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修庆
(朱修庆:江苏省泗洪中学,宿迁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宿迁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核心组成员。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儒学经历春秋战国的形成、汉代的正统、宋明的复兴,是一个逐步变异的发展过程。明末清初阶段,社会变化造成了思想界波动。这种社会变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市民和工商阶层要求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促进了民末清初思想界的新变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这种体制的反思。“皇权的高度强化已经使皇帝本身发生了异化,缺乏制约的皇帝一旦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则会造成无法协调的政治冲突。”社会发展过程的问题与冲突只能通过强化压制去处理。所以,会有明朝的锦衣卫制度和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在专制体制下,维系统治的理论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君主专制的稳定剂,人们反对君主专制,势必冲击理学思想。“社会的急剧变革一方面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崩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大批社会的先知先觉者,对传统的价值观重新评判。不过,明末清初,社会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是社会转型的体征。思想界出现了与理学体系不同的新主张,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明清之际的儒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尤其是后三者,堪称“有思想、有创见、有鲜明个性、有深厚学养的思想家。”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思想界的“异端”。他认为,孔子仅仅是位有影响力的“贤者”,”没有必要以孔子所说的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在李贽看来,并不是“万世之至论”。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李贽反对用所谓的“道义”和“伦理”来制约人们的个性思想,提倡尊重个人的发展。李贽的思想是心学发展的内在趋向,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上述,李贽批判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预示着社会思想界的变化。
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进一步体现了明清之际社会政治局面与经济结构的变化。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带有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他说:“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在黄宗羲的意识中,反对君主专制的声音意味着清初社会的“思辨”与“思变”。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的主张,迎合了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社会要求。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主要是“从学术研究方法上论述了如何回复传统学术精神的问题”。明末知识分子空疏于“天理”与“心性”之论,空谈而不能救国,是无用之学。顾炎武倡导一种新的朴实的治学风气,而学风的变化对于社会思想的更新与变革起到积极作用。顾炎武也反对君主专制,他发现了君主“独治”的社会弊病,使得天下民众遭受严刑峻法之害,深受其苦。王夫之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王夫之总结了先前学者的唯物与辩证思想,并加以发展,使得唯物辩证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恢复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本来面目。这种意识使得宋明理学从至高圣神的地位下降到“常态”,使人们从理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二,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这种意识使得宋明理学失去维系的对象。第三,提出做学术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学术研究即“经世致用”的学术意识,解决了儒学的探究方向问题。儒学不再为君主专制服务,而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第四,提供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宋明理学认识世界莫过于客观的“天理”与主观的“人心”,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解决了理学思想束缚而造成的思维缺失。人们的思维一旦打开,理学的思想束缚不攻自破。
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主要分为两个流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强调向外“格物”,陆王心学强调向内“反省”。程朱理学的主要命题是:“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封建道德原则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天理”是人性的至善境界。理学体系是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包罗万象,思辨性强,进一步满足了统治阶层的需要。朱熹希望“人们不仅在思想上具备封建道德的基本要求,还要在生活实践中时时处处行使合乎道德规范,摒弃一切不合节度的过分的要求和欲念。”朱熹的本意是要求人们摒弃自身的私欲、邪念,真正的、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是,后世一些理学家过分强调“灭人欲”,理学的弊端逐渐强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样板”。“明中期以来,封建士大夫不满于朱学的思想禁锢和学术上的呆滞局面,加上明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个体意识开始抬头,王守仁的思想也正好适应了这样的形势。”“朱熹把‘天理’放在人心之外,这样有利于使封建主义原则凝固化与圣神化;而王守仁则把‘天下’放在人心之内,宣称良知即是天理,这样就限制了封建主义原则的凝固化与圣神化。”因此,王学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动摇仍然处于官方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促进了学术思想上某种相对自由的气氛”。但是,王阳明“心学”本身带有强烈的“禅宗悟道”之意,也是能够让知识分子们“禅”于心中的良知,而无法自知。明朝末年,“心学”迷恋于空谈“心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在明清之际产生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这种局面之下,儒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李贽只是一个提倡实践的理论家,但他自己并无意于实践。清初三大思想家对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较理性的认识,尤其是顾炎武将治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黄宗羲说:“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为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批判理学与心学的脱离实际。顾炎武批判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堕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王夫之则对儒家学说作了全面总结以及在原先基础上的创新,他从唯物辩证的思维出发批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总之,从儒学自身的发展演变来看,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意识非常明显地表露出来。尽管,他们的思想以儒学为认识基础,但突出的是他们的思想一方面指出理学或心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
具体来看,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身的变化。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找到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此提出建议。二是创新的精神。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有一种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不再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空洞的“道德境界”,而是与社会现实联系了起来,并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与范围。
清乾隆后,“乾嘉考据学”的形成,使得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变得消沉,丧失了社会转型的思想趋向。“明清之际这种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随着清王朝一系列高压政策的实施,正常的社会发展速度受到外部阻力,学风转入了远离政治的考据一途。”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局面,是特定历史社会阶段的思想特征。我们可以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一、这种活跃的思想局面的出现,是儒学本身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第二、这种活跃的思想局面的出现,推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学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三、这种活跃的思想局面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自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介绍到了中国。第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及晚清民国的思想解放与学术动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初三大思想家都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判,尤其是黄宗羲的抨击力度最大。第五、明清之际的思想局面仍然是在儒学范畴内的局部活跃,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正统,它并不是完成了把儒学导向到一条美好发展道路的任务,因为这种活跃的思想局面仅仅出现在民间社会,整个社会的主体思想没有发生质变,我们也不能夸大这种活跃局面的实际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