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甘肃 陇南 742500)
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地处甘肃省东南部,2003年升格为专科学校。就其体育课程改革而言,经济条件滞后、体育文化氛围淡薄、师生个体意识与能力的差异等不足导致其新课改革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改革与发展。
1996 年国家教委下发《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方案》,强调体育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赋予学生“全方位”体育的教育,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确立了改革的基本方向。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起步较晚,但进程很快。总体而言,其教学模式经历了从“放羊式”到“模块式”再到现行“2+1+1+X”模式的过程。由于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违背,一直以来在落后地区进行的“放羊式”体育教学在2003年被废止,转而推行模块式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主要分篮球、排球与足球、体操与武术、田径4大模块进行教学,一个学期进行一个模块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球类、体操、武术、田径基本技术学习为主。大纲共修订4次。然而,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学分制的试行,模块式教学又被“2+1+1+X”模式代替。
课程名称由《大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更突出了体育课的核心价值所在。所谓“2+1+1+X”模式,“2”为第1学年的2个学期,开设体育基础类课程,以田径、体操、武术和体育游戏为主体内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1”分别指第2学年的2个学期,分学期开设选项课程,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美、武术共8门课程为主体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单独教学,不进行结合;“X”为从第3学年起开设的选修课程,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美、武术、定向运动、小学生趣味体育游戏、游泳、小学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共12门课程为主体教学内容,师生双向选择。
对学生对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感受的抽样调查显示,对本次课程改革,学生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对改革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占约78%,持反对意见的仅占不到3%。
合理的课时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体而言,教学的质与量成反比例,体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师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与量,就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的课时量,体育教师量较大。具体而言,20人中周学时15~32h的人数有17人,占85%以上,其中部分老师还参与教学管理与课外训练等工作。
就课时而言,3种教学模式(放羊式、模块式、“2+1+1+X”模式)的量差不多,但教学效果差异显著,放羊式教师自由度高,可上可不上,可这样上也可那样上,课多量小,效果差,很快遭淘汰。模块式教学内容较固定且单一,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模式下被动接受学习,导致上课枯燥无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要求。固定单一的教学内容又局限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成为按部就班的工作,工作量大但效果不好。相比“放羊式”和“模块式”教学,“2+1+1+X”教学模式更科学合理,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要求。其中的“+”不单纯是附加学习,而表示能力提高的一种递进关系,每位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专业基础部分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进一步选择相关项目的学习,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但老师要把握每位同学的能力素质差异,保证他们选对课、选好课,最后达到学好课。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多能多专,既要保证学生一年级基础类教学的有效开展,又要发挥自我专项特长,提供至少一项优质的选项和选修课;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是一个层递提高的过程,教学难度和要求必须得相应提高。例如,同是武术课,一年级基础类课程和三年级的选修课就不是一个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充实、创新和提高,这是一种改革的内动力。
体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大部分学校也都在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的体育‘选项课’‘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然而,就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执行看,情况不容乐观,理论与技能两方面的执行都不力,尤其理论部分的执行情况更差,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导致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传统体育思想和体制的根深蒂固、新理念过于理想化和宏观化、师资匮乏、教师知识技能结构重叠、学校体育配套设施的滞后等。
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要体现既尊重学生个性又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着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更应该研究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个性目标,并把它和共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反映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目标”。“纲要”提出的教育原则大都是前瞻性的,更适合较发达、条件好、氛围浓的地区,像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这样的西北边远地区高校,在体育设施、师资、体育意识和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的局限使得很难达到国家统一目标。这就需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合理统筹学校体育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目标,共性目标应理解为长期目标,而其实现要通过一个个合理实际的阶段性目标的完成为依托,而每个阶段的个性目标的完成要建立在深入分析学生状况,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尽快完善实现个性目标的硬软件条件,解决好学生个性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要求改换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与锻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尝试诸如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项目或改进的竞技运动项目等教学内容。探索诸如俱乐部体育、专项训练、余暇体育锻炼等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表现在组织、启发和鼓励等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
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良好师资的配备在落后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中显得更加重要。就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而言,传统项目如球类、田径等教师资源相对充足,而紧缺专业,如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瑜伽等;新兴专业如娱乐休闲体育、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等;体育理论如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伦理学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资源的匮乏与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学科建设推进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求学校大力引进紧缺型、技能好、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从“单一的技术型”向“复合的素质型”转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师资资源。
首先是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主要是指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等进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此外,表现为对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训练课程, 建立、健全校内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大力支持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区域性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剧,陇南师范高等专业学校作为该市唯一高校,是推动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这一方面表现在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还要挖掘地方潜力,弘扬地方特色与文化。陇右地区有独特的民俗,如能把扇鼓舞、打旋鼓、打夹板和地方特色武术(如壳子棍)等这些文化精髓引进课堂,必将丰富学科内涵建设,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此外,学校处于甘肃的南部地区,山多水广,夏秋两季时间长,盛产竹子,可以尝试开展如爬山、露天游泳、定向运动、赛舟、跳竹竿等特色体育项目。
[1]许世岩,张建华,公兰英.甘肃省地域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郭学敏.“阳光体育运动”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3]郑志磊,骆功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33).
[4]张玉霞,鲁志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