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式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
——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

2012-08-15 00:54张文芬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彝人真实性旅游者

张文芬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

模仿式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
——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

张文芬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

随着旅游多样化发展,传统旅游资源已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以彝人古镇为例,模仿式旅游资源随之应运而生。对旅游古镇的研究,虽然已有的研究内容及视角等都具有多样性,但从真实性视角对新出现的模仿式古镇进行的研究却知之甚少。彝人古镇是模仿式的,它没有原生文化系统却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模仿式古镇的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在开发时必须遵循文化的本质,避免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模仿式古镇;旅游真实性;彝人古镇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开始替代传统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导,旅游者开始关注“超真实”的旅游经历。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引发了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国内外关于古镇旅游的研究也随之多了起来,很多学者致力于探讨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视角也具有多样性,但不论是开发古镇还是保护古镇,都是以建筑实体为对象,主要涉及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影响、区域竞争与合作、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其次是关注古镇文化氛围的保护,也就是对本体的开发与保护。令人遗憾的是,不论是开发古镇、保护古镇,还是对古镇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传统古镇进行的,模仿式古镇的研究却微乎其微。真实性是否能创造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而探讨模仿式古镇旅游的创造性真实,具有重要意义。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就是一个模仿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古镇。

一、彝人古镇概况

楚雄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支系众多,历来有“六祖分支”之说。彝族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50多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华文化中一枝璀璨的奇葩。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楚雄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打造彝族文化精品,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建设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目标,充分汲取彝族文化的精髓,以文化旅游和地产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精心策划了一个旅游地产开发项目——“楚雄彝人旅游文化古镇”,简称“彝人古镇”。

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是在一片没有彝人聚居的空地上建立起来的人造文化景观。这种将旅游文化与商业住宅相结合的仿古镇开发模式,它以模拟的手段,创造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性的彝人文化体验场所,是云南旅游的一种典范。彝人古镇以彝族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吸收兄弟民族生态环境与聚落环境之精华,在宋代大理国高氏相族曾经建造的德江城旧址上,塑造出一个民族韵味浓郁、彝族个性鲜明、居住环境舒适、庭院布局优雅、小桥流水纵横、商铺贾市繁华的旅游文化古镇。彝人古镇的设计集文化、旅游、商贸、住宅为一体,以彝族民居建筑为主,商贸茶楼有序穿插,层楼毗邻参差错落,小桥流水环绕其间。古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组成很多的合围,形成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彝族文化的综合社区。古镇按照彝族的文化习俗,设计了钟楼、会馆、六祖分支的雕塑和图腾墙,其建筑风格取材于彝族传统的民居素材,并广纳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镇内动静分离,既是综合性社区,又互不干扰影响。[1]彝人古镇既是文化资源主导型旅游地产,也是旅游体验观光型、生态人居型旅游地产,综合竞争力强,而开发彝人古镇的整体目标是“50年是精品,100年是文物”。[2]作为集商品房居住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地产项目,彝人古镇展示了彝族人民在宋朝时期的市井文化,再现威楚楼、城隍庙、相国府、彝王阁、清明河等历史风貌,一个古老的、经典的、与时代文化完美结合的精品旅游文化景区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宾客。2009年2月1日,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批准发布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风景区等147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告的决定》中,楚雄州有4个县市建设的旅游景点,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人古镇就是其中之一。[3]2009年3月,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彝人古镇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规模最大的新建仿古镇”。[4]

二、彝人古镇的真实性创造

与模仿式古镇相比,传统旅游是以故有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很多游客选择传统古镇旅游更多的是为了回忆和体会历史的场景,更多的是新鲜和刺激,至少是因为古镇悠久的文化,而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一旦稍有疏忽,古镇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旅游价值,这也正是学术界一直把研究的热点锁定在古镇开发与保护问题上的原因。为了保护传统古镇的旅游价值,开发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往往也就比较容易落后,而当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趋向于休闲性旅游资源,这就导致了传统古镇已开始满足不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综合需求,越来越多的技术化、模仿性的旅游资源也就应运而生,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的精神性旅游需求。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正是以彝族文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创建而成的模仿性古镇建筑群,是在一片没有彝人聚居的都市里建立起来的人造文化景观,是模仿式古镇旅游的典型代表。

(一)彝人古镇的旅游真实性。

1.旅游的真实性问题。

旅游者喜欢体验异地的真实文化,开发商为了吸引游客,便随机运作离开原生文化空间的文化产品,旅游的真实性问题随之产生。旅游过程中,哪些是真实的,真实性是否可以创造,都引起了学者和大众的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生文化空间中的文化体系才是真实的,也就是强调文化的主体、客体、中介的传统性与全面性,即真实性是不可以创造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可以移植,只要不歪曲文化的实质、不至于让旅游者误解文化的内涵,并能够使得旅游者在这种文化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这种文化就是真实的,即真实性是可以创造的。也有一些人认为不论文化怎么改变,只要旅游者信以为真的文化就是真实的文化,这种观点争议还比较大。

