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瑛,吴华溢,蒋坤洋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科技与发展规划处,云南昆明 650223)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对“人才引进”和“科研发展”十分重视,2010年3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台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双百工程”(3年内学校引进100名;培养100名较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健全完善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激励机制,那么,如何协调好“新进人员”与“科研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双百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就日益凸现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为此,笔者采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11年度云南广播电视大学84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和指导。
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新进人员科研情况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新进人员毕业院校、现有学历、所在部门等信息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对新进人员已有的科研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已参与的著作、已参与的科研项目、已获得专利的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究新进人员现有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第三部分对新进人员的自我认知状况、驱动力、对科研团队建设看法、影响科研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究新进人员科研发展意识、对科研团队建设的需求及影响其科研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对新进人员科研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目的探究新进人员的研究方向、兴趣点以及自我科研发展规划等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62份,回收率为73.8%。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100%,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基本分析情况(见表1)。
本研究采用分半信度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根据分析结果,新进人员科研情况调查问卷分半信度系数为0.678,问卷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研究综述了有关科研发展的结构维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几个维度,编制出问卷;在预调查后修改问卷,以此保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由此,新进人员科研情况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有效分析工具。
在调查问卷分析方面,采用SPSS11.5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
采用统计学中描述性统计(频数、有效百分数)的方法对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以毕业院校、所在部门、学历、省源结构为自变量,以科研发展的各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差异分析(卡方检验)的方法,观察不同群体在科研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开放式问卷分析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特征分析、比较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对新进人员的科研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
新进人员是否具有发展需要,自身想不想发展,为什么要进行发展,是新进人员自主、自觉寻求科研发展与提升的前提。通过对这一环节的调查,我们了解新进人员对科研发展的认知状况、科研发展的动力以及对科研团队建设的需求。
1.新进人员科研发展认知状况分析
人的活动的自主性以人的自我意识为基础,而认知自我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人只有对自我的需要、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自我活动的目的有着清醒的认知,才能达到自主的可能。鉴于此,笔者通过两个题目的调查来反映新进人员科研发展认知状况,分别是:您对自身现有的科研现状满意吗?(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说不清楚);您希望在哪些发展得到改善与提高(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科研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其他)。具体见图1:
图1 您对自身现有的科研现状满意吗?
图2 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与提高?
图1的数据结果显示,对自身现有科研发展现状不满意的占90%,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10%,这一方面说明了新进人员对科研发展有着相对清醒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进人员有着迫切的科研发展与提升的需求和广阔的科研发展能力提升空间。
从图2可以看出,新进人员最迫切希望得到改善与提高的是科研发展空间和平台(61.3%),其次是科研能力(24.2%),再次是专业知识(9.7%),这说明了新进人员最需要的是学校能为其提供科研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笔者亦从毕业院校、所在部门、学历、省源结构等角度对新进人员科研发展认知状况进行了比对。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部门的新进人员在科研发展认知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earson卡方、线性相关的相伴概率均﹤0.01),两者存在着强相关性。
2.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调查新进人员从事科研的驱动力是提升整个新进人员科研层次的关键。从“以下哪方面最能体现您进行科研的目的?”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出新进人员关于科研发展与提升的目的观。(见图3)
图3 以下哪方面最能体现您进行科研的目的?
从图3可以看出,大多数新进人员寻求科研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现自我价值(47%),其次是兴趣使然,希望在本研究领域有所突破(42%),然后是来自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8%)和自我生存需求(3%),这一结果说明,新进人员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兴趣的使然。
笔者亦从毕业院校、所在部门、学历、省源结构等角度对新进人员科研发展驱动力进行了比对。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毕业院校、不同部门、不同学历以及省内高校、省外高校的新进人员在科研发展驱动力上并无差异。
3.新进人员对科研团队建设的认知分析
科研团队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关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您认为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对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有多大”来探究新进人员对科研团队建设的认知。(见图4)
图4 您认为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对学校整个科研能力的提升影响有多大?
