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芳
(丁芳芳: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能够注意到学生们习惯于以教师为心的教学方式。这能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只要能记住一些语法规则和语言点,他们就认为已经学到了所谓的英语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们希望能够在英语课堂上拓展词汇量,提高听、说、读、写的技巧。因此,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现今,几乎所有教师一致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但他们认为要在一堂多至40人以上的大课上实现这样的目标太过遥远。要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主导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包括中国已被长期使用。它很少给学生机会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第二种是以小组自学和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法。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课堂教学不再是主要的教学途径,比较适用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最后一种是集成式的互动教学法。它一方面仍保持教师的中心角色,另一方面尽可能给予学习者相互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互动。
根据这三种教学法的特点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条件,笔者认为集成式的互动教学法会更为有效和成功。
Coleman 将互动教学法定义为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更是一个扩展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导,但教师也会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另一端,教师的中心和公共角色几乎完全消失。
互动教学法非常适合非英语专业以课本为主的语言教学。因为它既保持了教师的中心角色,又给了学生练习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在某些阶段,如涉及准确的指导的时候,教师其主要作用,而在其他时候,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成为课堂的主角。给予学习者的责任越多,发展其交际能力的目标就能更好的实现。
如同之前讨论到的,一些教师在上英语课时通常采取以下步骤:选择一些单词来解释意思和搭配,然后讲解语言点和分析几个复杂的句子。而学生要做的是听老师讲和做好笔记。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的。
当处理课文是,教师应该应用互动教学法。笔者初步总结出几个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1.热身活动
这第一步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激活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得出他们自己对于课文的想法和感受。当之后进入课文学习时,这些之前的活动就会成为新的语言环境下的熟悉标记。这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在不害怕犯错的环境中使用目标语言说话和思考。
例如在开始一篇新课文前,让学生五人或六人一组,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和共有知识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讨论。学生间存在一些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几分钟之后,每一组选出一位代表对该组的讨论进行口头陈述。然后教师可以做一些评论和纠正明显和严重的错误。有的学生会感到在用英语表达时词汇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帮助或允许他们使用中文。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时,他们能够对其有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2.阅读
阅读这一步骤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深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深入和完整的理解课文,重点应放在语言点上。虽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反应和相互影响。在某一段落遇到语言点和复杂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在解释语言点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出意思和用法,然后让一些学生来练习和使用。关于艰涩的句子,教师首先应叫几个学生来解释或复述。如果出现困难,再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在完成一段之后,提出一到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以确认学生已经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的部分进行提问。那么,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使他们有成就感和更有动力。
3.后续活动
这一阶段同时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有机会用新学的词或表达式来练习听说。班级可以分为小组来讨论关于课文的问题。教师在教室中走动,加入讨论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讨论之后,每组选出一人来给出该组的答案,其他同学做出评论或进行补充。事实上,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更能提高他们从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和与他人分享交换意见的能力。
4.课后活动
在进行完讨论之后,教室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相关的作文。当然这就要求教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批阅,但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以上提到的四个步骤,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语言点的讲解者,更是作为有效的组织者和聪明的建议者。因此,课堂氛围会更加适于教与学的开展。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笔记员,而成为参与者。无疑,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汇有长足发展。
总之,互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更应该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把重点放在加强表达流畅上以便使其尽快提高交际能力和逐渐改善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Allright, R.T.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n Brum fi t & Johnson (ed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Brumfit, C.J.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in Brumfit & Johnson (ed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rentice-Hall,1980.
[4]Carrell, P.C.Devine, J.& Eskey, E.E.(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5]Fries, C.C.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6]Klein, W.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7]Wallace, B.R.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Substance and Techniqu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8]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现代外语,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