2.彝人古镇的旅游真实性。

(1)模仿式的旅游古镇。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一种仿古旅游产品,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典型代表。透过“彝人古镇”这个名字,很容易猜想到它是一个关于彝族的传统文化的旅游资源。在“彝人古镇”这个大招牌下,外来旅游者怀着好奇的心情选择这一目的地,满怀着寻找彝人文化和生活气息的希望,探寻这个角落,在这个诺大的所谓“彝人古镇”的地方,虽处彝州但这里并没有彝人村落,完全是一个模仿式的建筑群。这里有彝族歌舞升平,天天有长街宴,夜夜有火把节,所有彝族的节日都融入到项目中。2008年8月4日,一个叫“午夜精灵”的游客在旅评网这样评论:“既有古镇特色,又有水乡风韵,彝族的阿哥阿妹会让你流连忘返,记忆最深的是古镇里随处可见的左脚舞,彝族人民的热情、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5]但熟悉的人都知道,它其实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文化的大观园,这里有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亭台楼阁、各种民族的特色小吃、各色西洋酒吧、缅甸珠宝一条街、台球室等,夜晚更是热闹非凡,除了跳左脚舞的阿哥阿妹,还有东北的秧歌舞沿街摆动,有人在斗鸡,有人在放孔明灯,还有沿街的地摊上摆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形形色色的物品。抱着了解地道彝族风情而来的游客自然会因稀薄的彝人文化倍感遗憾。在古镇的一角,有土司建筑和彝人部落,但土司府其实基本算是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场所,只有在小小的彝人部落里,游客可以看到模仿而成的彝族土掌房和彝人祖先的雕塑。笔者认为,古镇里的彝族文化除了活生生的带着游客表演节目的阿哥阿妹之外,就彝族文化及历史再现来说,楚雄州博物馆里陈列的资源也远比古镇更为详实。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去真正的彝族村寨又想了解较全的彝族文化,只去彝人古镇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浓缩的空间里,容纳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

(2)旅游体验的非真实性。人类学者将舞台化的展示区位称为“前台”(如彝人古镇),而将实实在在的生活区称为“后台”,为了保护目的地居民的生活不受打扰,旅游开发时,往往将后台的东西复制或选取、改变某些可操作的东西搬到“前台”供旅游者体验。如果操作得当,这不失为一种既能够保护原生文化,又能满足旅游者“真实性”体验需求的开发方式。但彝人古镇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旅游者真实性的体验需求。彝人古镇是以“彝族文化”这一招牌来吸引广大游客的,许多游客认为它是一个展示彝族居民生活的场所,为了体验彝族文化,很多人满怀希望地选择了此地。在看到彝族文化气息单薄的古镇时,与旅游之前的想象形成巨大反差,感觉到的是一种“非真实”,因此容易降低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满意度。2008年10月28日,一个叫“墨紫粉蓝”的游客在旅评网说道:“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楚雄彝人古镇随便逛逛。既不是古镇。更没有彝人。只是个大市场而已。彝人的房屋是木楞房,很有特点的建筑。彝人的居住地在高山之上,刀耕火种。彝人的文化,原始古朴,粗旷豪爽。喜欢浓烈的彩绘和原始的几何图案。这些都在这个小桥流水,雕梁画栋,融合了汉族、白族、纳西族建筑文化特点的小镇完全无法看到。这是个纯粹的人造场景。而且人造的很单调,很平面,很无聊。”[5]事实上,如果没有先前的期望值,彝人古镇是个不错的休闲场所,但它是一个远离了彝人生活的模仿式创造,“前台”与“后台”有一定的距离且文化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更何况古镇旅游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真实性也就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而远离“后台”却要把握名副其实的文化内涵实非易事。

(3)出人意外的总体满意度。尽管彝人古镇在文化的真实性再造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是旅游者的休闲性旅游需求,并没有因为彝人文化的展示不足而遭到牵连。相反,这个模仿式的旅游古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据彝人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07年底,古镇共接待旅游团队2000多个,海内外游客110多万人次,2008年,来访游客达到330万人次,彝人古镇全部完善后,每年游客预计会超过500万人次,各方数据均显示彝人古镇的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一直在增加。据彝人古镇旅评网(∣2012-04-07∣http://www.ilvping.com/view/2805.html)调查显示,彝人古镇的景点综合评价为3.73分(最高为5分,4151人评分),从单项评分来看,在六个单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美丽(3.38分)、人文(3.38分)和休闲(3.21分),而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排在前的“特色”却排在了第四位(3.17分)。[6]可见许多旅游者不是关注彝人文化,而是因为古镇的清幽娴静与温雅休闲喜欢它。

彝人古镇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仿式旅游古镇,一些游客满意度低,是因为该景观没有满足他们对彝人文化的体验需求,是彝人古镇这块宣传牌和舞台展示的差异造成的。游客在游览前,怀着较高的心理期望选择这一目的地,在游览中却不能感受到足够的彝族文化,这就容易出现在游览后游客失望且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如果彝人古镇在对外宣传时,突出休闲性与综合性,减轻某些不真实的渲染,以减少游客的误读,这样游客的满意度可能还会提高。