从图4可以看出,新进人员认为科研团队建设对学校整个科研能力提升影响非常大的占56%,比较大的占44%。这一结果说明,学校应加大对科研团队的建设力度。
笔者亦从毕业院校、所在部门、学历、省源结构等角度对新进人员在科研团队建设上的认知进行了比对。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毕业院校、不同部门、不同学历以及省内高校、省外高校的新进人员在科研团队建设的认知上并无差异。
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其外显性标准就是我们俗称的“发论文、做项目、出著作”。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已有科研成果调查表”(已发表论文、已参与出版的著作、已参与的科研项目、已获得专利情况”来考量新进人员现有的科研发展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新进人员已有科研成果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新进人员共发表论文109篇,其中 SCI、EI、CSSCI、核心期刊共 6篇,分别为“SCI”2篇,“EI”1篇,“CSSCI”1篇,“核心期刊”2篇;共参与科研项目46项,其中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共3项,分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85”工程项目1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些新进人员已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从发表期刊的等级来看,发表在一般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为103篇,占总数的94.5%;发表在SCI、EI、CSSCI、核心期刊仅占总数的5.5%,且其均不是“第一作者”;从科研项目的承担情况来看,均是“参与者”,无“独立完成”或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的项目;从参与撰写著作和申请专利两项来看,情况亦并不乐观。从以上层面来看,新进人员的科研能力仍有待加强。
笔者亦以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征集到了大部分新进人员对于科研发展趋势的看法和建议,主要观点如下:
1.进行科研的动机主要偏向于自我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发掘自我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都希望自己在“掌握科研知识的发展趋势并学以致用”上有所突破。
2.对科研现状的自我评价是:目前从事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行政工作也比较繁琐,与所学专业有所脱节,都希望自身多关注和学习学科前沿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完成相应工作的基础上,多争取机会进行科研。
3.期望是:第一,学校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校园网和实验室建设;第二,应多为教师提供较多的科研机会和深造学习机会;第三,应将教师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
4.认为取得项目立项应该是科研工作最大的突破,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讲,项目是最能体现能力的一项科研工作。科研发展趋势就是想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磨合中,创立自己的科研事业。
总之,新进人员科研发展趋势着重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侧重于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与此同时,新进人员强烈希望能在自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上得到提升和突破,开拓属于自己的科研天地。
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因素很多,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别对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因素进行归因。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和提升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求、职业本身的需求、自我生存发展的需求、各方面的压力、自我认知状况、动机与自我成就感、科研能力、科研发展和提升的态度、综合素质等共9个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相关制度及支持力度、自我可支配的科研时间、学校整个科研氛围、受重视程度、同事之间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共8个方面。
1.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主观因素分析
表3 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主观因素一览表
从表3可以看出,新进人员认为对科研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观因素是“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求”,其次是“自我生存发展的需求”、“职业本身的需求”,接着是“科研能力”、“动机与自我成就感”、“科研发展和提升的态度”,再次是“综合素质”、“自我认知状况”,最后是“各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说明,学校应为新进人员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2.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客观因素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新进人员认为对科研发展影响最大的客观因素是“学校相关制度及支持力度”,其次是“自我可支配的科研实践”、“学校整个科研氛围”,接着是“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受重视程度”,再次是“社会大环境”、“同事之间的影响”,最后是“家庭环境”。这一结果说明,学校相关制度建设和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是制约科研发展的关键。
表4 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客观因素一览表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的调查数据表明,新进人员具有非常强的科研发展需求意识,对自身科研发展现状有着相对清醒的认知,迫切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科研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他们科研发展的动力基础主要是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兴趣使然,希望在本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这与科研发展的内在规律耦合,若加以合理的引导,将呈现出良性的“科研发展”动态趋势,将推进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
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亦表明,新进人员对自身的科研发展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划。他们认为,首先是要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通过发表论文与申报课题项目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很多新进人员还表达了进一步深造学习,取得更高一级的学历以及积极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去的愿望,这都反映出,新进人员具有强烈的科研发展意识,但他们还提出自身的科研提升与发展离不开科研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迫切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科研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的调查数据显示,新进人员认为科研团队建设对学校整个科研能力提升影响“非常大”的占56%,“比较大”的占44%,选择“一般”、“比较小”、“非常小”为0。由此可以看出新进人员对科研团队建设有着强烈的预期,学校应加大力度推进科研团队建设。
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新进人员认为他们的科研工作仍是“单打独斗”,缺乏科研团队的支持与良好的科研氛围,他们希望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美籍心理学家库尔特(Kurt)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总体不是群体中所有个体相加之和而是大于所有个体的相加之和,通俗来讲就是所谓的1+1>2,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尤其是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对当代的科研工作者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分工细致、任务明确、协作紧密、多学科交融的科研团队,从这一层面来说,学校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尤其是注重培养有影响力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新进人员在学习阶段已经发表过论文,参与过项目,已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从发表期刊的等级以及在项目中承担的任务来看,他们发表期刊的层次相对较低,SCI、EI、CSSCI、核心期刊数量极少,而且大部分新进人员在项目中主要承担搜集资料的任务,以“参与”和“学习”为主,未能真正实现从“参与”到“独立完成”的转变。从这一层面来说,新进人员的科研能力仍有待提升,需要个人和学校不断的努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新进人员需要苦练内功,科研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付出,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搜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找出突破点与创新点,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的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总结科研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改善,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应该为新进人员搭建科研平台,要主动的给年轻教师压担子,锻炼他们的科研领导能力,培养年青一代的科研带头人。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新进人员的扶持力度,在项目申报,经费支持方面像新进人员倾斜,让新进人员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不断调动新进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通过对开放式问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进人员的科研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由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由理论研究为主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新进人员以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来看,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问题,探索的是事物内部具有普遍指导性的一般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关注视角逐渐具体化、微观化,偏重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如从研究世界电影发展趋势向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与文化研究的转变,由研究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向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转变,由研究驾驶人评价与驾驶行为研究向云南省交通事故中驾驶人行为研究转变等。
另外,由于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大部分新进人员在校期间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注重自上而下的理论推理,探求的主要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随着工作以后实践机会的增多,他们的研究也从理论研究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开始注重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如部分新进人员的研究方向有哈尼族的“昂玛吐”与和谐村寨建设、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印迹膜的合成应用研究、RF信号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等,这都反映出新进人员在教学与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通过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科研方式不断的通过前沿性的理论知识指导解决身边切实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大部分新进人员都表示希望自我能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上得到提升和突破。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开放式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因素,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前三位主观因素分别为: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求、自我生存发展的需求、职业本身的需求;客观因素分别为:学校相关制度及支持力度、自我可支配的科研实践、学校整个科研氛围。
第二,影响新进人员科研发展的后两位主观因素分别为:自我认知状况、各方面的压力;客观因素分别为:同事之间的影响、家庭环境。
第三,大部分新进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需求,也有愿意为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不懈努力的主观倾向,这就需要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加强科研成果激励力度,不断提高新进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工作水平。
[1]陈艳,林瑛.云南电大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08,(4):23-27.
[2]郝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电大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5-6.
[3]杨博,李俊兰.试谈民办学校教师归属感的建立[J].价值工程,2010,(2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