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海霖 疏仁华
(铜陵学院思政部 安徽 铜陵 24400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确定为高等院校主干必修课。目前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广告学、艺术学等专业,已将其列为主要课程。
然而,不少高校将此课程作为任选课或讲座课,忽视本课程的育人作用。由于国家目前无统一教学大纲和学时规定,各校在执行中差异较大,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一些高校开设或不开设;或全校任选或专业指选;或考试或考查;或高年级开或低年级开;或大班开讲座小班讲专题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未受到应有重视,其教学实践缺乏必要定位,教学体系尚未定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以文化历时性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它涉及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难度大,覆盖面广。目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还停留在老师“满堂灌”、“一言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层面上,忽视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环节,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意在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说:
第一,建立模块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中国文化概论”的内容体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二是中国文化的产生机制,三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其一,基础性教学—基础层—以知识优化为主。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它以乡土化为立足,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
其二,互动式教学—中介层—以思维训练为主,讲授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一切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东亚大河平原的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它要选择现代文化,文化形态的差异源于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中既有地理环境亦有时代发展的差异。教学方式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设置开放式题目,师生互动,在知识优化的同时,训练思维;
其三,主体式教学—提高层—以能力培养为主。讲授内容为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纵观历史长河,横看五洲四海,方能找准历史坐标,审视整体,避免片面性,方能通过全方位比较,鉴其特征,掌握规律性。中国文化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入世,追求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协调和谐。教学方式以教师教学为主辅之以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构成网式教学模式。在现行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专题讲座与讨论课,使三者构成一种网状的教学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为基点,以实践教学为补充,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确定专门课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专题研究,有的学生找到“天下为公,匹夫有责”“天下为公”和振兴中华的精神相融合。“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市场经济竞争自强的意识相合,诸如此类之例甚多。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优化,灵魂受到洗礼。
第三,提高教学“速率”。增设专题讲座,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实行网状教学模式,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知识信息的有效性。
第四,完善教学手段。目前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中国文化概论”信息量大,许多知识学生陌生,教师需要大量板书,耗费相当多的课堂时间,要提高教学“速率”,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做到图文并茂,既减少板书,又提高效率。
第五,培养学生素质。在基础性教学中,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培养学生审美直觉能力与分析能力,将基础知识交给学生自学,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发展,嬗变的关键点列为若干专题,以点带面,以培养学生宏观概括能力。另外在互动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和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建立模块教学体系,构成网状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使“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1]刘中华.中西方传统文化对财务管理影响的比较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4).
[2]李慎,刘东.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晏宗杰.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要素[J].社会科学战线, 2006(5).
[4]焦冬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J].文化学刊,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