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杨乐: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傩,起源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舞者头戴面具,身穿“玄衣朱裳”,操戈持盾,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表面上是原始先民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但从实质上说,它是古代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活动和宗族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在人类最初的氏族社会里,万物有灵是其早期的宗教文化心理。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血缘关系成为联合分散的的原始居民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工具。先民们从长期斗争的实践当中逐渐萌发起对生死轮回问题的思考。对永生的向往,进一步促发出先民们对鬼神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充满巫术意味的原始宗教文化行为。虽然,宗族一词在原始社会还没出现,但维系原始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位----氏族,(族的原意为集聚《尔雅&8226;释亲》疏:“族者,凑也,聚也。"),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宗族社会的早期形态,这样一种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创造出包括古傩在内的氏族语言、习惯、原始宗教等各种精神文化形态的基础。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傩艺术——脱胎于中国远古时期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开启了它的艺术道路。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氏族社会的晚期,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了社会群体的重新划分。之前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的原则被打破,阶级应声而出。自夏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这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呈现出显著变化,社会结构被明确划分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对立的阶级,人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一方面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按照血缘关系实行土地和爵位的分封,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国家的上层建筑.这样一来,夏朝王位世袭成为制度,而夏王以下,各级奴隶主贵族贵族阶层也根据血缘的亲疏划分出大大小小的宗族上层贵族群体,宗族观念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为了使奴隶阶层安于被统治的命运,同时也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让这种以血缘为原则的分封制度从法理上宣告其神圣不可侵犯性,统治者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之上人为地增加其神秘性。所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傩活动在统治者手上多了一个承担维护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层异军突起,以往靠血缘宗亲建立的上层社会受到了来自各方新兴力量的强烈冲击,以前的贵族阶层纷纷瓦解分化。这一社会巨变,从根本上说是农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在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秩序上的反映。为了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中国向封建化社会迈进.此后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相当程度上与“平民”宗族化紧密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儒家学派,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其宗族观念的核心“父慈子孝”,真正做到把家国天下三者统一起来。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由此找到了以血缘为出发点的情感伦理基础,“君臣父子之义”至此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随着以前宗族观念辐射不到的庶民阶层的加入,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观念自上而下在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极大的强化,极大地健全了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巩固了社会各阶层的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为传统傩艺术的发展培育了健全的社会土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族观念的重心逐渐从贵族向平民转变。傩艺术,也更多地表现为以族群为主体的家庙驱疫活动。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在农耕文化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推动下,随着宗族化进程的深入,傩艺术,从驱疫祭祀的本源内核出发,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承载不同地域文化,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原始宗教的巫术同娱人娱神的世俗性结合在一起,经历由傩仪而傩舞,再由傩舞而傩戏的演变, 最终于衍变为各种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艺术瑰宝。
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式大诋有两种,即传播和创新,傩艺术也无出其右.傩的兴起、兴旺和保留至今,离不开宗族文化中制度的规范,以族群为主体的传承方式.宗族文化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和可塑、变通二重性的特点,为傩艺术的传播和创新创造条件.
宗族文化的稳定性是由农耕性和自给性的基制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宗族封闭性和家长制两个方面.宗族,顾名思义是以血源关系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会组织,血缘是维系宗族存在并实现宗族各项功能的前提,它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宗族血缘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也是衡量宗族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宗族群体,不仅为宗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托,而且为宗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载体。正是宗族人员的构成所表现出来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宗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宗族下的傩艺术传播,以族群为主体进行传承成为必然选择。在族群共同观念的主导下和保障之下,傩的传播呈现出连贯、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各地的傩艺术虽然形态上各有不同,但其驱疫祭祀的内核始终不变,大多保存有傀儡、面具等诸多传统,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演出队伍和完整的表演体制等的原因。
另一方面,宗族社会里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播,除了靠族民对于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他们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来保证外,更主要的还需靠家长的权威和教化.族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后,它成为调整宗族内部关系和处理同外族的关系的主要工具.宗族制度赋予族长以绝对的权威,确保族人在精神生活和价值曲向上保持群体性的共识。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家长的权威,挖掘它的身后的东西,又会惊喜的发现,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主观上是出于尊祖敬老,客观上却翘动了家庭作坊式的传统艺术教育方式。
宗族文化又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形态,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一点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得到了应证,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习惯于将个体价值融入群体价值的中国人来说,人们对宗族的热衷,对祖先的崇拜,是出于对本体性的需求: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它能够超越时代,地域的限制,呈现出博大、开放、汇聚百川的特点。
宗族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宗族外部环境相对逆势的时候显现的尤为突出。如在中国社会的进程中,出现过数次人口大迁徙,从中原向南迁徙的族群,他们大多到达一个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其中有不少族群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丘陵连绵、起伏不平的山区地带聚族而居,这里可耕地不多且土壤贫瘠。为了繁衍生息,从日显狭迫的地盘中通过农耕获取维持家族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显得并不容易,倘若安于现状,宗族的维持势必困难重重。家族生存的基本要求,决定了不断地开拓进取成为宗族的一种普遍价值取向。他们开始突破自己自足的单一经济要求,在更广泛的经济交往活动中同时实现宗族文化的创新。
这时候,不同族群的交往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而加深,在宗族内部凝聚力本体性的前提下,在保持本体性的原则下,族群之间日益频繁的相互交流,为傩艺术的发展创新打下基础。
当然,创新并不是断然地否定已有的所有形式和内容,创新是一种扬弃.它通过对原有范型的审查,使任知主体在原范型的基础上去吸纳其他因子并获得心得体验,从而是原范型在新的环境下得以延续,使文化形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傩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各地族民们从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中,逐渐加入对现实世俗社会的精神寄托。在傩活动中,族民们不论是佛、道,还是天、地、神、人鬼、巫,都有人信奉.同宗同姓的人们聚集而居,各宗各姓在祠堂聚集祭祀祖先神灵的同时又搭台唱戏,除了敬仰崇拜也丰富进各种娱乐功能,有的甚至还加入杂耍,在丰富多彩仪式中去实现宗族多样的文化功能。
傩艺术活动能流传到至今,并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宗族文化的开拓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分不开.傩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巫、道、儒、释的文化内容和历史、生活事件,以及傀儡戏曲等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傩戏有了今天丰富的内涵与形式,释放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可见,宗族文化对在傩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社会中,宗族文化既向其族群辐射它的核心精神,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色彩。在维系和增强族群内部凝聚力的要求下,包括傩在内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有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