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七个“结合”和一个“扶助”

2012-08-15 00:45苏静魏冬明
大家 2012年6期

苏静 魏冬明

(苏静: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职业指导。魏冬明:燕山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科员。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一、全程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全程教育就是从进入大学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入学教育和在校教育中去,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去,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化教育。毕业教育是指在学生毕业学年进行的集中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就业政策、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教育内容更为具体,更具有针对性,是全程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中除了基本的知识内容的教育还应强化榜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们的模范行为,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课堂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单位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对照需求找差距,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和优化就业规划。

三、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共性教育就是通过专题讲座、定期班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级、专业或是系别为单位,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其优点是覆盖面大,时间集中、效率高,能及时迅速地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其缺点是对个别学生效果不明显。个性教育则是指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特点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单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个体教育主要有个别谈话、少数座谈、重点帮扶等,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其缺点是耗时长。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可以切实增强教育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做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其中关系紧密,环环相扣的三个重要环节,必须将三者统一目标、形成合力、创新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家庭要发挥好基础作用。其次,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并在恰当的时候与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最后,学校要做好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既要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自我评价,准确自我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人生规划。真正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保驾护航。

五、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全员化相结合

学校各级负责人高度重视,把思想教育工作当作向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并辐射到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

六、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带着深厚感情来做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人为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关怀毕业生就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倾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汗水,带着感情抓就业,真诚服务帮就业,千方百计谋就业,齐抓共管促就业。

七、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步入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就业工作的压力容易造成毕业生思想的波动,也是各种事情的高发期。加强对学生动态的关注,加强实习安全、防盗、防火等安全教育,重点关注特殊群体,为学生顺利就业营造和谐氛围,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提供牢固保障,引导毕业生”把美好回忆留给母校”,做到文明离校。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加以宣传,引导毕业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八、增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教育扶助机制

就业困难学生指的是,就业态度积极,但因为就业目标过高、自我认识不准确、个人能力偏低、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导致就业目标不能实现或很难实现的学生。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关键在于深入分析,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探索一套教育扶助就业困难学生的机制。

对就业目标过高、自我认识不准确的就业困难学生,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展“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就业形势,进行自我定位及优缺点认识,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实现顺利就业。对个人能力偏低、心理素质偏差,客观上无法满足招聘单位需求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要早发现、早重视、早着手,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教育扶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