(二)彝人古镇模式的旅游真实性利弊。

1.有利的方面。

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云南更为典型),旅游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民族文化在商业化运作后,逐渐发生了改变。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文化,避免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一直是令人关心的问题。彝人古镇的开发涉及到了两个当前受到热议的问题:一个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个是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而如彝人古镇这样的模仿式古镇开发就是一种可以把保护古镇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一个比较折中的好办法,可以有效保护原生文化。它不是对原有古镇的开发,不是利用已有的人文或自然资源,而是以弘扬彝族文化为目的,在没有土著彝人的空地上进行的模仿创造,这种开发模式使得旅游活动空间离开彝人生活的现实空间,使得“前台”和“后台”分离开来,旅游者体验彝族文化,是在“前台”,接触到的是舞台化的东西,假如大部分的旅游经营服务者不是源于“后台”,而是经过较完善的培训之后对彝族文化相当了解且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工作者的话,不仅能较好地宣传彝族文化,使游客能了解和体验彝人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隔离外地游客与本土彝族人的文化交流。这样,因旅游活动而导致的外来文化对本族文化的冲击作用会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再或许,如果条件较为成熟的话,可能彝人古镇的旅游活动很难直接冲击到彝人的真实生活。再者,或许正如当初开发彝人古镇制定的整体目标“50年是精品,100年是文物”一样,通过多年的变迁、完善和发展,彝人古镇或许还真成为彝族文化的大观园、彝族人民的传统古镇,也不是没有可能。

2.不利的方面。

由于“前台”与“后台”的隔离以及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当前的彝人古镇可能会误导旅游者对彝族文化的解读。因为它虽然是一个以彝人文化为招牌的旅游产品,但就目前来看,该产品的彝族文化内涵较为匮乏,而且也掺杂了一些其他民族甚至是世界的文化元素。时间久了可能使旅游者对彝族文化的认知形成一定的误区,不知道真正的彝人文化是什么,这样会使彝族民俗旅游慢慢遗失。这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文化效益,要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本质,要留住文化的内核。基于这些情况,正如彝人古镇这样的模仿式古镇开发,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不失为“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好方法。

三、结语

长期以来,界内一直对民俗旅游开发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前台”文化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只有开发真正的民族村寨,游客的旅游体验才是真实的,才能保持原有文化和传统风貌,因此反对“舞台化”;也有学者认为,为了保护民族本土文化,必须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防止文化的遗失和变迁。中和两种观点,笔者认为新的模仿式古镇的开发,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好方法,一定程度上使得“前台”和“后台”分离,这样既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又保护了文化的本原。在彝人古镇的开发上,开发者将彝人古镇置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条黄金旅游线上,且迎合了旅游者休闲性的精神需求,因此算是众多模仿式旅游资源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然而,中国不断出现的模仿式旅游资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一味地追赶模仿,不考虑市场需求,大多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楚雄太阳历公园,因投资成本较大而游客稀少,被戏称为“晒太阳公园”)。所以,模仿式古镇的开发是值得倡导的,至少模仿式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问题上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可以发展旅游。但是在开发时必须仔细分析市场、了解游客需求,合理设计线路、谨慎选择位置,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文化的本质,避免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1]佚名.彝人古镇:城市活力的文化载体[J].时政·特稿/活力楚雄,2006,(2):100-107.

[2]高杨敏,宋明,张崇林.原来民居可以这样做[N].中国民族报,2006-5-26.

[3]王维娜,李应聪.楚雄4景区荣膺国家4A景区[N].春城晚报,2009-2-6.

[4]向星权.彝人古镇获两项大世界基尼斯之最[N].昆明信息港,2009-3-13.

[5]中国-云南-彝人古镇[EB/OL].旅评网.[2012-04-07].http://www.ilvping.com/

[6]刘德鹏,张晓萍.后现代旅游背景下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12):57-60.

[7]陆依依,李洁.国内历史城镇保护和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7,(6):461-465.

[8]张冬婷,邱扶东.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1,(3):86-92.

[9]谭宏.松溉古镇的保护与开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2-58.

[10]黄海萌.文化与经济互动研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思想战线,2009,(人文社会科学专辑):69-73.

[11]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镇旅游的价值——以广西大圩古镇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1):40-43.

(责任编辑:李艳)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radi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modern tourists.Imitative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Yi Ancient Town have been built.Although the conten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ancient tourism town are very diverse,the study on new emerging imitative ancient town in the view of authenticity is little known.Yi Ancient Town is a style of imitation without native cultural system,but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Yi people,which is not a traditional town in the true sense,but visitors who can enjoy a real experience for themselves in the town.Therefore,it is worth advo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itative ancient town,but its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cultural nature and avoid the changes or the losses of its culture.

Key words:imitative ancient town,tourism authenticity,Yi Ancient Town

Authentic Creation of Imitative Ancient Tow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Yi Ancient Town of Chuxiong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

ZHANG Wen-fen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C112

A

1009-4814(2012)02-0045-04

2012-04-02

张文芬(1985–),女,云南寻甸人,云南师范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人口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彝人真实性旅游者
张美寅摄影作品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名字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