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胜光
(宿迁市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研究综述
高胜光
(宿迁市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1980年1月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我国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研究呈现出起步探索、衰退、全面展开3个阶段,已有成果主要从理论和实践2个领域进行研究。“课课练”可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要全面推进内容多样、形式有趣、安全高效的“课课练”。
体育教学;课课练;身体素质;综述
本文通过以“课课练”为主题在CNKI期刊网搜索,从1980年1月到2012年5月共有所有文献71篇,排除非体育学科的“课课练”和消息报道类,涉及体育教学“课课练”的文章共有43篇。通过对我国体育教学“课课练”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人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实施。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说,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当时的表述是“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吴键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简称“课课练”,即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毛振明提出的“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马成亮、王文清等认为,“课课练”即在每堂体育课中进行身体素质专门练习。廖申生、熊利曾对“课课练”的理解是,在体育课中经常进行素质练习,素质练习指的是教学内容,“课课练”指的是教学要求,而练习方法则指的教学形式或一种手段,练习方法是由多种因素组成,这种因素又决定了练习的效果。党林秀、苏祝捷则提出,“课课练,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每节课上完后进行的练习。马晓凤、武继国对“课课练”的理解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已有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大家对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的认识形成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课课练”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教学形式;二是“课课练”主要的内容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三是“课课练”要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据此,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笔者以为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可以这样理解:“课课练”由体育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方式和评价,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在已经刊发的“课课练”研究的43篇文章中,核心期刊仅仅4篇,1980-1989年12篇,1990-1999年4篇,2000-2009年6篇,2010-2012年5月21篇。可以看出,在这32年中,关于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研究发展具有明显的3个阶段。第1阶段,1980-1989年,为体育教学“课课练”研究的起步与探索阶段。此阶段在文献数量上和1990-2009年时间还多出2篇,从文献内容上主要探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运用的效果以及如何进行“课课练”,如李志洪(1987),黄李明、董诗政(1981),崔世民、刘东才(1982)。第2阶段,1990-2009年,为体育教学“课课练”衰退阶段。之所以认为20年为衰退阶段,一是研究成果仅10篇刊发,二是20年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依然局限在探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运用效果,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尝试层面都没有创新,没有突破。第3阶段,2010年至今,为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研究全面展开阶段。这一阶段文献显示,仅仅2年多时间,刊发各种文章21篇,几乎和过去30年刊发文章数量相当,特别是2011年就多达17篇。同时,这一阶段成果内容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都有突破和创新。不仅有如何更有效组织开展“课课练”的研究,而且有具体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中“课课练”安排的具体案例。有学校体育界专家学者的理论层面深入浅出的分析,明确提出“课课练”无论是内容、形式、评价等要走创新之路,也有基层体育教师视角独特的思考,如毛振明(2011),吴键(2010、2011),党林秀、苏祝捷(2011)等。
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理论层面,“课课练”遵循原则、内容和时间及安排3个方面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3.1 “课课练”遵循原则的研究
郭天明在1982年提出安排“课课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注意选用与专项素质有关的练习;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课课练内容;为通过“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打好基础;弥补新授课运动量和密度不足;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高明认为,“课课练”的原则应该遵循“有利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有利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郑如赐认为,安排“课课练”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合理负荷原则、生理卫生原则”。尚桂琴在1984年提出,“课课练”应当遵循5个原则是:“循序渐进、巩固提高、必须符合生理负荷、符合生理特点、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虽然大家对“课课练”遵循的原则有各种说辞,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和解说,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都必须要能体现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特别是体育新课程实施后,不争的事实是近1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体育教学课堂中应该也必须要积极寻求能够增强体能素质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课课练”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服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突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安排练习不仅要创新内容、形式,还要创新开发新的器材设施、创新评价方法。
3.2 “课课练”内容的研究
周志俊、俞诚士在1981年认为,“课课练”内容选择要从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素质发展的要求等情况考虑。内容选择根据大纲规定的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素质的教材、自选部分内容;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学习和掌握主要教材”。尚桂琴(1984)认为,“课课练”内容可以分为一般素质性练习和专项素质练习两大类,一般素质性练习可以作为主教材或补充性教材安排,后者通常作为辅助性练习来安排。崔世民、刘东才把“课课练”内容分为辅助性练习、补充性练习、专门性练习3种类型。高明在2010年提出了“课课练”内容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还包括身体练习手段以及各运动项目的基本功练习。毛振明(2011)结合锻炼目的,从锻炼指向角度提出“课课练”内容要多样有趣,主要包括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攀爬等;各种带球、持器械的与专项技术密切相关的练习;多人配合的集体体育活动等。
