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侠 石 艳
(1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130021;2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其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全身发热、呕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改变等。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恢复缓慢、致死率高,会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在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基础上,还应实施有效的护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1-3]。现将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男79例,女46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2岁。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及悲观等情绪。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温柔得体的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肌梗死的知识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主动询问患者的感觉,安抚和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尽快恢复身体健康[4]。
1.2.2 卧床休息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1周内病情不稳定,易发生并发症,所以入院后应立即卧床休息。患者应采取平卧位,避免随意翻身。日常活动,如洗脸、吃饭、喝水及排便等需由护理人员协助。为防止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发生褥疮,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床位的清洁、干净,并帮助患者的四肢进行被动活动,并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改善患者身体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血栓。第2~3周若病情允许,患者可以在病床上翻身,并适度坐起活动四肢。第4~5周患者视身体状况,可以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活动,并在不引起心脏不适的前提下,适当的逐步增加活动量。
1.2.3 疼痛护理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之一,由于发生突然,并常伴有压榨、窒息或烧灼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及休克。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疼痛性质、时间及部位,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使用适宜的止痛及镇静药物,及时消除患者的疼痛感。并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适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1.2.4 便秘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前期卧床休息的同时,因缺乏运动,消化功能降低,会抑制患者的胃肠功能,导致患者便秘的发生。而便秘造成的排便困难,会刺激患者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细心的向患者讲解床上排便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应给予患者流质食物,并叮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便于患者消化吸收。可视患者病情需要,服用缓泻剂,帮助患者排便,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5]。
1.2.5 吸氧护理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可以通过采取吸氧治疗的方法来缓解。吸氧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正确使用氧气器械,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一般情况下,前3d吸氧流量应维持在4~6 L/min之间,患者病情缓解后可间歇性吸氧,吸氧流量应维持在1~2 L/min之间。由于吸氧可以缩小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在临床上应尽早、足量、顺畅的给与患者吸氧治疗。
1.2.6 溶栓护理
患者发病6h内是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护理人员应按医嘱使用静点尿激酶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溶栓。在溶栓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的药物反应,如发热、皮肤过敏、消化道或颅内出血等症状。询问患者身体是否有不适感觉,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应及时通知医师使用强心剂。
1.3.1 观察血压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大面积梗死,会导致人体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血液输出量降低,同时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血管扩张药物及灌注损伤,都会引起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而血压的高低可以有效提供患者是否会发生心源性休克的信息,所以临床上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对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每20min测量一次血压及脉搏,当患者血压平稳后,每2h测量一次血压[6]。
1.3.2 心电监护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是心率失常,其多发于发病1~2周内,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是患者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应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控护理。护理人员要熟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掌握心律失常的知识,在监控过程中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一旦发现患者心律发生异常变化时,应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并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可暴饮暴食,严禁饮烈性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学会控制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的同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抵抗力。患者还应按医嘱服用治疗的药物,不可擅自增减服用的剂量或停药,当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就医,并定期复诊。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125例患者效果显著67例,效果良好5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0%。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及人们生命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卫生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在其发病的早期进行及时的医疗处理,在采取有效治疗的同时,配合细致、周到及个性化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心肌发生梗塞的面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7,8]。临床上,护理人员应注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在采取积极、有效心理干预的同时,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通过护理人员严密的临床观察、严谨的护理操作及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许海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60例观察与护理[J].中外健康,2011,8(26):384.
[2] 刘春兰.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32):096.
[3] 曾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观察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9):161.
[4] 张红杰.急性心肌梗死40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6):109.
[5] 高曼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2002,10(3):21.
[6] 帅淑侠.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4):92.
[7] 苗桂芬.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6):149.
[8] 杨慧玲.6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