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应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谭德宝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中共应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谭德宝
农村“两委”个体小,群体大,是我国最基层、队伍最庞大的一级组织,且农村干部在任用、工作和管理上又不同于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在农村反腐倡廉建设中,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两委”干部的选用管理,就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公道为本,把好选人用人关。农村干部在选拔任用上,因为地域因素限制,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宗派特征,加上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任职不连续,工作中难免存在一定的短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一部分农村干部对党纪国法和手中权力缺乏畏惧感,办事不公、作风不实,甚至成为“村霸”。从近年查办的一些农村案件来看,以上特性造成较多农村出现“两委”换届拉票贿选和宗派冲突现象,使干部一上任便埋下了影响农村稳定的隐患。因此,在农村干部任用上,各级党委政府要早发现、早培养,真正为那些党性强、能力高、办事公、能服众的党员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同时要严厉打击农村“两委”换届中的不正之风,真正让能人治村、贤人治村,筑好农村基层反腐倡廉的第一道堤坝。
教育为先,营造干部勤廉氛围。农村干部受文化程度、工作特征的限制,认知程度较低,勤廉意识较差,对很多服务群众造福一方的好事实事有“两怕”:一怕浪费精力影响自己的“小家”,二怕落下“饥荒”没人管。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畏首畏尾,无所作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营造农村干部勤政廉洁的氛围,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教育农村干部勤政廉政。应县根据本地实际,制作了反映农村干部勤政廉洁的电视片《勤廉之声》,以具有当地特色的小戏、小品、小剧种开展了农村廉政文化汇演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了记“民情日记”活动,使党员干部的言行与广大群众联系更加紧密,勤廉氛围更加浓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民主为要,搭建干群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在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方面的作用,搭建干群沟通平台,是化解矛盾、预防腐败的重要环节。应县积极推广本县龙泉村在村务民主决策上“一事一议四步工作法”,凡遇到土地流转、“三资”处置等重大事项,都是按照“两委”提方案(或由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党员代表大会定“盘子”,村民代表会议投票公决,乡镇党委政府审核通过的程序操作,达到了大事能议,议而能决,决而有果,使群众真正成为村政要务的“主事人”。在村级财务管理上推行“三笔会审”制度,每笔开支都由经办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签字后,再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待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后才能报账,使群众成为村里财务的“当家人”。通过搭建互动平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得到充分保障,这进一步夯实了反腐倡廉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从客观上减少了“两委”干部滥用权力的可能。
防范为重,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近年来,应县充分发挥“制度+科技”在农村基层惩防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开通了县乡村三级“党风廉政建设网”,将涉农收费、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低保五保补偿情况、财政下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全部纳入公开范围,阳光操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制定出台了《农村“三资”管理办法》、《农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中央惠农资金发放监督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办法》等一批规章制度,规范了村两委干部的行为,同时,加大了涉农案件的查处力度,退还克扣截留群众的惠农资金近100万元,使制度建设成为农村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