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与宋耀如

2012-08-15 00:45唐若玲
大家 2012年6期

唐若玲

(唐若玲: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海南近现代地方史。)

一、地理上,海南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之要冲。

唐代后期,海南的海上对外贸易便出现,并经年不衰。经商成为海南,特别是与外界联系较为频繁的东北部地区的传统之一。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一部分从事这一活动的海南人由于经商需要而出现“住蕃”现象,“住蕃”久之不归者逐步演变成华侨。

如果说古代华侨的形成主要由于经商原因自发出现的话,那么后来海南人大规模出洋则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是自乾隆以来人口高速增长的压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巨大利益,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西方列强为满足其大规模开发东南亚的需要,开始大肆在中国贩卖劳工,清政府慑于列强之淫威,无力干涉或不愿干涉,甚至默许这种贩卖活动。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俄等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将海口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正式允许华工出洋。1876年,海口正式开埠设立海关。于是,在国内海禁解除,东南亚缺乏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大量为生活所迫的海南人纷纷南下,到南洋各地出卖苦力,以求生计。

在19世纪中叶以降出现的大规模移民潮中,随着海南移民的增加,在南洋各地,逐渐形成了“琼州帮”群体。

1861年出生在文昌县昌洒镇古路园村的宋耀如(当时还叫韩教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875年与哥哥韩政准一道,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投靠一个远房亲戚当学徒谋生的。

早期的南洋华侨社会,华侨们谋生的行业基本上是以籍贯帮派分野的。在下南洋的华侨各帮派中,海南帮算是移居南洋时间最晚的,加上到南洋谋生之海南人多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之穷苦人,除了一身力气外,文化程度既低,又缺乏资金的支持。当他们到达南洋时,大街通衢,交通要道,繁华地段的好地盘,已被福建、潮州、广肇、客家等华侨捷足先登;建筑业、出入口、九八行、货栈、钱庄、洋行、酒店、代理、代销等贸易额大,利润丰厚的行业也为他们所包揽。因此,海南人刚到南洋时,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其他帮派不太愿意做的社会最低层的职业。

在泰国,大量的海南人也是充当“小贩和渔夫”的角色,他们“开设碾米厂、小型锯木厂或经营橡胶种植业,少数人经营各种有限公司的商,大多数还是由几个人,几家合资经营小本生意,如餐馆、咖啡馆、小商贩、瓜菜、凉水、杂货等等。”因此,“曼谷中区以北之繁盛商业地带,则甚少琼侨人迹,故知其来曼谷的时间比潮、客两属为晚,势力也弱,无法在此占一席之地。”

在马来亚,海南人绝大多数是打工仔,以洋工、胶工、杂工为主,极少数开咖啡店、小食店、小杂货店。在马六甲、槟城等地,大多数人受雇于热作园与锡矿做劳工或上山伐木;在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地,海南人从事农业或小本商业;在印尼的海南人多从事甘蔗、咖啡、椰子、水稻的种植等。南洋其他地区的情况大致相当。

1875年下南洋的韩教准,最初也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投靠一个远房亲戚当学徒而已。如果不是宋姓养父的原因,历史上恐怕只会有或许经商成功的韩教准,而不会有引人注目的宋耀如了。

也正是由于海南人这样的社会处境,迫使其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立足,才能生存。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品质,海南人不仅在南洋社会站稳的脚跟,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商业成功人士。如王绍经经过不懈努力,经营扩大到橡胶、汇兑、房地产、保险、银行等行业,成为战前新加坡十二位名商之一。而郭巨川后来成为风云星马的大种植家之一。

出洋谋生的海南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民众,到了南洋后又受到殖民地政府的限制和迫害,加上日俄战争后,日侨由于日本国力强大其地位迅速上升的现实,使华侨产生有一个强大祖国为他们撑腰的渴望。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以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认同与忠诚为主要内容的华侨社会民族主义迅速形成。民族主义成为华侨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

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传到南洋一带,受到包括海南华侨在内的广大华侨的积极追捧,大量海南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从此在“三民主义”的大旗下,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英勇斗争、流血牺牲。

在南洋接受革命思想的海南华侨,时刻牵挂着家乡的革命形势,并身体力行推动家乡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此,海南早期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侨的推动。“满清末叶,琼崖青年之有革命思想,可算是南洋华侨输入的功绩。民国十余年来,琼崖每次的政治变动,华侨无不慷慨助饷,或回琼参加革命的运动,其奋斗牺牲精神,实是令人膜拜。!”

