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慈珍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精神家园建设与推进城市文明
俞慈珍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践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文明城市有重大现实意义。现阶段应切实加强精神家园建设,切实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基本指向;历史轨迹;对策
深入研究精神家园建设对于打牢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和现实的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①,是人们生息繁衍的精神性处所,灵魂安顿之所、心灵所系之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共产党人整体(集体)和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信仰追求、品格意志、先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建党90多年来,党的精神家园建设主要围绕:
1、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一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它决定精神家园建设的方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指导思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主义被郑重地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党的七大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四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又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理想是精神家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现阶段是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共产主义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其它任何信仰均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和政绩观。中国共产党人今天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干社会主义事业,满怀信心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就是出于一种强烈的信仰。
3、践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是精神家园的伦理约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1、1921—1949年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共一大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的二大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强调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急先锋’”。同时,对党员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时共产主义者”“个个党员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②严格思想上建党,初步提出了对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某些具体要求,严格党的纪律。
大革命时期,党开始注意到党员的思想意识改造和对党员的教育训练问题。192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三届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其中提到要“文学的及其科学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要用“健全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及社会观及‘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来教育党员和群众,强调“反对个人主义”③。1924~1925年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第二次扩大会议就提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党员的阶级觉悟应当不断提高”④等;大力加强宣传出版工作,先后创办了许多刊物,注重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同时,从1926年8月开始,注意清除党内腐败分子,以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
大革命失败后,英勇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镇压,在黑暗中高举革命的光辉旗帜,许多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的信念。“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体现了红军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肯定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农民意识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肃清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与此同时,根据地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宣传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创办报刊杂志,使每个党员都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时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革命道理,加强思想上建党。
抗日战争时期,为着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民族抗战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苏区和白区党的代表会议以及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七大等,加强党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同关门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在思想上武装党员和干部,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列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能够明晰复杂的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党的七大以后,新发展的党员和新建的党组织大部分在农村,一部分党员和干部思想上还缺乏必要的教育和修养,他们对党的基本知识、政策了解甚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未能及时加以清除。党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了以“三查三整”(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根据党的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警惕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的侵蚀,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1949年——1978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党的精神家园建设。党在全国执政以后,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党内教育的艰巨任务,新党员新干部中许多人思想作风不纯洁、官僚主义与命令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因此,党从1950~1954年开展了建国后第一次整风和整党运动,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提高了思想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进一步总结了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党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在思想上入党,遵守共产主义道德。1957年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后,党通过加强纪律、轮训干部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来加强党的建设。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直至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的精神家园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978年后党的精神家园建设。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党的认识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此后,我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方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断加强党风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特区精神”、“光彩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期五种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体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先进品格和心理特征,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执政为民的客观需要,展现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丰富的精神内涵⑤。这些精神,既贯穿于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策略、原则、经验以及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中,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凝聚。
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文明城市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创建文明城市,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市域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规模、实力和水平的竞争,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和人才的竞争,是软实力的竞争。抢抓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环境优势去吸引和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增强市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正是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是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精神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这是出于对中外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盛衰规律的总结。90年来,党通过精神家园的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领导人民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城市要强大发展起来,也离不开精神家园建设。
1、精神家园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精神家园建设所涵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看,它为城市文明进步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基本指标七大项37条均涉及到精神家园建设问题。
2、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灵魂。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引导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塑造城市的灵魂,是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保持政治敏锐性的需要。目前,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对不发达国家的渗透,由于它们与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形成鲜明对照,故常常引起不发达国家的紧张和骚动。建设党的精神家园,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加深市民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义务感,消除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立和冲突,增强了市民的国家认同感,提高了政府的动员力量。“精神家园具有为人的精神世界确立秩序的功能,它是连接个体与整体的一个纽带。在这个有秩序的世界里,个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心理上感到安逸,具有归属感,价值上具有确定感。精神家园予人以希望,否则便是绝望;予人以方向感,赋予个人以行为准则,价值上善恶分明,坚信社会正义,行善会有回报,如幸福感、自豪感,为人们提供人生的信念”⑥。
3、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加强市民素质建设,培育市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培养市民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的意义。文明城市是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能否评上文明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文明素质,取决于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拥护程度。创建文明城市,既是城市硬件的提升,也是城市软环境的再造,对市民来讲,是一次全方位的文明教育和洗礼。创建文明城市中,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是创建文明城市一分子,创建文明城市对市民将持续而深刻地发挥着激励和规范作用⑦。
1、要高举旗帜不动摇,确保精神家园建设的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体现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性、民族性、包容性。(1)时代性。每个时代的人固然都需要传统所提供的价值体系,但同时又需要创造自己时代的新传统,以便能够解决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2)民族性。建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落脚点在共产党,重点却在于中国,要有中国的特色,符合中国的实际,即体现民族性。这是弘扬、创新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障。(3)包容性。必须以开放开明的态度,积极吸取外来优秀的人类精神成果,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异质性思维”,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2、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同样离不开党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个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要切实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个人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精神家园建设。
3、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为支撑,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营造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4、加强城市的公共文明建设。公共文明建设开辟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公共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公共文明建设反映了社会各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开辟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渠道、新载体。公共文明本身就是良好社会道德环境的起点和窗口,它通过人们日常公共生活中举手投足的良好行为养成,净化社会风气,为个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公共文明建设,人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必将提升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⑧。
5、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一是应深入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尤其是网吧整治。二是应严禁互联网及移动多媒体的低俗流行文化传播,并追究蓄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包括互联网行业自律,志愿者队伍网络监督,家庭、学校、社区绿色上网的责任和安全措施。三是建立严格的审查监督制度,净化荧屏声频环境,有效遏制各类低俗媚俗节目和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告。四是加强对图书、电子、音像等出版物的管理,建立“扫黄打非”长效机制;大量推出各种优秀图书、影视作品、电子音像制品。五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包括校园周边治安交通和网吧管理。
6、注重制度建设,筑牢精神家园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度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维系世俗家园实现公平、正义、秩序的基本保障。制度是精神孕育的土壤。有何种制度,就孕育何种精神。为了保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长期而有效地丰富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要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考核制度,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制度化法律化。
7、积极探索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路径。要充分利用新兴传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家园属于意识的范畴,来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建设手段要丰富多彩,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精神家园建设要与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科学发展相结合,要与社会进步、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大众文化、生活方式、个人修养相结合等等。
注释:
①宫丽:《“精神家园”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3期。
②③④《党的建设70年(1921-1991)》,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65-66、100、91 页。
⑤肖力等:《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9期。
⑥严春友:《“精神家园”综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⑦姜文秋、丛恒日:《创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实践》,《威海日报》,2011年 7月 29 日。
⑧杨文麒:《大连市公共文明建设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D64
A
1671-2994(2012)01-0051-04
2011-12-06
俞慈珍(1965- ),男,福州永泰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学。
*本文系2011年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立项课题《加强精神家园建设,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