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鹤
(秦英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
孩子无意中吟唱的童谣,引起了我对灰色童谣的关注。通过对自己周围亲戚朋友孩子询问交流,对几所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走访,还有对部分家长、学校教师调查,了解到这类童谣在儿童中有很多、很流行。
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校园中,随口问到小学生,他就会张口就来。“我在马路边捡到手榴弹,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一拉弦,马上飞上天,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还有些竟成为课间休息时“体育竞技”的内容:“一年级的强盗;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一群群;五年级的情书漫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还有:“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上学苦、上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还有美眉睡”。
孩子们都说:“班里的同学都会,地球人都知道。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而且是谁会的多,会成为一种荣耀;谁不会,会被同学看扁。这些童谣内容上拜金、厌学、戏谑、反抗等,消极成分较多,有根据唐诗宋词改编的;有根据歌词改编的;有来自搞笑的娱乐节目台词;有来自网络、手机短信、不良广告;还有是孩子们自编的……
灰色童谣是流行在儿童中的一种亚文化模式,体现很强的创造性、调侃性和群体性,有一定的文化自主性,与学校的主流文化相对持而不断出现新现象。儿童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格养成期,心理处于一种不设防状态,辨别是非能力差,而模仿能力极强。灰色童谣内容格调不高,里面充斥的都是暴力、色情、金钱观念,蕴涵着非常有害的情绪,会给他们带来颓废、享受、拜金的思想,养成暴力倾向,冲破心理防线,做出不良举动,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
灰色童谣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校园中流行?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孩子们的青睐?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童谣自古就有,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此强劲的灰色童谣成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当前教育评价单一,决定了家长和儿童要为分数和排名拚搏。学生不但要应对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奥数班等,使得孩子没有运动、游戏、玩耍、实践的时间,整天处于一种压抑、劳累、反感的状态,没有快乐可论,没有开心可言,而灰色童谣正好给了儿童一个发泄的途径和机会。
面对全面的改革开放,面对复杂的社会转型,面对信息传递的多种途径,各种新生事物、异己思想层出不穷。当今的大众文化被人形容为“明星取代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而作为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缺乏判断力与引导,对这些新东西往往不加分析地接受,而且大部分是道听途说或从报纸、漫画、电视、短信、网络等媒体上获得,有些又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就跟着学,甚至将无聊当有趣,灰色童谣的传播在所难免。
现代儿童由于经济条件向好,饮食营养过剩,大量食用肉类、油炸膨化食物,而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激素、添加剂等不良成份,从而导致孩子思想上和生理上早熟,思想开阔,个性开放,自由度也远超以前。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元化,他们好奇心极强,作为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或教育水平不高,而这些琅琅上口又是校园生活真实写照的儿歌,它的流行就不足为奇了。
道德文明失范,高尚文化引领减弱、低俗文化盛行,造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萎缩,导致灰色童谣泛滥。过去的优秀经典儿歌,已很少从孩子口中唱起。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了作品没人谱曲,没处发表,没人出版的现象,儿歌创作队伍不断萎缩;稿酬低,不被人重视,优秀作品缺乏。加之目前儿童创作者年龄偏大,创作出的作品缺乏时代感,说教意味太浓,孩子们难以接受,也加剧了灰色童谣盛行的局面。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溺爱,而且单纯在物质上关心,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以至于不了解孩子,他们只能寻找其他沟通的对象和方式。加之社会上大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出现,家庭教育力量减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那幼小的心灵”。
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他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我们要充分研究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根据其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采用灵活生动的教育方法。不能过分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对其思想和心理状况的了解与引导。通过组织学生对灰色童谣现象进行讨论、参与活动,让学生认识其危害,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规范其行为。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得到尊重、重视和认可,渴望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文化、媒体部门更要抱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电视、网络、短信等的监管,规范其行为。坚持正面引导与加强监管相结合、专业监管与全民监督相结合,形成社会合力,铲除垃圾文化滋生的土壤,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和价值状况,面对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面对当前的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儿童当前的身心健康状况,全社会都要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和反思。为儿童减负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改革教育评价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体会体系。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社会实践、转变育人模式,优化文体活动环境,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健康自由的空间,让其健康成长,还孩子快乐童年。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家庭影响的,要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政府可开办家长学校、免费发放书籍和宣传册、在电视、网络、信息等媒体上,传授家长教育方法和经验等。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教育讲座;利用好学校宣传栏,家长信函,采用家访、电话、网络、校信通等手段积极与家长沟通。从而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关爱孩子,提高教育方法。家长也要自觉学习,积极配合学校,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增强教育效果。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如果不培植鲜花,就会野草丛生。优秀童谣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是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国家要积极倡导和扶持儿童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广大儿童工作者,也要从民族文化继承创新与发扬光大的责任上,从关注儿童成长的高度上,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战略上,摒弃时代发展中的不良思潮影响,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深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树立精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创作出更好更多更优秀的儿童作品,弘扬优秀的儿童文化。
阻止灰色童谣在校园流行,不是简单的强制,主要是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结合自身的优势,通过社会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协助的原则,积极开展写童谣、诵童谣、荐童谣、画童谣、书童谣、唱童谣、玩童谣、演童谣等多种多样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阳光童谣重新占领孩子们的心灵。
童年离不开童谣,没有童谣便不是快乐的童年。好的童谣应具有娱乐、审美、教育、认知、自我保护的功能;要符合时代特征、真正反映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忆,能在儿童中传播文明;成为孩子、成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钥匙。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用责任还儿童一片蓝天,用优秀作品占领校园,让阳光童谣占据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