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顾一煌 吴云川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
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Murry[1]及 Currie[2]等分别发现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与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HSR)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以来,有关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的主要研究措施已从经典的IPC拓展到温度预适应、药物预适应[3]、远隔部位预适应[4,5]、缺血后适应[6]、运动预适应[7,8]等领域。
这些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预处理方式,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应激手段,诱导机体对抗恶性环境的一种内源性自身保护的适应过程,具有预防疾病的意义。目前缺血预适应被认为是其中一种最强的缺血保护措施。但是缺血事件的不可预见性,限制了缺血预适应的临床应用[9]。药物副作用较大,尚不能有效地运用于临床[10]。而运动预适应可能又会受到运动能力的限制。正因为心肌缺血的不可预见性,故而努力寻找损伤性小且容易为人们自行实施的预处理方法才是预防心肌缺血的最适宜方法,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准则,而“逆针灸”更是“治未病”的主要针灸预处理手段。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在中医古籍中有大量关于“逆针灸”防病保健的记载,针灸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至今仍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1]。近年的研究表明,针灸也可产生独立的心肌保护效应。虽然针灸的心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由于目前缺血预适应被认为是一种最强的缺血保护措施,所以IPC的机制研究为探讨针灸的心肌保护机制提供了思路。
IPC是指一次或者多次短暂缺血,以增强心肌对其后更长时间缺血及再灌注(I/R)损伤的耐受性的现象。1986年,Murry等[1]首次进行了报道并提出了这一概念,随后国内外围绕IPC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在不同种属的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证实了IPC可减轻缺血、缺氧、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降低再灌注导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加快顿抑心肌的复苏,改善微血管灌流,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等[12]。IPC心肌保护效应分为两个时相:一为早期相保护,IPC后数分钟内即出现,持续2~3 h,这一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局部代谢产物(如腺苷等)、基础表达的内源性保护物质(如HPS70、Mn-SOD等抗氧化物质)以及线粒体ATP依赖性钾离子(mitoKATP)通道开放等有关[13,14];另一为延迟相保护,又叫第二窗口保护作用,发生在IPC 24 h以后,可持续约72 h。延迟性保护作用较强,时间窗较宽,并有可能通过模拟诱导其保护作用,因而对其机制的研究更具有临床意义。此期的心肌保护效应与心肌细胞内多条生存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众多心肌保护性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15-19]。
IPC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主要涉及触发物质、中介物质和效应物质3个基本环节[20]。触发物质主要为内源性活性物质,如腺苷、阿片肽、缓激肽、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肾上腺髓质素(ADM)等;中介物质主要为蛋白激酶,如PKC、PKA、Akt、TyK和MAPK等;效应物质主要包括ATP敏感钾通道 (KATP)、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PTP)、钠氢交换体(NHE)、缝隙连接蛋白(Cx)、热休克蛋白(HSP)和抗氧化酶等。
虽然针灸对心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及其作用环节尚未完全阐明,但IPC“触发物质—中介物质—效应物质”这一模式为探讨针灸的心肌保护机制提供了思路。
2.1.1 针刺预处理与触发物质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与心脏释放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有关,并已证明,腺苷、阿片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GRP 等均参与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有研究表明,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也与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有关。
严洁等[21]研究证实,电针“内关”穴可促进心肌I/R损伤过程中内源性保护物质腺苷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的释放和生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I/R损伤心肌起保护作用。陈东风等[22]发现电针“内关”穴能激活内阿片肽,通过内阿片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活动,增强心肌抵抗缺血的能力;尤行宏等[23]进一步证实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电活动的改善作用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介导有关。林亚平等[24]发现,电针“内关”穴可使心肌I/R损伤家兔前列腺E2(PGE2)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对I/R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王超等[25]发现,电针“内关”穴可使心肌I/R损伤模型小鼠心肌组织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增加,改善心肌损伤。 郑洁等[26]发现,针刺能够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的含量,降低其血浆ET-1的含量,从而提高NO/ET-1比值,提示针刺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皮功能的紊乱。
2.1.2 针刺预处理与中介物质
蛋白激酶C(PKC)是预适应心肌保护效应中重要的中介物质之一。目前多数资料支持PKC是预处理早期保护机制中细胞信号传递的共同通路,并有研究表明PKC可能还是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延迟保护机制的启动[27]。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细胞外信号引起细胞核反应的共同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s)、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JNK)和蛋白激酶p38(p38 MAPK)。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心肌I/R损伤中,ERK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是促使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凋亡,起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而JNK和p38MAPK通路的激活则主要是促进细胞的凋亡[28]。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导激活子 (JAK-STAT)途径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免疫调节等过程,是众多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也证实心肌I/R也与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尤其显示出后者是预处理的中心环节[29-33]。
