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飞
(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学 浙江 瑞安 325204)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感情的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
本案例属于初中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中《孝敬父母》的内容。这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辛苦,自觉尊敬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更加热爱和关心父母,使学生从情感和行为上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把自己包藏起来,或避而不谈,或泛泛空谈。那么怎样才能叩开学生情感之门,让情感体验深入心灵呢?
在本课教学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精彩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道德学习的热情,并达到了很好的实效性。
1)情景展示。“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先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古诗——《游子吟》”,播放FLASH音乐。(屏幕上出现了老母亲在灯下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裳的温馨画面,熟悉而深情的朗诵,配着抒情的古筝乐曲,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并且跟着朗读起来。)温馨画面伴随着优美恬静的音乐,学生沉静在了对父母的无穷追忆之中。根据学生在情景中的感受,我开始引领他们思考:
(1)作者在古诗中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情景?
(2)这首诗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齐答:孝敬父母)很快很自然地进入了主题——孝敬父母
2)轻松交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我和学生轻松交流起来“想想我们的父母都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教室里热闹开了,“爸爸每天接送我来学校”,“我的衣服是妈妈给我洗的”,“每天妈妈都给全家做饭菜”……学生不用思考就举了一大堆例子。似乎这些事都是父母理所当然要做的。我用幻灯展现了多幅父母为子女操劳的真实画面,接着,我又问“那你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学生沉默,似乎会意到了什么……
3)寓教于乐。我没有急于进行说教,而是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扮演“母亲”,其他学生“扮演“孩子”,“孩子”要求“母亲”每做一件事情就把书包交到“母亲”手中)学生马上又来劲了。游戏开始了,这时我播放了一段轻松的音乐,大家随着轻松快节奏的音乐跑上跑下将自己的书包交给那个母亲。扮演母亲的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当她被六七个沉重的书包压得直不起身来时,这时我有意将轻松的音乐换成缓慢的有些沉重的音乐。这时有的学生嚷起来 “别挂了”“太重了”“怎么背得动呀!”,从开始的好玩到学生自己终止游戏,学生已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音乐的变化在此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4)感情升华。我顺势加以引导“父母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就是无以回报的恩情,但他们却不图回报,甚至不惜生命”。接着我适时播放了一段配乐朗诵:《英雄母亲》,讲的是一个母亲从火海中救出了自己的四个孩子的故事。在一片火海的背景图片下,低沉而动情地朗诵,配以深情而忧郁的音乐,让学生心潮澎湃。这时教室里静悄悄地,我发现学生脸上的神情专注而激动,有的学生眼圈红了,有的低下头来拿纸巾……,我知道学生的心灵被触动了。
这不正是我需要的氛围吗?热情就要被点燃了。这时一首《母亲》响起,“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伴随着一幅幅父母关爱子女的画面在屏幕上闪现,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已冲出了眼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叩开了。我继续煽情“听了这首歌我很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父母关心爱护我们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搜索心底感动的故事。”画面上一个女孩闭着眼睛在烛光前静静地思考,深沉忧伤的舒伯特《小夜曲》轻柔地响起,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汹涌澎湃,此情此景将学生带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圣地。
“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有感动的故事”,我接着说“没事的,我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只需要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小男生站起来,“有一次,我脚受伤了,爸爸背着我焦急地往医院里跑,妈妈跟在后面哭了……”在音乐的催化下他已声泪俱下……。“老师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我趁着学生思索的空隙,在屏幕上打出了“心动不如行动”的标题,“我们该如何关爱父母,报答父母呢?”学生认真的思考起来。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此时我插入了一个视频案例:本市贫困山区的一位同学在年幼丧母后,毅然挑起照顾残疾爸爸和生活的重担,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父母和社会的恩情。真实的人物事迹让有些同学已惭愧地低下了头,我鼓励学生“过去我们做得不够,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得更好!”学生会意地点点头。这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发下来,“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让我们把它写在爱心卡片上吧!”此时,让孩子说出心里话,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他们对父母的爱是很有必要的。音乐再次响起,是《烛光里的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在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中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而专注地倾诉着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一个调皮的学生:“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这已经足够,不够的是我对你们的关心太少,以后,我要用良好的成绩来报答你们!”有点叛逆的女孩:“妈妈,我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母亲是如此的艰难,有时妈妈为我做的事我根本不在乎。今天我知道了妈妈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妈妈,我会做一个好女儿的,我不再惹你生气了”……,看到这些发自学生肺腑的言语,我的心也很激动,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1)本课教学有几个难处,一是学生从小到大已经多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对正面的说理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老套”、“背时”,没新意。二是父母天天在自己的身边,已习惯于接受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认为是理所当然,无需回报。三是有些思品课上,教师空泛的、抽象的理性说教,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难以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但在这节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大量图片、FLASH(如《游子吟》、《母亲》等),歌曲(如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烛光里的妈妈》),影音资料(如金万双的事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2)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客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美育也是一种新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于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的接受德育教育,这样德育教育就从原先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学生的自主自觉。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有当真切的情感体验深入学生心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这样就大大促进了教育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