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裕
(邱裕: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模式的不科学是直接导致社会中一些用人单位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持偏见态度的罪魁祸首。要想使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则应在培养模式上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培养,并且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还要超于理论课程,同时夹杂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还并未予以实施,下面,通过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所显现出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一步加以分析。
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一定的理论与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反映所构成。在短期内以指数爆炸形式进行的艺术专业扩招,所带来的是大量的教育尴尬,这种尴尬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上反映出了多方面的矛盾与原因,下面,进行阐述分析。
在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中的首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目标设立过于模糊,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培养目标难以看出人才培养的特征与特色,对于培养目标的模糊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
因多种原因导致诸多传统院校当中,传统课程在定制时往往是从工艺美术与造型艺术转化过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与目标上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通常在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上采取重视技能训练,忽略了对于理论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培养,各项课程间毫无联系,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学无所用。
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方法,围绕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或技能贯穿课堂教学的手段,使得教师与学生缺少有效沟通,对学生信息的反馈也不注重,没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校方的办学特色,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实施是决定其能否决定办学特色的前决条件。可是因高校教育与办学理念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实践性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忽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让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提升市场文化品位方面的作用难于发挥。
传统课堂当中教学注重的是定向思维,对于当前提倡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趋势严重不符。当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两方面入手,进而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如此才能符合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教学应当将学生在设计思维上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进行针对培养。其一要对思维训练课程的布置量增加,对学生联想、组织、提炼各项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进行训练。其二要将原本的封闭教学模式打破,对实际设计项目课程在总体课程中所占比例也大幅提升,让学生能够有大量机会投身于设计实践当中,同时组织参加各项设计竞赛等社会活动,让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当前市场需求接轨,能够运用既有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措施,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当中,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有效、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创造社会所需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为适应当前学科日益趋向于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方向,构建完善、系统、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梢。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史让我们应具备整体、系统、综合的来开袋事物的方法,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近几年我国的多所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将设计与其他类别的学科有效整合、交叉学习的价值,将传统教学课程中主要发展专业方向并各自为战的条条框框打破,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类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而当前社会趋向又表明了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量正直线上升,除去一些传统的艺术类院校,许多综合性高校也同时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师资配置便成为了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设计类人才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资源上,除了多与外界沟通,还应引进先进的设备,因为实践课程是当前艺术设计类教学的重要课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必然要比一些静态课堂教学对于资源的要求高,故此,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改革上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学资源应从原有的校内资源向校外资源进行发展。
2.由学校单方面负责开放资源到由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进行共同开发。
3.由以往单纯的强调资金投入到全面的社会化合作。
在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学资源捉襟见肘,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作用,其实,在高校师生当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与社会关系网络,由专业合作而到院系合作,在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的多元化合作。只有将教学目标严格的把握好,构建多渠道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掘方向是十分可行的。目前符合实际情况的挖掘方向为:艺术设计实验室、实习车间、实践基地以及相应的人员、设备等,并要因地制宜加强建设。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中,上文所述均为外部环境与先决条件,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外因。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对学生创新、设计、组织、结构与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包括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运用信息处理能力(接受、组织、转化、传递能力),由计划到实施,训练设备的操作、保管、维护和演示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随机应变能力。学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系统的实践课教学方法。人的能力分为天赋能力和后天的能力,实践能力更多来自后天的习得,并受智力、体力、心理素质、文化条件、环境等等因素的制约,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来加快设计实践能力提高的进程。实践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付诸实施,在实践过程中随时调整方案,克服困难,一个项目需要遴选大量的创意和方法,整合各种资源,会产生各种矛盾,有顺境、逆境等等各种阶段,这些都是极佳的能力培养环节,一个课题组可以积聚不同能力结构的成员,以取长补短,但从能力训练的角度,要鼓励学生尝试自身较弱的能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参加何种设计实践以及在其中担任何种角色提出建议,不同的实践课题可以互换角色。教学方法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注意实效性和动态变化,把握实践课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上则因人而异,教师应从监督者转变为参与合作者,通过调整实践项目的实现难度,合理配置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与项目难度的关系。好的实践课教学方法还包括创新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建构师生互动关系,提供良好的实践课传统教育和学风建设等等具体举措。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存在有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课程结构定制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以及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如果进行改革,应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水平以及教学手段五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整改,达到为社会培养所需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1]韦宇航,陈群.目前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和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0.
[2]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J].包装世界,2011.
[3]赵琳.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资源整合[J].歌海,2011.
[4]李永春.艺术设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
[5]沈应平,梁勇.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的综合性大学美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
[6]李佳,江韶华.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