目前,针刺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PKC、MAPK、JAK/STAT等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研究还未见到。但是电针对脑缺血过程中MAPK、JAK/STAT等的研究可以为针刺心肌保护的研究奠定基础。沈梅红等[34]研究表明,脑I/R模型中,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细胞的ERK表达阳性的细胞数均下降,而电针模型大鼠“大椎”、“百会”穴后,大脑皮层、纹状体细胞中ERK表达阳性的细胞数明显增多。由此推测,电针对经历I/R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与电针上调ERK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存活有关。杨忠华等[35]研究发现,电针可以通过调节MAPK/ERK通路,降低p-ERK在脑缺血早期的表达,从而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组织损伤。罗文舒等[36]研究表明,电针任督脉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能增强ERK1/2磷酸化入核的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付雷等[37]研究表明,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ERK磷酸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虽然目前还未见有关针刺对缺血性损伤中PKC影响的报道。但张海燕等[38]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能有效改善老年痴呆大鼠PKC的活性,恢复细胞正常的信号转导,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这说明,针刺具有调节PKC活性的作用,这对于研究针刺在心肌保护效应中对PKC的影响有一定参考意义。
2.1.3 针刺预处理与效应物质
HSPs是一类结构上高度保守、功能非常多样的蛋白质。在哺乳类细胞中主要有HSP110、HSP90、HSP70、HSP60、HSP40、HSP27 以及 αβ-晶状体蛋白等。 众多研究证实,HSP90、HSP70、HSP27 以及 αβ-晶状体蛋白等均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这些HSPs通过与其它蛋白质相互作用 (即分子伴侣功能),帮助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中受损蛋白重新折叠,防止变性蛋白质聚集,恢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HSP70是心脏组织中诱导表达最多的 HSPs 家族成员[12]。孙忠人等[39]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HSP70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证实了针刺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均可增加HSP70的表达,可减轻I/R心肌的损伤。任路等[40]报道,电针能缓解家兔心肌缺血的症状,增强缺血心肌HSP90的表达,提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促进保护性应激蛋白(HSP90)的合成是其机制之一。而曾毅等[41]在对电针干预兔脊髓缺血的研究中发现,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行预处理可减轻随后的脊髓缺血损害,其机制可能是缺血前行电针预处理得到类似缺血预处理的促HSP90表达的效应,电针加速了脊髓缺血细胞HSP90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从而使HSP90表达增强,导致神经细胞对缺血产生耐受,起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在心肌再灌注的早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可导致心肌细胞严重受损[42]。丁奇峰等[43]发现,温针灸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血清及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王祥瑞等[44]研究发现,电针加缺血预处理能提高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明显改善猪心脏I/R损伤。张红星等[45]研究发现,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I/R损伤心肌MDA含量,升高GSH-Px活性,达到抗I/R损伤的作用。
2.1.4 针刺预处理与其他机制
胞内钙稳态的破坏,在再灌注损伤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引起肌纤维膜损伤因素中位居第二[46]。近年来不断发现针刺参与细胞内钙稳态的调节,这可能是针刺防治心肌I/R损伤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孝芳等[47]研究发现,大鼠I/R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而经电针治疗的各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低于模型组,提示抑制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电针“内关”穴对I/R损伤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田岳凤等[48]证实,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内关”、“郄门”穴可提高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促进Ca2+-ATPase mRNA基因的表达,减轻I/R损伤的程度,增强心肌的功能。张金铃等[49]通过实验说明,加入针刺血清后,可以使已升高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并认为针刺血清中存在着某种活性物质可以明显地降低I/R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为针刺治疗疾病作用中体液因素的存在提供了直接依据。
赵宇辉等[50]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使C-fos mRNA增多,使细胞凋亡减少,且针刺预处理每日2次组比每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更有效,表明针刺能提高心肌抗凋亡能力,进而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性心肌损伤,达到预处理的目的。汪克明等[51]研究证实,电针可以显著影响心肌细胞内caspase基因及相似序列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凋亡过程,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虽然自古医家就善用灸法治疗心脏疾病,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记载到:“心懊憹微痛,烦逆,灸心俞百壮。”、“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等,但目前对于艾灸预处理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赵宇辉等[50,52]发现艾灸预处理对大鼠I/R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刺激产生更多抗凋亡基因HSP70 mRNA、C-fos mRNA,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且艾灸预处理每日2次组比每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更有效,表明艾灸能提高心肌抗凋亡能力,进而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性心肌损伤,达到预处理的目的。虽然,艾灸的心肌保护机制研究甚少,但艾灸相关研究却能为其奠定一定基础。如华金双等[53]研究显示,艾灸预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提高全脑缺血大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示缺血预处理和艾灸预处理可通过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唐照亮等[54]在研究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时发现,艾灸能降低模型ET水平,提高NO水平,降低ET/NO比值,因而降低其血管的紧张度,减轻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其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利于血液流变性的好转,缓解血瘀证的严重度。谭琳蓥等[55]研究表明,温和灸肾俞穴能降低自然衰老大鼠肝组织Rb、P53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Bcl-2、PKC mRNA及蛋白表达。这些说明,艾灸具有调节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和PKC活性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艾灸的心肌保护效应有一定参考意义。
