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沈阳市苏家屯区职业培训中心 辽宁 沈阳 110101)
今日播种习惯 明日收获成功
刘玉玲
(沈阳市苏家屯区职业培训中心 辽宁 沈阳 110101)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话是耐人寻味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会伴随我们一生,并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
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指导学生在每天的成长体验中养成更多良好的习惯,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其将来成为一个更加成功的人士,是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让受教育者首先学会做人。因此,一切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人养成良好习惯,让人能够可持续发展,直至释放出生命的全部能量。
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每个学生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我们要通过教育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化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更加优秀,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且,我们也要明白,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白,只有一个拥有爱心、责任心、乐观向上、诚信守信等等良好道德品质和素质的人,才会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群体中成为一位受人欢迎的成功人士。
学会做人的核心就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桥梁。特别是现今的时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正在承受着来至各个方面的巨大的压力,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每日穿梭在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中的人更是发至内心地渴望爱,希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点燃心中的爱,让这爱照亮身边的人并一直传递下去。身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让我们成为爱的榜样,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工作,让爱成为我们的习惯,让爱从我们的言语行为、从我们的眼角眉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彰显出来,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进而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爱的使者,成为一个乐观的人,诚信的人,更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并让美好的品行践行为每个学生的良好习惯,并随着习惯的深化和整合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使他们的人生更加成功,更加辉煌。
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者就是培养了一种成功的习惯。即使做小事也要遵守规则、讲究效率,与他人友善合作,并不断鼓励自己,积极进取,争第一,做最好,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赢得进步。
良好的习惯也常常助人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天空的宇航员的呢?原来,在确定人选的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来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大量事实表明,只有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成功。美国西点军校被称为“领导人才的基地,商界精英的摇篮”。在西点的教程中,对每个学员要求的习惯非常多,也非常严格,近乎苛刻,言、行、举止、衣、装、容貌都必须是西点的标准习惯。正是对习惯的刻意打造,才有众多世界级精英的诞生。做事讲究效率、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制定缜密的计划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法、能主动与人合作,并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这些正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努力培养的良好的做事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从小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建立起来的“知识银行”,从小储备的“知识资本”越雄厚,以后收获的利息就越多。现代社会已经跨入“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知识银行”中受益,终生享受它给与的利息,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产生极高的附加值。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人,却像借了巨额高利贷,它将拖累人一辈子,令人落伍、沮丧、自卑,甚至成为被社会遗弃的人。
主动学习、独立思想、并勇于实践和创新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不仅培养了生的自学力,同时又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果时;而且还要做好课后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所以一定要根据遗忘的规律做好复习,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独立思想则要求我们作教师的,在学生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让学生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只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学生便会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而且,对于所学的知识,我们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积极创新,不拘泥于书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存在着过分宠溺的现象,特别是应试教育制造了你死我活的淘汰机制,又由于不恰当的鼓励竞争,使得很多学生都很独,甚至带有攻击性。对此,作为教师常常感到焦虑和无奈。但其实,独就是一种毒啊,不合群不懂得共处的孩子,将来肯定会遇到麻烦,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让学生们学会共处,应该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理解“学会共处”呢?就是要学会发现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当今的社会,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认为:软件是一个集体性的劳动,人才必须组织起来,围绕一个正确的方向,围绕一个目标,才有价值。中国不缺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而是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当中,认为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但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盲人挑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漆黑的夜里,盲人挑着一盏灯时,他既照亮了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看到了他自己而不会被撞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虽然是老子的话,但说的道理今天依然适用。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者。
哈佛大学管理博士后、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余世维先生讲的好:成功与不成功的人最大的差别是:成功的人很早就养成了成功的习惯。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好习惯的报酬就是成功,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金钥匙。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身体力行,帮助学生今日播种小习惯,明日收获大成功。
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