国家战略目标与云南优势的结合点,策划大项目,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三是深化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综合运用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五是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指导目录。六是依法建立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监测和预测,客观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F127
A
1671-2994(2012)01-0101-05
2011-12-08
韦永宣(1963- ),男,广西柳江人,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研究方向: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问题。
张锦鹏(1968- ),女,云南普洱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史和经济发展问题。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