从近年来针灸预处理的心肌保护研究来看,针刺和艾灸预处理对于缺血心肌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缺血的不可预见性,所以目前研究还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如何使针灸预处理走向临床,并进行循证临床研究将是非常关键的内容。目前,有关针刺预处理的研究显著多于艾灸预处理,且对预处理中早期和晚期保护相中均有重要中介作用的PKC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报道。着手针刺和艾灸对预处理PKC等中介物质影响的研究将有利于阐释它们的作用机理。而从预处理的实施上来说,艾灸相对于针刺而言,是一种对机体损伤更小、更加安全且方便实施的预处理手段,所以基于艾灸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的基础出发,深入探索其效应机制及更有效的实施方式,对于临床上急慢性心肌缺血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就临床上心肌缺血的不可预见性而言,运动性心肌损伤则相对是可预见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竞技体育运动中,持续大强度运动和急性力竭运动等超负荷训练必不可少。但超负荷的训练,运动量可能接近极度的疲劳或力竭,也是导致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之一[56,57]。研究认为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和急性力竭性运动,均可导致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发生,心肌出现脂质过氧化加强、Ca2+超载等现象,由于Ca2+超载是心肌I/R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改变与运动后心肌损伤的时相性变化一致,与临床上I/R损伤的特点相似,故这种心肌损伤又称为运动性I/R损伤[58]。心脏是运动中重要的限力因素,所以如何减轻或预防运动性心肌损伤在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针刺和艾灸能提高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的内分泌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对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59-61]。作为安全且方便实施的预处理手段,针刺和艾灸无疑可以在运动场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1]Murry CE,Jennings RB,Reimer K.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Circulation,1986,74(5):1124-1136.
[2]Currie RW.Effects of ischemia and perfusion temperature on the synthesis of stress-induced (heat shock) proteins in isolated and perfused rat hearts.Mol Cell Cardiol,1987,19(8):795-808.
[3]Szekeres L.Drug-induced delayed cardiac protection against the effects of myocardial ischemia.Pharmacol Ther,2005,108(3):269-280.
[4]Zhou JJ,Jin ZX,Gao F.Remote preconditioning in the heart.Prog Physiol Sci,2005,36(3):227-229.
[5]Przyklenk K,Darling CE,Dickson EW,et al.Cardioprotection ‘outside the box’—the evolving paradigm of remote preconditioning.Basic Res Cardiol,2003,98(3):149-157.
[6]Kloner RA,Rezkalla SH.Preconditioning,postconditioning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cardiology.Cardiovasc Res,2006,70(2):297-307.
[7]钟旭,潘珊珊.运动预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早期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 (3):262-266.
[8]彭峰林,陈建文,任琦,等.间歇运动训练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抗氧化酶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1):97-99.
[9]张英俊,吴浩,杜建新.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3):238-240.
[10]张敏,浦钧宗,朱全.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应用前景.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74-76.
[11]李晓泓.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2-85.
[12]王慷慨,肖献忠.心肌内源性保护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展望.生理学报,2007,59(5):635-642.
[13]Gross GJ,Peart JN.KATP channels and myocardial preconditioning:an update.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5(3):H921-H930.
[14]Rudzinski T,Mussur M,Wawrzycki M,et al.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diminishes oxygen demand and increases coronary flow in the early phase of reperfusion in rat heart.Med Sci Monit,2002,8(9):BR362-BR368.
[15]Baxter GF,Ferdinandy P.Delayed preconditioning of myocardium:Current perspectives.Basic Res Cardiol,2001,96(4):329-344.
[16]Ardehali H.Signaling mechanisms 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nteraction of PKCepsilon and MitoKATP in the inner membrane of mitochondria.Circ Res,2006,99(8):798-800.
[17]Garcia-Dorado D,Rodriguez-Sinovas A,Ruiz-Meana M,et al.The end-effectors of pre-conditioning protection against myocardial cell death secondary to ischemia-reperfusion.Cardiovasc Res,2006,70(2):274-285.
[18]Hausenloy DJ,Yellon DM.Survival kinases 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Cardiovasc Res,2006,70(2):240-253.
[19]曹泽玲,杨庭树,龙超良,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8):912-916.
[20]Yellon DM,Downey JM.Preconditioning the myocardium:from cellular physiology to clinical cardiology.Physiol Rev,2003,83(4):1113-1151.
[21]严洁,林亚平,田岳凤,等.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腺苷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31-33.
[22]陈东风,李伊为,黎晖,等.内阿片肽在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影响中的作用.上海针灸杂志,2000,19 (3):36-38.
