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儒道法思想的渗透与融合*

2012-08-15 00:54龚宝成胡志琦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淮南子道家思想

龚宝成 胡志琦 殷 舟

(1.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2.霍邱中学,安徽 霍邱237400;3.安徽省银监局,安徽合肥230022)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共21篇。“《淮南子》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它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应得到全面的公正的评价。”[1]纵览书中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之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是有道理的。

一、《淮南子》对儒家思想体系的脉承

(一)《淮南子》继承儒家“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思想。

(1)火法回收应用较为广泛,处理能力较强,可用于大型生产和回收,主要用于炼锌厂或钢厂的废渣回收。其中,炼锌厂常用回转窑法回收氧化锌;由于转底炉占地较大,但可用于回收和富集钢渣,因而转底炉法常用于钢厂中。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所谓“仁”就是人道社会的精华。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2]《主术训》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明显儒家所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又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这一观念是传承于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其思想内核来自先秦儒家而又高于先秦儒家的,特别是《淮南子》对“人道”、“人类”概念的使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重要价值的。

(二)《淮南子》主张儒家以民为本的国家价值主体观念。

12)在MRI引导下进行各种治疗(穿刺引流、射频消融、微波治疗、无水酒精注射等)应使用专门用于MRI的操作器械,植入的放射性粒子的壳应是合金类材料。严禁在MRI环境下使用具有铁磁性的介入操作器械。

《淮南子》提出:社会生活是变迁的,法令制度也应当随时代变迁而更改,即令是“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记论训》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又说:“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是也。”这些言论,从思想观点到具体言词,与商、韩是一脉贯通的。《淮南子》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去纵向地把握“历史”,作者写出了人与历史之间的互动。涵盖了商鞅的生命意义,在于他从奴隶到自由之人,再到人上之人,最终成为扭转乾坤之人的人生经历,是与历史进程同步的,是顺应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这使商鞅留名千古,成为永恒的生命标本。

(三)《淮南子》凸显儒家人性本善的“德治”的教化方式。

《泰族训》认为“人之性有仁义之资”,这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不过不完全认同孟子。《淮南子》强调“仁义之资”必须与后天教育相结合,才能臻于完美:“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二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人之善,这显然与孟子偏重于反本内求有所不同。至于把外部条件归结为“圣人之教”的观点,是古代哲学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共同缺点。

吸收液体循环的目的是降低尾气中的氨气浓度,最后的尾气吸收器兼有去除气体中雾沫的功能。再沸器汽化率约10%,塔顶回流比3~4,塔顶采出率D/F=0.035。

《淮南子》依从儒家思想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二、《淮南子》对道家思想营养的汲取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他们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一)发展“道”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的和谐自然思想。

《淮南子》是“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4]在对先秦各家学说进行融合、吸收的同时重点继承了老、庄“道”的思想,在对“道”作进一步解释的同时,发展了“道”的意义。“道”生万物,是世界的本原;“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客观普遍原则、秩序,也是现实世界的根据;无论是创生宇宙万物的“道”,还是现时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道”,《淮南子》直接把它等同于“一”,说“道始于一”,说“道”是包容两极的和谐的统一体。由此,宇宙万事万物统一为“道”,可以说“道”统揽了一切,无论是宇宙的开始还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管子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集体主义内蕴着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要求。 在受物化逻辑统治的个体化社会中弘扬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有利于矫治个体化社会中人受物统治的异化状态,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守护人体生命的“形”、“神”、“气”契合的养生思想。

(三)诠释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并进行积极能动的改造。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集成电路企业通过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商平台,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良好高效的互动,一方面研究满足市场要求,实现利益共享,另一方面推动科技领域的基础前瞻性研究,达到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两不耽误。同时,集成电路企业之间要互相学习、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破传统,构建战略技术联盟,共同开发,最大效益地利用好经济、科研、人力等资源,共同促进集成电路的技术创新。

养生术,静漠恬澹。如《修务训》提出精神调养:“今天道者藏精于内,盝神于心,静漠恬淡,讼谬胸中,无邪气所留滞,……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又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在《真训》中积极强调了养性与养德:“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脏无蔚气。”养生大法莫过于养德、养精神。精者身命也,神者心性也。由此可知:心境清净,心情和润,无欲无求,则五脏安和,百脉调畅,心舒气润,诸窍通利而健康无病。这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的养生之道契合。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这是说:“形”、“神”、“气”三者是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要谨慎地加以守护,使他们各处其位,否则三者就会受到伤害。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6]当然,老子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势利导。(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书中阐明的“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