就现在的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20世纪80、90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基层广大体育教师,都把发展身体素质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作为“课课练”的主要内容。在内容选择上,也都把服务于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体能练习作为“课课练”内容。随着体育新课程实施,对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赋于新的内容已经成为共识,既要有传统的发展身体基本素质的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内容,还要有结合新兴运动技能掌握的体能练习内容;既要有传统的简单易行练习方法手段,还要有结合场地、器材、设备创新的安全、趣味、实效的练习;既要有单纯的个体练习形式,还要有团队的游戏、竞赛练习形式。
3.3 “课课练”时间及安排的研究
毛振明认为,配合技术课的“课课练”应以10min为高限,吴健提出,每次练习强度应当掌握心率130~150次/min,持续时间在5~10min;党林秀、苏祝捷认为,40min的课安排5~8min;万立江提出:“为了加强课课练中身体素质强度,把课的结束部分增加到8~10min。”周志俊、俞诚士则根据课任务、教材特点和发展身体素质要求,认为辅助性练习安排在课准备部分,补充性练习穿插安排在课的中间或课的后段,针对将要学习的教材安排准备性的内容,则放在课的后段进行;崔世民、刘东才通过教学实验认为课课练时间应安排5~8min左右;梁定邦、王文清结合跟踪研究认为,要考虑素质练习内容与基本教材内容关系的特点、课中各项练习的生理负荷量、组织教学3个方面,要把“课课练”安排在课准备活动后半部或者是基本部分前半部分进行。
在关于“课课练”时间及安排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对“课课练”时间安排研究差异不大,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基层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大家比较认可的时间5~10min。但对“课课练”安排在课中哪一部分存在差异。有的倡导安排在课主教材学习之后,有点认为应该安排的课准备部分的后段进行,或者安排在课主教材学习中穿插进行。笔者认为,“课课练”到底安排在课的哪一部分最好,不能一概而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而应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学生情况灵活决定。
在“课课练”实践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通过课堂教学中进行“课课练”教学实验,研究“课课练”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效果。例如,李志洪在一学期每周两节课(大课90min),每节课安排10~15min“课课练”,得出结论: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坚持进行“课课练”,对提高学生的身休素质和达标率有显著的效果;身体素质的提高,能促进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黄李明、董诗政通过1年的时间对初中学生安排“课课练”教学,结果表明:对青少年在各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采用以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主的“课课练”的做法,不仅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而且还能通过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素质来促进其他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梁定邦、崔世民、刘东才通过“课课练”的试验,课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了,锻炼更加全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在增强体质和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技术也有一定的效果。王文清通过8年的跟踪研究,充分证明“课课练”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作用。
虽然“课课练”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后来在反对声中消失。但广大基层工作者的研究,充分证明“课课练”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引起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体育教学,也正是“课课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课课练”又再次被人们提起。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大力全面推行“课课练”。
5.1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特有一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90年代的衰退,到现在再次被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我国学校体育界学者、基层广大体育教师对“课课练”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开展。
5.2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场地器材设备等情况,合理安排“课课练”可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内容多样、形式有趣、科学高效的“课课练”是以后发展趋势。
5.3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问题,“课课练”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体育教学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和完善,新课程体育教学中要全力推行“课课练”。
5.4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推进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主阵地,“课课练”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 1 ] 吴健.归去来兮 身体素质“课课练”[ J ].中国学校体育,2010(8):23-24.
[ 2 ]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 J ].体育教学,2011(1):24-27.
[ 3 ] 马成亮,王文清.“课课练”对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 J ].体育学刊,1997(3):92-93.
[ 4 ] 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S1):105-106.
[ 5 ] 党林秀,苏祝捷.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J ].体育教学,2011(3):31-32.
[ 6 ] 马晓凤,武继国.浅谈体育课中的“课课练”[ J ].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2):25-26.
[ 7 ] 李志洪.对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实验探讨[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4):74-77.
[ 8 ]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3):36-38.
[ 9 ] 崔世民,刘东才.“课课练”内容和效果的研究报告[ J ].上海教育科研,1982(6):34-39.
[ 10 ] 郭天明.我们尝到了“课课练”的甜头[ J ].体育师友,1982(1):24-25.
[ 11 ] 高明.中学体育课课练浅议[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04,418.
[ 12 ] 郑如赐.怎样安排课课练[ J ].体育师友,1982(3):12-14.
[ 13 ] 尚桂琴.“课课练”必须系统化科学化[ J ].体育教学,1984(3):37-38.
[ 14 ] 周志俊,俞诚士.对“课课练”中发展身体素质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讨[ J ].安徽体育科技,1981(3):9-11.
[ 15 ] 吴健.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 J ].中国学校体育,2011(5):14-15.
[ 16 ] 万立江.课课练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J ].中国学校体育,2011(5):93.
[ 17 ] 梁定邦,王文清.课课练的跟踪研究[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2):184-186.
G807.0
A
1674-151X(2012)08-009-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04
投稿日期:2012-06-1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中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创新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T-b/2011/08)。
高胜光(1969 ~),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