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章标 李方祥 鲁智勇 韩臣 庞象青 杨丹 李洋
1 福建省体操技巧运动管理中心(福州350003)
2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 3 中国蹦床队
董×,女,16岁,国家蹦床队集训运动员。于2010年10月13日下午,正常训练到16:30左右,做分段训练,12001屈(前屈三周180)接800屈(后屈两周)再接12001团(前团三周180)落网时与网配合不协调,导致左膝屈曲外翻位扭伤,自觉左膝关节有“吧嗒”一声并有错动感、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现场检查:膝关节肿胀,磨髌(–),压髌(–),膝关节外侧间隙压痛(+),Mcmurray’s Sign(+),ADT(+),Lachman(+),Step-off Sign(–),内外翻应力试验(–),关节活动度受限。及时给予患膝制动、物理降温、加压包扎等处理,运动员感患膝肿痛有所缓解。10月14日中午送至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左膝关节X线及核磁检查。
1.2.1 X线检查提示
左膝关节正侧位片见股骨髁间窝一小骨片,周围光滑。余骨质及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小骨片存在原因。
1.2.2 核磁检查提示
(1)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2)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结合区、后角III级损伤;(3)左膝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骨髓水肿;(4)左膝关节髌上囊、关节腔积液。
(1)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并附带部分骨块;(2)左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结合区、后角III级损伤;(3)左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2级损伤;(4)左膝内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
于2010年10月18日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住院,并于10月21日于该院行左膝关节镜检、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内侧半月板缝合术、关节扩清、滑膜切除、肌腱探查术等手术治疗。
术后抗炎止痛消肿、理疗、康复训练对症治疗。在体育医院创伤外科和康复医学科联合指导下进行住院康复治疗。所有康复方案遵循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规康复原则,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1.5.1 术后0~4周:患肢0°位固定2周,2周后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4周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到90°。
训练计划:踝泵:15次/小时;股四头肌等长收缩:15 次/小时; 直腿抬高:15 个/组,2~3 组/次,2 次/天;床旁屈膝:3分钟/次,2次/天;伸膝压腿:30分钟/次,2次/天。以上康复训练内容交替进行,每次选取其中至少4项进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2小时。
1.5.2 术后4~12周:该阶段关节活动范围应逐渐达到正常,4周后去除双拐,8周后去除膝关节支具。该阶段主要进行闭链训练并逐渐加大强度,逐渐过渡至抗阻训练。
训练计划:单腿站立:10秒/次,10次/组,2组/天;站立位屈膝:6 秒/次,10 次/组,2 组/天;静蹲:1~5分钟/次,2 次/组,1 组/天;直腿抗阻(多方向):10 个/组,2组/次,2次/天;减重平衡能力训练:5分钟/次,2次/组,1组/天。以上康复训练内容交替进行,每次选取其中至少4项进行训练,每次时间不超过2.5小时。该阶段后期可进行慢跑热身等活动。
1.5.3 术后12周:12周后开始负重抗阻力量训练,前期继续行伤侧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肌力,提高伤侧髋、膝、踝动力链的协调发力。功能训练以闭链练习结合开链练习,注意前后侧肌力的协调均衡发展。逐步过渡到平衡稳定性练习,以提高本体感觉。当伤侧肌群肌力与健侧肌群肌力相差不到10%左右时,可进行专项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并逐步开始专项训练。
训练计划:抗阻蹬伸训练:运用专门器械进行下肢抗阻蹬伸,可根据要求选择屈伸范围,比如坐蹬:屈膝180度起始至90度,10 kg负荷,3组/天,12次/组,如图1所示;屈膝180度起始至30~40度,10 kg负荷,3组/天,12次/组。连续练习1周后,增加负荷或者增加不稳定因素(如踩平衡碟坐蹬)继续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求快蹬慢屈,膝关节不能出现外翻。另外,股外侧肌、内收肌训练方法类似,但通常采用20 kg的训练负荷。
阻力带台阶单腿蹲起:45秒/组,不计次数,但要求45秒钟内尽量多做,3组/天。如图2所示。
阻力带蹲起:15次/组,3组/天。如图3所示。
球上阻力带平衡:15次/组(右前、左前、正前方三个方向为1次),2组/天。在球的右前、左前、正前方适当的位置放三个目标(如矿泉水瓶等),俯身去触碰右前目标后起身,再俯身触碰正前方目标后起身,再俯身触碰左前方目标后起身,如此为1次。如图4所示。
以上训练内容结合运动员身体状态交替进行。另外,可加其他辅助训练:提踵、腰腹部训练穿插整个力量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如地网简单弹跳练习等。此外,考虑队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在恢复阶段注意热量摄入适当控制,保持体重在合适范围,更利于整体生理机能状态的恢复。康复训练过程中严格监控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伤病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计划。每次训练后及时给予冰敷,并与理疗、电针、手法等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消除症状。
通过以上系统的康复训练,于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简单的网上动作训练,术后8个月 (2011年6月)参加全国蹦床锦标赛比赛。目前训练一切正常。
近年来,蹦床运动朝着“稳、准、美、高、难”的趋势发展。动作难度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起跳高度、空翻周数的增加和转体度数的增加,在发展难、新动作时,运动员往往由于起跳高度不够、技术缺陷等原因而导致转体动作中关节角度异常,出现内外翻、内外旋等动作着网时,膝关节极易由于过度扭转,产生膝关节稳定结构的损伤。
该运动员由于动作的高度不够,落地瞬间膝关节处于屈曲扭转位置,该位置上内侧副韧带较为松弛、关节稳定性差,从而导致膝过度外翻,侧向的剪切力使胫骨过度前移,前交叉韧带发生撕裂,同时与内侧副韧带相连的内侧半月板也因过度牵拉暴力发生损伤,落地的撞击使股胫关节发生直接撞击,暴力导致胫骨平台骨挫伤。
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较普通人群更为复杂,要求更高。我们根据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原则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早期康复(0~4周)以防止肌肉萎缩为主要目的,采取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等训练是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恢复肌力的主要方法,对维持膝关节主要肌群肌力并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中期康复训练(4~12周)以闭合运动链训练为主,可适当进行开放运动链训练。在闭合运动链训练中,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同时收缩,膝关节受到垂直压力,很少受到前后作用力,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另外,闭合运动链可明显增加前交叉韧带应变值,对加速肌肉力量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在该阶段后期,运动员膝关节的功能与肌肉控制力增强以后,可以逐步开展开放运动链训练。康复后期(12~24周)以增强本体感觉与肌肉力量为重点。蹦床运动员利用网的弹性做出各种连续的有一定难度的空中动作,以弹跳的高度、动作的难度和完成动作的质量作为评分标准,这就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空中感觉,而且要有良好的网性,即专门化的感觉,因此本体感觉在蹦床运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蹦床项目特点运用平衡板、平衡碟、弹力网等训练对改善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效果很好,同时训练中的多平面和加速、减速运动,既加强了协同肌,也加强了拮抗肌的训练,加强了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能达到充分训练协调、平衡和神经肌肉本体感受器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肌肉力量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