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兰良
(山东省昌乐二中,山东 潍坊 2624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271”生态教育下体育选项走班分组教学的探讨
冯兰良
(山东省昌乐二中,山东 潍坊 262400)
在“271”生态课堂理念和体育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身体条件,把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71”生态教育; 体育选项走班;分组教学
当前在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班级人数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教学中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和措施。因此,对山东省昌乐二中“271”生态教育下体育选项走班分组教学进行探讨。
分组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地将班级内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异质或同质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成员再根据差异进行分层,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尽所能并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小组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小组规格。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有效的领导范围是5~6人,我们的学习小组以6个人为一小组,一个班级54人,分成9个小组,这就符合管理学的原则,又便于我们小组内部分层交流。(2)小组成员。学习小组的6名成员,有体育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性格、爱好、特长、男女等综合考虑组建。学习小组设小组长一名(根据需要可以设副组长)。(3)小组分层。学习小组的建制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也提供了便利。学习小组的6个人,在技能学习上分别属于A、B、C层。分层不是给学生分类,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便于学生课堂讨论的生态分层。因为只有两个实力相当的同学在一起才能讨论交流起来。(4)学习小组是“271”生态课堂的基本组织单位、基本战斗单元,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集体荣誉感,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设计自己的组名、组徽、组牌(或组旗)等。
3.1 生态学与生态哲学
根据生态学与生态哲学,一方面,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独立的生命存在,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有自己生长的规律,任何外界因素必须尊重个体的特点,顺应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每一个生命个体又与其他生命个体及外在环境构成一个系统,彼此息息相连,通过信息交换,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种自身努力与相互作用中,生命个体自身的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生命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生长。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教师、学生、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教育就必须关注系统中的每个要素,符合其发展特点和规律,优化环境,促进整体发展。
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处于个人价值判断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非常看重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与他人交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启迪,即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层次,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和谐交流的环境,提供自我奋斗与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不断明向上一级需要层次发展,最终得到自我实现。
3.3 “合作学习”理论
4.1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育心里学认为,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练习气氛,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 符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原则
体育分组教学是以体育小组教学模式为基础的,体育小组教学模式又是教学论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变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小组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现代化教学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会相互倾听、共同讨论、友爱互助,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也使他们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4.3 符合因材施教和可接受的原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区别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在“271”生态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按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级别,把教材按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级别实施不同层次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1 选项报名后的分组
以乡情促进和谐。发挥代表接地气、人脉广,讲话有分量的优势,引入人大代表参与司法调解,代表们在充分掌握当事人的家庭情况之后,悉心教导、努力劝解,已调解邻里矛盾39件。
学生选项报名后,教师教师通过技术、身体素质考核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成3个不同层次大组(每班54名同学,每个大组18名同学。每个大组可以再分成3个小组,每组6名同学),第一大组由技术全面、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第二大组由中等技术、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组成;第三大组由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组成。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允许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即低层次组的学生态度端正,进步较快可升高层组练习。同样,高层次组的学生也可降入低层次组。
5.2 学习目标分组
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制定各层次组的学习目标。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递进层次。
5.3 教学方法和策略分组
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5.4 评价方法分组
每堂课对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结果,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完成练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方法,即找出不足,指出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拼搏;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竞争评价的方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6.1 分组教学有利于转化潜能生,培养优生,发展中等生,克服了以往体育课中“抓中间,丢两边”的弊端;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能,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体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6.2 分组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从“齐步走”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练习兴趣,全面提高技术水平。
6.3 分组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有效控制。它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各类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之中,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并不断受到教师的表扬,不断感受求知的乐趣。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练习兴趣,促使全班积极向上练习氛围的形成。
7.1 合理分组,做好学生工作与学生思想一致达成共识。
7.2 小组长的培训。培养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学生骨干,参与教学的组织和配合。
7.3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爱好兴趣,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也可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产生误解甚至曲解。
7.4 引进激励机制,做好分组评价。教师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帮助。运用多种激励形式,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G807
A
1674-151X(2012)06-11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6.060
投稿日期:2012-03-16
冯兰良(1978 ~),中教二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