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铃
(黄铃: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19 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兼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素以意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质朴而闻名。他特别擅长歌颂优雅恬静的自然景物,喜爱描绘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普通人物形象。他有不少小诗凝练精妙,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因此华兹华斯有自然诗人之称。本文拟以《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为例,从内容、结构、意象和韵律四个角度,对该诗进行赏析。
在1798年10月至1801年4月与其妹多萝西(Dorothy)生活于德国的汉堡时,华兹华斯写出了著名的爱情组诗《露西》(Lucy Poems),而《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根据文学评论家Kenneth Ober,该诗描写了露西的“成长、完美及死亡”(“growth,perfection,and death”)。在诗歌的开篇一节,华兹华斯描述了露西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该地方远离尘世,因此,露西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赞、不为人所爱。在诗歌的第二节,也是本诗的核心部分,诗人用“半藏半露的紫罗兰”以及“闪闪发亮的星星”两个比喻描绘了露西外貌之美。在诗歌的结尾一节,诗人哀悼了露西之死。她生无人知,死无人唁,但于诗人而言,却是无尽的哀伤与悲痛。
由上述内容分析可见,诗歌的第一节与第三节一二行构成了显性的因果关系,第一节中露西“生”的现状才导致了第三节一二行中她“死”的现状;而表面看来,第二节则是天马行空般插入,并且还把这种紧凑的结构关系破坏掉了。那么,诗人在这里的比喻插入——对露西外貌的描写到底是否衔接自然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本诗的一个细微的标点谈起。在本诗第一节末尾,诗人极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冒号解决了这一矛盾。冒号在此处起注释、说明的作用,从而让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开头两行构成了隐性的因果关系。正因为露西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她才像“苔藓石旁的一株紫罗兰,半藏着不为人所见!”而诗歌第二节的后两行则与第三节的后两行同样构成了隐性的因果关系。正因为露西美丽得犹如“天上的一颗孤星,在夜空之中闪闪发亮”,因此,当露西“长眠于墓中”时,诗人才觉得“无异于地异天变”。由此可见,全诗表面结构松散,实则衔接隐蔽,布局精巧,十分紧凑。
在诗歌的第二节,华兹华斯用两个比喻塑造出了露西的形象:一为“半隐半露的紫罗兰”,一为“闪闪发亮的星星”。这两个意象表面看来似乎自相矛盾。在Brooks和Warren看来,此处的意象实为矛盾性陈述的妙用:虽然露西对于外部世界来说,是隐匿的、朴实的,犹如“苔藓石旁的一株紫罗兰,半藏半露”;但是于她的情人而言,露西却是天上“唯一闪耀的星星”。这种矛盾性对比,深刻地写出了世人眼中的露西与诗人眼中露西的不同,从而让露西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与生动。
首先,从音节的选择上来看,华兹华斯可谓煞费苦心。在全诗71个词汇中,诗人有意选用了62个单音节词,以突出露西自然的、不矫揉造作的简单朴素之美。其次,从押韵上来看,全诗深受传统的英语民谣韵律与节奏的影响。本诗采用了变化的a4-b3-a4-b3民谣韵律形式:单行都为四音步,每个音步多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双行都为三音步,每个音步同样由前轻后重两个音节构成;除开第二节中第二行和第四行不押韵外,每个诗节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与第四行另押一韵。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既是诗人对自己内心孤独与失落的沉思与冥想,亦是对自己钟情的理想女性朴素之美的颂歌。本诗不仅内容完整,结构精巧,韵律优美,而且在意象的选择上也是匠心独运,表面看来自相矛盾,实则上下衔接,矛盾之中又和谐统一。
[1]Ober,Kenneth,Ober,Warren.Samuil Marshak’s Translations Wordsworth’s “Lucy Poems”[J].Germano-Slavica,2005.
[2]Brooks,Cleanth & Warren,Robert Penn.Understanding Poetr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简晓燕.清新自然,恬静质朴——关于华兹华斯“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的翻译及鉴赏[J].群文天地,2009.
[4]杨岂深,孙铢.英美文学选读(1)[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