《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明确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并非无动于衷。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解决生存与健康问题。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积极重视民生问题。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给“无为”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三、《淮南子》与法家思想精髓的融合

《淮南子》“从宇宙起源、物质演化两方面对宇宙起源思想作了剖析”。[5]在宇宙观本体论方面,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道始于一”。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中国哲学古老的范畴之一,其原义指的是道路,后来引申为规律、事理。《老子》从具体可言说之道中抽象出恒常之道,把“道”提升到宇宙之本原、本体的高度并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庄子》的“道”既为天地之母,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它既无形、无气而又先于太极、天地而存在。

全市每年都有因城市(镇)开发、工业园区、房地产、交通、水工程等建设项目开挖扰动地表、开挖自然山体,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没有实施生态修复和水保设施建设,甚至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规定倾倒或者向河道偷倒废弃建筑渣(土)等。据监测和调查,全市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年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10km2,有的地方破坏面积已接近甚至大于当年治理面积,城市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一)继承、发挥了商鞅、韩非的历史进化观念。

《主术训》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其基本观点顺接了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把论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此基础上,《泰族训》提出以仁义治国:“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敌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其民本思想与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不无二意。这可以视为孔孟“仁政”、“德政”学说的进一步弘扬。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但又以民为社会、国家的价值主体,这里有矛盾,而在这种矛盾中也潜含着从民本走向民主的种子。也就是说,“当君主制的祸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儒家就可能重新考虑民本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问题”。[3]《淮南子》这方面表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考虑一个发送天线为Nt、接收天线为Nr的空间调制系统,H为Nr× Nt的信道传输矩阵,假设信道H为平坦瑞利衰落信道,其实部和虚部均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高斯分布.假设接收端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 已知,发送端CSI未知.则空间调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

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淮南子》从当时社会现实看,“汉承秦制”,未加彻底改造。景、武之交,汉王朝的经济已经恢复,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改革维新,势当必然!当然这套制度决不完全等同于商、韩所鼓吹的理想的制度,在那个时代,缺少现实性,没有实现的可能空间。但是法家更法改制的思想原则,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该书可贵的是,认为法令制度的制定,应适乎人群之需要,应考虑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主术训》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这显然是比先秦法家更进步的观点,其所以如此,也是儒法融合的结果。

(二)博采道法结合、与民休息的“无为”的核心政治主张。

《淮南子》与汉初黄老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说刘安是杂家,他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黄老之学。”[7]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和《十六经》四篇古佚书,《淮南子》与这四篇黄老帛书有一定的关联。汉初的新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如《经法》“祸福同道”,《从间训》“祸福同门”,《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淮南子》道法结合,汲取道家思想营养的比重较大。

(三)融合摄取了儒、道、法等学派的思想精华。

后人读《淮南子》,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强调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等等,即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使它成为兼“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以儒、道、法三者相互渗透为主的结合。《淮南子》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成书的程序都是先拟定计划,次分头撰写,最后综合编纂。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连,言辞精审,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淮南子》成书之时,处于黄老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对道家学说特别看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淮南子》是集黄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当然这绝不妨碍它也融合摄取了道家之外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

《淮南子》既是“先秦以来学术杂家化的正常发展,又是汉初思想融合的产物,反映了汉初由黄老之学向儒学的过渡”。[8]《淮南子》正好处于西汉意识形态转型的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上,从西汉开国力主“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以致被迅速推翻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从“《淮南王书》博极古今,总统仁义,牢笼天地,弹压山川,诚眇义之渊丛,嘉言之林府,太史公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者也。”[9]可以说《淮南子》客观上完成了儒、道、法思想三者相互渗透为主的融合与渗透的建构。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294.

[2]韩愈.原道[A].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两汉—隋唐部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2.542.

[3]李存山.儒家的民本与民主[J].博览群书,2006,(12).

[4]胡适.淮南王书[A].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6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63.

[5]李晓林.淮南子中的宇宙起源思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2).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1936.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九卷)[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0.

[8]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1.

[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淮南子道家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思想与“剑”
嫦娥奔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