在美国接受基督教育的宋耀如,不仅接受了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也接受了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当他以传教士身份回国传教过程中,也实践着用林肯理念改造中国的活动,特别是1894年结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后,更是如此。从那以后,终其一生,宋耀如始终是孙中山事业的忠实追随者。

不仅如此,宋耀如还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和孙中山都因受到袁世凯的通缉而被迫流亡。1913年8月孙中山避难日本前,他举家先期到达日本,为孙中山作好安排。在流亡日本期间,他尽管已经病魔缠身,但仍然积极协助孙中山工作。同时,又将在美国留学毕业的二女儿庆龄召至日本,使其与姐姐一起为孙中山当助手,直到蔼龄结婚离开孙中山时,庆龄自然接任姐姐的秘书角色。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他虽然对这桩婚姻极为不满,但他仍深信孙中山领导的事业的正义性而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

对于宋耀如的贡献,孙中山给予了高度评价:“宋君嘉树者,二十年前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二十年来始终不变,然不求知于世,而上海之革命得如此好结果,此公不无力。然彼从事于教会与实业,而隐于传革命之道,是亦世之隐君子也。”

海南华侨,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为革命事业都倾尽了心血。

二、早期出洋的海南人基本上为文盲或半文盲,到南洋后,只能从事社会底层且收入微薄的工作。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子孙后代只能复制其生活方式,而是必须要改变。海南人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后代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唯一可靠途径。因此,很多海南人勒紧腰带,咬紧牙关,也要想尽办法供孩子读书。在南洋各地,华侨在一个地方定居后,便创立庙宇、会馆,继而开办学校,教育子弟。因此,在华侨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程度参差不齐的各种学校。一般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华侨创办的学校以中小为主。到了1954年,为了使更多的同乡子弟有机会进入大专高等学府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替国家培养人才,马来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成立奖贷学金委员会,1955年正式颁布奖学金,1959年又增设大学贷学金,开创新马华人大学奖学金之创举。联合会在朱运兴、祝清坤、郭全强三位会长的领导下,先后推动筹募奖贷学金基金共有三次:第一次筹募奖贷学金运动(1957—1974),共筹得一百余万元,第二次筹募奖贷学金运动(1975—1989),共筹得三十余万元,第三次筹募奖贷学金运动由1990开始,已筹获数十万元。总会每次开展的筹募奖贷学金运动,都获得各属会的热烈响应,各地乡亲的慷慨解囊。在奖贷学金设置的几十年间,联合会发出的奖贷学金款项达二百多万元,受惠的同乡子弟逾千人,为家庭和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

除总会外,马来西亚各属会也都设立会员子女学业优异奖励金,颁发奖励金予就读各源流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成绩优良的会员子女。有的属会还设立大专奖贷学金,以资助同乡子弟进入高等学府就读。

正是有同乡们的热心支持,海南人的后代获得了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海南同乡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无论在各领域,甚至开咖啡店的同乡,都省吃俭用,目的是提供子女在大学完成高等教育课程。现今,有的一个家庭就有好几位子女都是大专毕业生。” 如今,在各华侨帮派群体中,海南后代接受教育的比例是最高的,由此,海南后代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也大幅度提高。教育,有效地改变了海外海南人社会地位。

接受西方教育的宋耀如同样重视子女的教育。宋耀如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成就方面,更表现为他培养了杰出的、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子女们。宋家大女儿霭龄被称为“未加冕的女皇”;二女儿庆龄贵为“国母”,被誉为“国之瑰宝”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三女儿美龄则是名扬四海的国民政府“第一夫人”、“中国航空之母”;大儿子子文也是一个声势显赫、权倾一时的人物,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要职,被称为“享有世界上最大的富翁的名声”。从这个意义上讲,宋耀如是最成功的父亲。

宋家有如此杰出的子女,与宋耀如从小对他们的良好教育和培养他不开。宋氏夫妇是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使他们十分反感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认为“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因此,三姐妹早早便开始在家中和学校与兄弟们一起,接受系统的教育。宋家是一个标准的慈父严母型家庭,父亲比较宽松,母亲十分严格。在母亲的宗教戒律下,孩子们待人接物要有礼貌懂规矩,他们绝不允许在家中饮酒、赌博和跳舞。但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上却有着相同的理念。父亲会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讲他在美国的经历,与孩子们一起唱歌,陪孩子们成长。父亲精心营造的家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在父亲慈祥、宽厚、幽默、热诚中,孩子们渡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父亲潜移默化地把独立、自强、成为对祖国有贡献的人的思想观念灌输给了孩子们。

宋耀如的革命经历,让宋家的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就知道有革命运动,知道孙中山和他的志向,也知道革命活动的危险性。父母的言行,给了孩子们最早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共和思想的启蒙。

宋家孩子们在美国读书时,正值中国政治风云变幻之际。作为革命者,宋耀如一直在传教、经商,襄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为父亲,除了生活上给予孩子们关怀外,还推荐他们应该读的中国历史书籍,谈上海发生的事情,给他们寄剪报,使他们了解国内的局势……因此,宋家孩子们虽然人在美国,心却与祖国紧紧相连。父亲的教导、留学的经历,使孩子们既以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也为西方世界对其漠视而感到遗憾。想到遭受屈辱、灾难深重的祖国,孩子们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们希望从西方现代的教育中获得更广博的知识,以便回国后可以“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报效祖国,使中国强盛起来。因此可以说,宋家孩子们后来的杰出贡献,宋耀如夫妇的精心培养,功不可没。

海南华侨,不论身处何处,他们的血是相同的,心是相通的,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