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阙下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2-08-15 00:45李成伟
大家 2012年6期

李成伟

(李成伟:华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文体学。)

台湾诗人余光中认为,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或是作家的声誉,但其影响未必较小,甚或更大。我国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罗选民把翻译教学分为非英语专业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两类,文中翻译教学指后者。国内翻译教学及研究虽取得长足进步,但问题也不少。运用认知科学研究或解决问题已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的注意、知觉、编码、记忆、语言等认识过程。文章拟从认知心理学的注意、知觉和编码理论视角分析国内英语翻译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

一、注意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标及个人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文章采用前二者进行探讨。认知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不需要主观意志的控制和调节,由直接兴趣引起。无意注意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性,比如新异、生动、夸张、色彩绚丽、突然运动等。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或自觉的目的,需要主观意识的控制与调节,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意志努力,是由间接兴趣引起的。

为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笔者选择高年级学生做了一项简单调查。其中,在题为“你最讨厌的三门课程及原因”的调查中,翻译课程位居榜首。不喜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课程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当前的翻译教程内容陈旧、题材单一,引不起兴趣;二是教材编排:不少学生提出课本的设计过于呆板,内容及字体编排过于密集,阅读费劲;三是教师授课:学生反映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和活力等。上述原因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翻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翻译课程在教材、教师和教学几方面均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注意。众所周知,注意是工作和学习得以高效完成的首要前提。所以,为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英语翻译的课程及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注意观原理,首先应加强教材建设,对内容及时更新换代,适时增补新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和题材,在设计和编排上加大创新,做到新颖别致而又不乏科学性、合理性。使教材“称心悦目”,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其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和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新颖性,迎合学生的心理和审美需求,逐步让学生喜欢自己和自己的教学。此外,翻译教学还可利用有意注意规律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对学生的知识面及需求进行了解,收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基于学生的基础、需求及兴趣增补教辅材料和选择授课方式。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为兴趣也是刺激学生有意注意的一大重要因素。积极情绪可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刺激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方式还可通过多元感官刺激,比如,可变换着采用音频、视频、彩印等媒介进行授课。

根据注意规律,杜绝学生在翻译课堂上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形之法宝就在于“变”。只有变,才能出新。毕竟时代在变,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观也在变。总之,注意是理解和记忆的前提,教师应积极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会更圆满。

二、知觉

人在注意到外界刺激后,便对刺激进行认知,这称为知觉过程。知觉是认知科学最核心概念之一,与感觉是决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闻到气味、尝到滋味、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等。而认知心理学的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是对直接用于感官的事物整体之反映。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就是当前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翻译始于理解落于表达,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翻译中译者的语言水平、知识面等因素会影响源语的理解和译语的表达,因此,误译时有发生。误译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一是翻译者的语言水平不高,二是人文素养的缺失,三是文体知识匮缺。这三点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的翻译教学现状,即过于强调翻译技巧的训练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经说过语法分析是翻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只要译者对原文里出现的语法现象有一处理解错误,往往就会使译文出现误译。对原文语法意义的知觉在翻译中显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还牵涉到种种文化因素和学科知识。有时,译者就算通晓源语语言知识,也不济于事,对源语还是一头雾水。原因在于译者对源语背后信息如文化不甚了解。再比如,译者若不熟悉法律或广告语篇的文体特征,就很难对相关语篇准确理解。文体不分,误译也就在所难免。以上例子说明,只有刺激而无已贮存知识经验参与的知觉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知,翻译中相关背景或知识经验在源语理解中是不可或缺的。鉴于此,翻译教学中应将语言、人文、文体等相关学科知识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和积累知识经验,提高对源语的知觉准确度,进而减少或避免误译。总之,只有具备过硬的双语能力且熟悉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的译者才能胜任翻译工作。

三、编码

翻译的对象是语言,人们用语言把世界符号化、思维化,它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万物认识表达的编码和解码。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方式认识、理解、表达和划分世界,都有各自的编码和解码系统。所以,翻译本质是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如把对源文的知觉称为解码过程,那么译语表达则是编码过程。下面从认知心理学之编码视角继续探讨误译成因及相应对策。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后来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人脑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也就说,其一专用于对非语词事物、事件的表征与处理,而另一个则用于语言的处理。文中编码指用于语言的处理的加工系统,确切地说是语义编码,即通过词语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意义、系统分类或把言语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加以组织和概括,找出材料的基本论点、论据、逻辑结构,按语义特征编码。就翻译而言,编码指译语表达的过程。

前文提到译者的语言水平影响翻译质量。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认为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弱化现象是翻译发展的瓶颈。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一部分误译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源语的理解有困难,而是因为译语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也就是在译语的编码环节出问题,即通常所说的输出困难。这说明译者的源语水平和译语水平在翻译中同等重要。那么为什么译者的的母语出现弱化呢?答案可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寻找。首先,外语招生体制不完善。国内很多大学在外语招生过程中,忽视了对中文成绩的考虑,只关注总分和英语成绩。这是近年来外语学习者母语水平总体不高的直接诱因。其次,翻译教学安排不合理。现今的翻译教学重视教学胜于实践。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优秀的译者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课堂灌输再好的翻译技巧,学生无地施展,也是徒劳。第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语言整合能力是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融汇广通、概括和总结能力的体现。翻译,就其过程而言,是源语与译语中两个独立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整合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就其结果而言,它是第三空间整合的结果,也是一种创造。基于上述分析,今后的翻译教育教学中应体现如下几个变化:一是把母语水平列入外语特别是翻译专业招生参考条件中;二是积极为学生建立翻译实习基地;三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变通能力;四面向外语或翻译专业开设提高母语水平的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英语言对比能力,强化母语的正迁移。总之,译者只有练好语言“内功”,才能提高信息的整合和编码能力,提高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