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自我身份实现模式的建构

2012-08-15 00:45王莉
大家 2012年6期

王莉

(王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华裔文学关注的母题之一,可以追溯到美国早期华裔移民的生活经历。自淘金时期就有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奋斗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美国文学中的中国移民形象是阴柔的,软弱的,在西方人的眼中,他们永远是“外来者”,孤独、软弱、自我放逐、身份缺失、自怨自艾。

任璧莲1991年出版的《典型的美国佬》提供了全新的华裔移民形象。作为知识型的新移民,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谋生技能,愿意接受美国社会的规则,有些甚至在某些领域,如IT业,获得一定的成绩。除了他们的中国根,他们完全过着和其他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她运用大量的隐喻和幽默反讽的语言来展示华裔移民的经历,她独特的写作方式也被称为“金色幽默”。 纽约时报认为任璧莲的叙事简洁而有气势,描写具有新意,层次分明,富有表现力,很有光彩。任璧莲的代表作品包括《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希望之乡》(1996)和《谁是爱尔兰人?》(1999),其中《典型的美国佬》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文中的夫妻拉尔夫和海伦有着相同的中国背景,价值观却大相径庭,任璧莲通过描写夫妻俩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再现了华裔移民在实现“金山梦想”时的痛苦和挣扎。

华裔移民拥有中西方两套价值体系,这让他们在美国这个全新的环境中遭遇冲突。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通过构建非白人的文化身份,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对有色人种认识的偏见。弗曼认为华裔移民努力在美国社会创造有意义的身份,他们的梦想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发生变化。从自怨自艾的个人意识到拥有文化上的个人自信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而言,《典型的美国佬》可以称之为是中国版的美国梦。

一、拉尔夫:无尽的追寻

《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主人公,海伦的丈夫拉尔夫在美国的经历颇为丰富。他1948年后独自在美国求学,后因故被学校开除时身上只有三美元16美分,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绿卡,但他却拥有无数的追求:博士学位、终身教授、大房子、豪车、钞票,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获得名誉、地位、成功和权力。他有三个偶像: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大学同学老赵,暴发户,早期移民的后代格罗弗,还有他的美国邻居。为了实现目标,拉尔夫总是将他计划要完成的一系列目标一条条列出,提醒自己。“我要修德。我要为全家争光。我每天要做五分钟的健美体操……”在自己的奋斗和朋友的帮助下,他先后完成了博士学位,获得了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拉尔夫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非常强烈,他希望自己所有的需求和理想全部能够实现。当他满足了温饱,获得了他人眼中的尊严和社会地位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过上他的美国邻居拥有的真正的美国生活。他没有幸福感,内心也不平静,即使开了炸鸡店赚了钱,他的内心生活依然不富裕。他成了一个生活在数字中的人,天天坐在收银机前计算,只有钱才能带给他满足感。她的妻子因此感觉受到冷落遂和格罗弗发生感情,并最终导致了家庭危机。

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有机体,其最高追求是自我价值实现,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拉尔夫受过高等教育,个人的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较好,但他却没能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拉尔夫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大多数华裔美国人美国生活的写照。他们在个人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和整合的过程中,身份认同遭遇了尴尬。小说中的拉尔夫总是以美国邻居为参照,认为自己并没有拥有真正的美国生活。他总是以他人,老赵、格罗弗、美国邻居为参照,定下目标,实现目标,永远是一个追随者。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局限在了美国邻居外在生活的各种表现,他的自我身份建构仅仅是徒有其表,房子、车子、炸鸡店是拉尔夫的身份符号,但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大的拉尔夫,是家里唯一的男人,被赋予了养家糊口、光宗耀祖的责任。不能养家户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羞辱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生理角色的失败。生活在美国,美国梦时时激励着他,但他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完全寄托于对金钱的追求,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迷失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二、海伦:痛苦的觉醒

拉尔夫的梦想是过着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他的追求大多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海伦则是渐渐认同典型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她是特丽莎的密友,后来又成为拉尔夫的妻子。她善良温顺需要保护,是“家中的天使”。在结婚前和结婚初期完全依赖拉尔夫和特丽莎。“我想我的脚踝和我的丈夫和小姑子绑到了一起。”渐渐地她开始改变,开始接受杂志和报纸中的美国价值观。她修理暖气,爬到房顶去修补房子,忙于生意的丈夫让她变得越来越独立,富有能力。她“放弃对拉尔夫,寒冷和雨水的幻想”,并且发现这是她一直在追求的感觉。“一种欢快的团结。”她努力依靠自己而不是她的丈夫拉尔夫和小姑子兼密友特丽莎。海伦的自立是对以往社会角色的否定,她不再是一个“嫁人之前靠父母,嫁人之后靠丈夫”的中国传统女性。传统社会赋予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开始在海伦身上渐渐松绑,她在婚姻关系中渐渐发现了自我并加以完善,她的自我觉醒是对父权社会的远离。

海伦的觉醒带给她的不仅仅是松绑后的轻松和快乐。当她和格罗弗产生感情后,她经历了几乎让她崩溃、艰难的自我否定过程。与拉尔夫不同的是,海伦的我身份建构过程与她的情感经历密切相关,而忙于赚钱的丈夫让海伦的感情无从寄托。从内心深处,海伦希望得到丈夫的关心和体贴,她通过情感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需求,但日益自由、日益自主的自我却迷失在越来越多的自由当中。海伦的美国生活经历让对她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观点,产生了与拉尔夫迥然不同态度的价值观。当拉尔夫为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为实现愿望的失望挫折感而折磨的时候,海伦煎熬在违背社会道德规则的耻辱感中。二者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同时遭遇困境,最终以海伦私情的暴露为发泄口。知道海伦私情的拉尔夫几乎疯掉,开车意外撞到了在门口等待他们的特丽莎。特丽莎作为冲突的替罪羊,暂时化解了矛盾,提醒双方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和自我实现之路。

对自我实现的追随并不总是给生活带来快乐,拉尔夫和海伦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有太多的欲望和激情应该进行适当的约束。中国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物极必反,矛盾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会发生联系,在矛盾运动中达到一定程度会彼此转化。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多展现华裔后代或新移民在美国这片“应许之地”的奋斗历程,歌颂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执着和坚韧精神,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同样生动地展现了新移民拉尔夫及其妻子海伦在美国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但这部小说同时指出,自我实现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主人公拉尔夫和海伦的自我实现之路,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向读者阐明,生活在“应许之地”的华人移民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应保持平衡,没有适当的尺度,对自我实现的执着追求会给生活带来困扰,不仅危害自己,还给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将自我引入到到混乱和虚无的境地。

[1]Andrew Furman.“Immigrant Dreams and Civic Promise”[J].MELUS, 2000.

[2][美]任璧莲(Gish Jen)著.王光林译.典型的美国佬[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Maslow, Abraham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