[23]尤行宏,王华,陈泽斌,等.延髓内阿片肽对电针抗心肌缺血效应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9):3541-3544.
[24]林亚平,易受乡,严洁,等.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CGRP和PGE2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26-28.
[25]王超,田岳凤,周丹,等.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细胞内钙的影响.针刺研究,2010,35(2):113-117.
[26]郑洁,胡亚莉,方永军.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血浆ET-1、NO/ET-1比值的影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38-39.
[27]董丰,龚开政,张振刚.PKC和ERK在大鼠心肌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503-506.
[28]武蓓,陈红,任景怡,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国医药导刊,2007,9 (5):364-367.
[29]Gorina R,Petegnief V,Chamorro A,et al.AG490 prevents cell death after exposure of rat astrocytes to hydrogen peroxide or prolnflammatory cytokines:Involvement of the Jak2/STAT pathway.J Neurot hem,2005,92(3):505-518.
[30]Smith RM,Suleman N,Lacerda L,et al.Genetic depletion of cardiac myocyte STAT3 abolishes classical preconditoning.Cardiovasc Res,2004,63:611-616.
[31]Yamaura G,Turoczi T,Yamamoto F,et al.STAT signaling in ischemic heart:a role of STAT5A 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5:H476-482.
[32]Bolli R,Dawn B,Xuan YT,et al.Role of the JAK-STAT pathway in protection against myoe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Trends Cardiovase Med,2003,13 (2):72-79.
[33]Eric R Gross,Anna K Hsu,Garrett J Gross.The JAK/STAT pathway is essential for opioid-induced cardioprotection:JAK2 as a mediator of STAT3,Akt,and GSK-3β.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6,291:827-834.
[34]沈梅红,李忠仁,项晓人,等.电针对MCAO大鼠ERK蛋白表达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62-63.
[35]杨忠华,许能贵,易玮,等.针刺调节MAPK/ERK通路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1):23-26.
[36]罗文舒,杨卓欣,于海波,等.电针任督脉经穴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ERK通路的影响.中医药导报,2008,14(5):3-5.
[37]付雷,易艳东,张唐法,等.电针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ERK磷酸化的调节作用.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1):6-8.
[38]张海燕,姜国华.电针对老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蛋白激酶 C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8):2228-2229.
[39]孙忠人,王一茗,张小军.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HSP 70 的影响.甘肃中医,2008,21(8):73-74.
[40]任路,马铁明,梁雪松,等.电针“内关”对缺血性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90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28-530.
[41]曾毅,熊利泽,陈绍洋,等.重复电针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损伤后热休克蛋白90表达的影响.针刺研究,2004,29(4):261-265.
[42]Laskey WK.Brief repetitive balloon occlusions enhance reperfusion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pilot study.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5,65:361-367.
[43]丁奇峰,严兴科,于海英,等.温通针法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自由基的影响.中国针灸,2003,23(5):295-297.
[44]王祥瑞,陈长志,周嘉,等.电针刺激和缺血预处理对猪心脏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功能的保护.中国针灸,2001,21(12):739-741.
[45]张红星,黄国付,周利,等.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MDA、GSH-PX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43-45.
[46]赵亚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11,26(5):396-398.
[47]杨孝芳,王超,易受乡,等.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6759-6761.
[48]田岳凤,王荣,李雷勇,等.针刺手厥阴经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钙泵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针灸,2007,27(3):205-208.
[49]张金铃,郭莹,李瑞午,等.针刺血清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钙超载的保护作用.中国针灸,2009,29(1):45-47.
[50]赵宇辉,孙忠人.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肌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调控.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6):37-39.
[51]汪克明,吴子建,胡玲,等.电针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细胞 caspase 基因的调控.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40-42.
[52]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36-38.
[53]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等.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 SOD、MDA 的影响.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54]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57-58.
[55]谭琳蓥,赵天平,国兰琴,等.温和灸对自然衰老模型大鼠肝组织 Rb、P53、Bcl-2、PKC 表达的影响.环球中医药,2011,4(6):406-412.
[56]Durakovie Z,Misigoj-Durakovic M,Vuori I,et al.Sudden cardiac death due to physical exercise in male competitive athletes.A report of six cases.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2005,45(4):532-536.
[57]Kshali B,Roy DG,Batabyal S,et al.Stud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s in young athletes.J Indian Med Assoc,2002,100(12):708-709.
[58]王莹,常芸.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大鼠心肌核呼吸因子1 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4):458-462.
[59]张继红,焦晓明.针剌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力竭大鼠心肌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湘南学院学报,2007,28(5):121-123.
[60]顾一煌,吴云川,张宏如,等.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组织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江苏中医药,2009,41(12):80-81.
[61]顾一煌,任建宁,刘瑜,等.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