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2012-08-15 00:44刘兴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 科 刘兴旺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041)

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张 科 刘兴旺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041)

“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进入新世纪,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加上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感染力,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能的减弱。而通过大众的实践、主体人格示范,显性灌输与隐性环境熏陶相结合,积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等路径的实践,可以大幅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经验;问题;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①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成功传播与发展的有效证明。积极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他们掌握先进思想,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更加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成功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大型工农运动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是在对内对外的军事斗争和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建立等军事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是开展多次党内教育和整风肃反,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是利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大众化的历史。总结我们党普及、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指导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利用民主爱国运动,促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提升了新文化运动的层次,将其发展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上海的《新青年》、《共产党》、《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湖北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志》半月刊、广东的《群报》等刊物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编辑刊物、撰写文章、组织社团、接触工人群众,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思潮。

2、运用党的宣传优势,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善于用大众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重视用编写出版通俗读物的形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人民大众。1934年至1935年,在《读书生活》中连载的由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时为马克思主义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8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创办,开创了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一部分同志的经验主义,特别是王明等人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为党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大众化奠定了哲学基础。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运动讲习所,兴办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广泛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

3、通过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铺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建党前后,中国思想界经过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等三大论战,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阵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心中的地位。1942年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②扫清了左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在党内的余毒,创造了全党上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有效形式,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5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是实现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一致。也即是说,坚持党的领导,是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关键因素。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民间,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用通俗的语言,浅显易懂的形式向工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党领导下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二、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的思想路线,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多元思想观念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相互交织,为各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而此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要深化改革成果,又要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必然会经历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与多元价值选择的呈现。同时,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人们思想文化逐渐走向多元。这种多元思想与多元文化为人们行为处事带来多种判断标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出现了官方化、精英化的倾向。离开了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不能完成。而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集中在社会精英阶层,政治家、党政机关主要领导人、学者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体,形成特定的马克思主语学术语言和认知体系。工人、农民作为当前人民大众构成的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理论能否下到“基层”成为理论传播的关键点之一。直到2002年底,我国才发行了第一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普及读物《画说毛泽东思想》《画说邓小平理论》《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而据《人民日报》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目前该报的读者逐渐呈现“三高”趋势,即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能下降,受众的认同度不高。在中国农村,村委会领导班子的理论文化素养难以得到保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多数存在粗暴化、教条化和僵化的现象,给农民群众产生了“假大空”之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认同感。④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社会宗教信仰方面,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宗教信徒已达一亿多人。其中寇爱林等的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显示,在广州各大高校979份有效问卷中,信教的有182人,占总人数的19%。⑤这势必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1、要以科学的理论内容,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只有保证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与传播中的领导地位,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政治文化,它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党要为人民群众“全程参与”理论开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倾听民意,广开言路。只有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个体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品德与政治态度。通过鼓励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活动,才能达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比如,要坚持开展有利于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体验国家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带给人们的生活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再一方面,实现政治性语言向大众化通俗语言的转化。老一辈革命家善于使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群众生活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念,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做了良好的典范。如毛泽东同志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来为我党树立革命的信心。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邓小平的“两猫论”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和使用,“摸着石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直指要害,浅显易懂。只要坚持开放性、实践性和通俗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具有无限的亲和力。

2、要运用党政干部及同辈人物的示范,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重要人物的人格示范和感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者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与践行能起到极大的影响和感召作用。相反,某些不良官僚作风与腐败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象,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与价值认同度。除了可靠性与权威性的传播信源塑造外,还要注意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相互教育,重视“朋辈群体”对同龄人的影响。利用群体互信来传播国家的政治信仰与政治态度,改变“党政宣传部门”孤军奋战的模式,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通过主体人格示范和公民学习,使国家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得以有效传播、内化和外化。

3、要显性灌输与隐性环境熏陶相结合,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人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⑥。因此,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理论传播与学习工作,同时,为了避免人们对灌注、说教式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除正面灌输教育外,还应该注重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其中,隐性课程与环境创设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一环。尽管人们不能改造和创设所有的环境来对客体进行教育,但主体是可以控制和把握一定的环境即情境。通过以制度化为基础的情境创设,进行利益引导,调动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和引导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情感。比如,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作用,积极占领网络媒体的舆论高地,通过媒介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引导来强化人们对某一思想、行为的认识。当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教育者,形成爱国、爱党的风气和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可以内化为道德,对国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要积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接受的动力源泉。当人们长期看不到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动摇对理论的信仰。只有积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指导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就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等五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相互理解的桥梁,才是提升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实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理论认同以及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实践认同。党必须发挥思想意识工作的整合和指导作用,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④尹保云著:《走出困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⑤寇爱林、王刚、陈丹丹:《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7页。

D610

A

1671-2994(2012)01-0030-03

2011-11-21

张 科(1986- ),女,河南新乡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

刘兴旺(1984- ),男,福建古田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项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总课题编号:2009JJD720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