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

2012-08-15 00:53韩旭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5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振华真善美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却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49年来,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但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

60年代雷锋=真善美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生于1960年的市民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或是咿呀学语的孩童都在学习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那时候学雷锋根本不管是不是3月5日。”韩振华回忆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放学后,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那种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

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不忘本”是上世纪70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雷锋在党的教导下,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70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当时正在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从60年代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人人会唱。“爱憎分明”后紧接着“不忘本”。在韩振华的记忆里,“不忘本”这三个字也是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直至多年后,韩振华也常用“不忘本”三个字去教育自己的女儿。他常说现在这社会,太多的人忘本了,失去了原来的“真善美”的本性。

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的韩振华离开学校,进了一家国营的机件厂,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韩先生的印象里,雷锋叔叔爱憎分明的“特点”被不知不觉弱化,厂里宣扬得更多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韩振华说,那时候的教育不强调个体化,而是强调集体主义,学生们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为集体的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锋叔叔一样,发挥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那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那么普遍地被提及,但包括韩振华所在的公司在内,北京开展了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行动,当时的李素丽等劳模成为“雷锋精神”的接力者。

在学校,进入上世纪9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经跟之前的30年完全不同。韩振华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与他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时所有同学争当小雷锋不同,在韩振华女儿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被逐渐弱化。学校里会组织学雷锋小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阵儿。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儿、两两一组结对子到军属家慰问……过了3月份,这些做好事儿的行动就坚持不下来了。90年代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想法十分简单,学习雷锋做好事就是光荣,就能得到老师表扬,得到小红花。

21世纪雷锋=?

说起雷锋的故事,韩振华能凭记忆讲出很多。但如今进入了新世纪,可以细数的“雷锋故事”却越来越少。“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振华真善美
PDCPD材料在商用车上的应用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浅谈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
乡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