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卉
(董卉:德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凝聚力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对社会团体而言,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力、心理亲和力及对团体目标的认同程度,成员对团体的向心力。
群体凝聚力是一种促使广大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紧密团结,自觉维护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它是群体成员共同意志和行为的结果与表现,其协调发展能推动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有凝聚力的群体,其成员“归属感”强,不愿离开自己的群体,群体内部关系融洽、和谐,从而群体能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入手,研究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途径方法。
群体目标要明确并能为群体成员所自愿接受,这样的群体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大学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先进的班集体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它是班集体的前进方向,同学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这样的一个班集体无疑是最有战斗力的,而它里面的每个成员都是优秀的,并且具有被集体需要和承认的幸福感。
群体成员在群体的共同活动中,思想和认知会逐渐趋于统一,在这种基础上产生了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使群体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是,群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不是外在的、强迫的,它已内化为每个成员的个人意识,在无形中起着作用。成员们在无意识中作出了相同的评价,表现出了一致的看法。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纪律,是在学校这个群体内部形成的,为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同学们行动的一致性,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群体内部正式规定的,也可以是群体成员自发形成的统一思想、约束行为的准则。这种群体规范维护了大学生的权益,得到他们的承认和拥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体规范,密切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使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即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需要本身就是人,就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生存、安全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他们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需要、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给大学生群体制定一个目标,让这个目标成为他们动力的来源,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而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基本都会在群体内部实现。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群体是成功的、有成就的,能被外界社会所承认;作为成员又需要群体的关心和来自其他成员的尊重、帮助。因此,一个群体能满足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且满足程度越高,它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它的凝聚力也就越大。在精神追求的激励与群体教育的引导下,能够更好的满足个体成员的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高校的学生会、共青团、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成长,增强群体的凝聚力。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活动教育了群体,团结了群体,加强了群体,以后,群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群体的自身的力量就是班级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就会陶冶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行,带动群体每个成员前进。在活动中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一支精炼、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对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应该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层面去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让每个成员都懂得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然而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时代青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把重要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群体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小到一个班级、企业的管理,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振兴,群体凝聚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创造和运用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增强群体凝聚力,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