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昆明 650223)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给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努力办好职业教育,是事关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大事。
刘延东同志强调,职业教育要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做成一种类型的教育,不能把职业教育割裂开来,要搭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立交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着眼于贯通中、高职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渠道,优化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开放式人才培养,着眼于宽进严出学习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成长路径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活力。但改革的实施也面临很多问题,诸如教育观念的更新、“一体化”的全面贯通、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制度的改变等。本文通过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结合实践,着重对中、高职“一体化”改革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等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宽进严出学习制度,努力为学习者搭建成长、成才、成功的立交桥。
中职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对他们进行的是就业前准备教育。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毕业生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对他们进行的是职业教育,也带有就业前准备教育的色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上相同,都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把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宗旨;以“工学结合”作为办学模式;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从学校角度看,办学宗旨、办学模式上也是相同的,从历史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也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思维。同时,中高职教育又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
但是,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尤其受传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思想的影响,以及严进宽出高考制度的限制,从中职到高职被人为设置了一道门槛,使中职学生进高职依然要靠应试模式选拔,不论从入学学生基础还是课程设置都有很大不同,这就带来了几方面问题,一是中职学生只能面对低层次就业,形成了教育的“断头”现象,失去了吸引力;二是按照传统升学教育模式,在中职阶段安排了大量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多而全;三是由于相互缺乏沟通与交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因此,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求体系内各种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作,局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在改革诸多存在的问题中,课程的沟通衔接是一体化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一体化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二个层次学校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解决以下问题:
1.中职教育课程开发不完善。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对中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规范。其课程体系印有传统教育的烙印,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得到突出,大多是文化基础课再增加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课。同时中职教育课程与高职教育课程并未体现出质的区别,仅是在知识面的掌握宽窄程度上有量的区别。
2.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多年来专科课程是“压缩型”本科课程的束缚,课程结构依旧是以学科为中心。与中职教育课程相比,大多是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
3.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增加了课程衔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复杂,既包括中职学校毕业生,又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导致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时忽视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课程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类学校,而各类学校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我国尚未建立过渡教育机制,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高职实现“一体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4.中高职的衔接,重点还要解决学习与就业的矛盾,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只有多入口和多出口开放式设计一体化,才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为岗位职业人职前、职中、职后成长、成才、成功打通另外一条途径,搭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立交桥。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规范教学管理、进行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的规范性文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是一个同目标、大职教的教育联合体。同目标,是指对人才培养层次终极性的认同。中、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体化”既表现为学制上的“一体”,又表现为课程的“一体”,如围绕专业培养方向,同一课程的“衔接性”和同类课程的系统性。“一体化”学生要跨越中、高职两个学业区,学历目标是高职专科。大职教,指本项目改革是以职业教育联合形态为试点的“一体化”。与一般教育的区别在于以学历教育为纽带,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内容,整合、优化、重组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为一体,以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改革。
1.培养目标
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原则,按“3+X”模式,对中职教育和高职开放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安排、科学分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及教学进程,突出教学的连贯性和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继续学习、间断再学习以及在职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和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与高职开放教育的沟通渠道,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开放教育的衔接贯通。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建立成长、成才、成功的立交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的是更加丰富的教育对象,提供更多渠道,体现了新的人才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上大学是人的一种权利,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保证了人人都能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
2.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体现“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整体优化的原则,促进学习者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
(1)以课程为单元设计。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体系具有两大特性:相关专科课程体系的贯穿性和不同学区学历要求下专业课程的相对完整性,高学历课程下移和低学历课程拔高,之间有复杂的课程理论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但要实现一体化,课程融通是关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桥梁课程+框架课程)+素质拓展课+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框架,通过“桥梁课程”,实现中职课程与开放教育专科课程之间的沟通、衔接和学分累积、转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方面,通过自建、共建、引进三种途径,建设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网络精品课程五种形式的课程资源。
(2)以模块化为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桥梁课程+框架课程)的构建注重职业性,突出连贯性,形成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根据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和综合化,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而课程的模块化和学分制的实行,则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若以中职毕业就业为目标,可以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可以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
(3)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索“一体化、开放式”办学条件下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实践教学新方法,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开放专科教育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围绕社会需求,整合实验实训条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校内实体实训+网络虚拟实训+社会移动实训”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和机制,鼓励教师依托实训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产学研教”素质和水平。
(4)以桥梁课程为特色。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3+X”立交桥中,“3”指的是3年中职教育基础;“X”体现的是“开放性”,其在狭义上指桥梁课程,广义上指中职通向高职的多种渠道以及随着改革深入所带来的更多灵活的衔接渠道。“X”为想继续升学的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中职学历的在职人员等不同对象提供升入高职学习的机会。“X”以学分为基础,通过学分认证,衔接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
(5)以学分认定为基础建立评价方式。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是体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严出靠的是科学合理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的建立,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探索,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落实到课程中就是需要建立合理的学分认定方式和标准,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的重要内容。
3.保障措施
(1)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要保证教育质量,就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开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学习支持服务符合开放教育办学宗旨,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可以依据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和 ICDE(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质量评审标准,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关键节点为保障,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开设、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符合办学宗旨;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的有效运转。
(2)建立工作机制。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要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有宏观上的统筹管理,制定评估和管理办法,检查进展情况,也要有微观上的专业课程建设细节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检查和监督专业建设执行和进展情况;中、高职双方共同设置联合教研室应对专业建设全过程负责,编制并实施建设计划,接受检查、评估、验收。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安排、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工作,落实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
(3)调动中职学校积极性。要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就要充分调动中职学校的积极性。中职学校本身要推动创新改革,积极实施学分制改革,改善课程资源状况,以大量课程为基础,让学生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4)建立学分银行。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关键是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而课程的衔接是以学分转换和认证为基础的,并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和学习档案来解决工学矛盾。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分积累与转换、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机制。根据学习者多样化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规范学分标准,明确质量内涵,建设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能够贯通的、多层次、阶梯型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拓宽广大学习者的学习成才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目前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随着这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步得到完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1]范美娟.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论坛,2011,(12):110.
[2]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9-41.
[3]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8.
[4]张家寰.中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培训,2008,(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