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人性化思考

2012-08-15 00:45樊帆
大家 2012年6期

樊帆

(樊帆:西安美术学院环艺系,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中心。上世纪,人类对城市景观环境缺乏深刻的认识,无节制地发展,最终出现今天全球性环境、生态与能源的危机。在20世纪末,人类最终觉悟到,城市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或出发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 城市设计的产品是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空间。人类自身与城市景观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对环境资源应树立永续利用的观点。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城市景观规划关注生态并不只是多搞一点绿地,多种一些树木,而是要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平衡点,做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因此,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必须是整体的环境艺术;城市的形象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山水、花园、生态城市。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学者 E.D.Bacon 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所说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 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

一、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城市形象特征弱化、宜人尺度的消失、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在景观环境中功能分区刻板、非人性的大尺度,过分注重大轴线。

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保护有价值的景观环境,让城市空间成为有特色的符合人性的空间场所,达到使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富有情趣的效果。人生活在宜人的环境当中,在生理和心理上才有舒适感。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如何规划建设好林带、园林和绿地,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达到生态规划最优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尊重自然,注意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植物对促进人的健康益处良多,它能供给氧气、吸气滞尘、杀灭有害菌、阻隔噪声、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另外,当人处于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的环境中,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使人身心愉悦。其次要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水是生命的摇篮,湿地、水面、喷泉是重要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放松人的心情,而且对于改善小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开阔的视野、适宜的建筑物的尺度与人的视觉感受和活动的协调、完备的生活设施以及优雅宁静的环境都是衡量景观宜人性的重要内容,它们会给人以舒适畅快的感觉。

(一)城市生态园林景观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林环境的功能是让群众进入其中并进行欣赏使用的,拥有最广泛的群众,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园林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生态设计要体现文化含义和美感,这样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比如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的开敞空间,除实现功能安排、流线布置和服务设施等要求,以能满足大多数人行为需求,不能没有植物。那么,植物的种植和安排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功能要素之一。为此,在保证绿化量的同时,也应综合考虑其它园林要素,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园林绿化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融入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历史文物、宗教等因素,使城市绿地系统带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产生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特色性,从而达到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目的。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赋予园林植物以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味,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 应该通过种植物的设计,在局部地区以园林植物的表达与此相关寓意和韵律,促使植物形神与景区主题结合,启迪居民。因此,在城市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上,应充分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和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相融合,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等方面的功能,增加绿地品位和情调,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人是城市构成的主体,人社会人,也是自然人。城市人对绿地的配置由近及远可以分为二级,一是在生活工作区的附近,希望有庭院、宅旁绿地、街旁绿地、厂区绿地、城市公园等;二是作为休闲度假的绿元,希望有郊野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城郊森林公园、郊外度假村、旷野农田等。因此,城市绿地布局应体现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城市人群与自然和谐的心理愿望,另一方面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野趣追求,为人的健康幸福服务。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加氧气、防风减灾、调节小环境气候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首要生态功能,规划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达到防阻粉尘、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少噪声等作用的同时,要强调人性化意识,给定考虑人在使用中的需求,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到绿地的“关怀”,提高绿地的观赏性、参与性、介入性, 为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活动等带来最大的方便。在布局上,应对居民需要进行准确定位分析,考虑到绿色空间的服务半径, 从方便到达的角度设立步行道和环线道路,方便市民利用绿色空间,得到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提高和完善生理素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更加便捷,使市民都市生活压力得到舒缓。绿地空间设计中的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的人性化:电话亭、邮筒、果皮箱及座椅等,造型应富有个性, 自成系列,符合环境心理要求,做到简洁、完整、实用;色彩鲜明不易混淆,便于识别;制作精致,适合远观近看;尺度符合各种人体需求, 符合美学原则。 (2) 小品建筑设施的人性化:交通出入口、公厕及书报亭、雕塑、喷泉、花坛等,不可呆板随意,造型要求有适当建筑特色,点景造景,展示生活风貌。街道环境更是表现一座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街头小品可以打破街道乏味的气氛,使之更富生活气息。其色彩应服从于整体环境构思,易于识别,但不宜过度夸张,要和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3) 信息、标识设施的人性化:阅报栏、区位图、计时钟、交通标识及意见箱等。造型有统一语言, 简明并富有雕塑美; 色彩搭配图底分明, 工艺精良耐久, 细节要体现设计深度, 不可夸张。其中交通标识为重点设置。

(三)城市景观生态居住环境

在人居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塑造有价值的人性居住空间,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 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有益于人的生理要求。居住区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是人的基本需求,在城市日益拥护,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居住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及铁路等有强烈噪声的地段也是人们的现实需求。城市环境绿化的品种应多样化, 多栽一些可以吸附粉尘、吸收有害气体树种,植被可以多层次化,多种阔叶乔木、宽冠乔木。(2) 形成充分的外部空间环境,满足人的活动要求。私密性与邻里关系是人对居住环境的双重标准。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应设计适宜的邻里交往空间,便于人们的互相交往、加强活动和相互关照、了解的可能。(3) 划分合理的内部空间,满足人的个性要求。住宅的空间设计要注重动静分区和食寝分区,卫生间和厨房有足够面积,具备自然采光及通风,有稍大的贮藏空间,合适的厅、室比例。(4) 塑造舒适的视觉环境,重视人的精神要求。环境设计简洁宁静, 建筑单体比例良好,色彩和谐,才能保证居住视觉环境的质量。

三、结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应是人的完美理念与自然景象的美妙结合。人性化设计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未来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应是原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以“适宜自然、保护自然”为根本宗旨,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城市”。

[1]陈顺和.人性化与当代设计生态[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