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起源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2012-08-15 00:52吴步皇
运动 2012年20期
关键词:起源太极拳体育

吴步皇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1 相关概念界定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的《武术》一书,提到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

余功保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提到,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强调养练结合。养生上讲究精气神的内修,以顺畅遂和为原则。技击上主张以柔克刚,主要技术有“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它是一种武术,是一种健身方法,也是一种修养方式。

清王宗岳等著《太极拳谱》对太极拳的释名为: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阴、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和而言之,曰十三势。

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太极拳,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技击的精华,体现着身体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是一种武术,是一种养生方法,也是一种修养术。

2 国内外对太极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现状

2.1 对太极拳起源的研究现状

孙刚、李成银的《太极拳起源辩》中提到,目前较为支持“太极拳为陈卜首创”一说。陈氏一世祖陈卜极有可能是太极拳的始创者。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则极有可能是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在继承家传太极拳法的基础上,在总结自己“披坚执锐”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汲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诸多拳势,并参悟《黄庭经》中道家养生修炼的理论,结合吐纳、导引、气功,进行了对太极拳有突破性的改造,并独到地创造了太极推手、陈氏刀枪等套路,从而使陈氏太极拳发展成为一个较系统的体系。

李永彬的《太极拳起源辨异》中指出,对太极拳起源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太极拳为陈卜首创等。从有记载的史料分析,认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中兴者,而陈卜是太极拳的奠基者;认为太极拳不太可能由某一两个人根据什么原理而一下子有新悟而发明出来,必然有一个历史继承,它是历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朱晓东、冯霞的《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中提到,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5种不同的说法: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据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潘白云的《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中提到,关于太极拳渊源之谜,虽早有官方定论,但近1个世纪来各门各派依旧纷争不休,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说法。但相比之下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一说法史料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李志龙的《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中认为,关于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不一,但陈氏世传太极拳是今天各种流派的太极拳之源。

赵同森、职武营的《太极拳起源之辨》中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温县陈家沟,是由陈王廷于1644年前后创造的。而陈王廷造拳一方面受博爱唐村千载寺无极养生功和太极养生功的影响,一方面也与戚继光的《拳经》以及其他优秀拳种有着密切的关系。

程峰的《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中以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的碑文资料和新近发现的康熙55年所修的唐村《李氏家谱》为依据,认为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唐十力和尚应为太极拳的鼻祖,李仲、李信和陈王廷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且陈王廷为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者,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唐村千载寺和温县陈家沟同为太极拳的圣地。

2.2 对太极拳发展的研究现状

江建华、鹿兰峰的《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走向》中提到,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太极拳应向多元化发展,突出其健身、医疗、娱乐等功能。为了促使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太极拳文化,研究传统的太极拳与太极拳技击,分析、研究其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机制。

朱晓东、冯霞的《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中提到,太极拳产业化己初见成效,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但太极拳市场化运作成为竞技太极拳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颈瓶。太极拳应脱离传统竞技武术,充分发挥自身健身与修身的优势,向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健身功能,要以武养武,走实体化和职业化道路。

刘刚、吉灿忠的《对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源流缺乏定论、技击功能淡化、研究与现代科学断裂、学与术不分等问题。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尽快理清源流,正确对待传统性向现代化转化、文化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合理开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

王葵、傅治华的《从“瑜伽热”反思我国太极拳发展道路》中,从太极与瑜伽的起源、文化背景、动作特点、健身机制、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了太极拳及其文化,并提出太极拳的发展思路:立足根本,抓住本质;加强科研,健全机制;抓住源头,把好校园传播渠道;借助平台,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多渠道并进,带动产业发展。

李绍成、姜娟的《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中,认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经历了由乡村走进城市、由北方传向南方、由传统步入现代、由中国走向世界4个阶段。太极拳的发展特色在于其自生的本固枝荣、舍己从人、著盛研丰和延年益寿。

郑松波、汪青云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太极拳发展及对策探讨》中提出,在太极拳正日益成为中国功夫文化的重要符号及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际,为促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应在传承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保持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高竞技太极拳的规范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促进健身太极拳的科学化和大众化。

炊遂堂的《论传统太极拳传播方式的转型》中认为,若要摆脱传统太极拳传播方式的困难,就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依靠自身价值的产业化转变,走流派师承的传播方式和市场经济控制的俱乐部运营模式相协调的道路,由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继承。

但爱兰、李晓红在《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一文中认为,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它传播的根本;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是它传播的魅力;新世纪人类对健康的需要促进了太极拳的发展。

吕振宇的《当今太极拳文化发展失衡探析》从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太极文化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针对太极拳主文化的停滞不前和亚文化崛起,必须将“对抗”作为太极拳乃至整个中国武术竞赛的主要内容,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加强对太极拳基础理论的研究,来促进太极拳主流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太极拳文化的协调发展。

张铁刚、赵红波在《关于太极拳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一文中认为,健身价值的定为是太极拳发展最鲜明的旗帜;深厚的文化意蕴是太极拳发展历久不衰的内在动力;理论的繁荣是太极拳发展深厚的物质基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是太极拳发展的外部保障;竞赛交流活动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动力;独特的社会功能是太极拳发展的潜在动力。

夏艳的《少林拳与太极拳发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少林拳与太极拳的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和学术的创新,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契机;对于太极拳发展,应充分挖掘技击内涵,注重太极拳人才的从小培养,可初步建立太极拳俱乐部,保持民族风格,弘扬民族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树立民族品牌,尽快推向世界。

3 结 语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各家各派各执各的理。对太极拳起源的认识多停留于单一方面,未能充分阐释各流派的关系。大量不可考证、以讹传讹、荒诞不经的传说假说充斥其中,使得距离太极拳源流的科学化体系建设还相去甚远。但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个流派之说是基本上统一的,且太极拳创拳时间应在明末清初之间。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不可能是由某一两个人根据什么原理而一下子有新悟而发明出来的,必然有一个历史继承,它是历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对于太极拳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多也较丰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发展是太极拳发展的主题,但现有研究对以上实践的理论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从发展理论角度对太极拳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的探讨,对发展规律、发展动因、发展代价的研究还涉及不深。

前人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研究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有争议的问题。对太极拳源流的考证应基于其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其发展进程进行宏观的整理。对太极拳的发展道路研究,应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走切实可行的持续性发展道路,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

[1]夏艳.少林拳与太极拳发展的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郭华帅.太极拳的文化解读[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余功保.中国太极拳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清王宗岳等著.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0-31.

[6]孙刚,李成银.太极拳起源辩[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7]李永彬.太极拳起源辨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1).

[8]朱晓东,冯霞.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09(1).

[9]潘白云.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10]李志龙.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9(5).

[11]赵同森,职武营.太极拳起源之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12]程峰.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J].中州学刊,2006(2).

[13]江建华,鹿兰峰.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4]刘刚,吉灿忠.对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8(4).

[15]王葵,傅治华.从“瑜伽热”反思我国太极拳发展道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

[16]李绍成,姜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17]郑松波,汪青云.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太极拳发展及对策探讨[J].新世界,2010(6).

[18]炊遂堂.论传统太极拳传播方式的转型[J].体育学刊,2008(7).

[19]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0]吕振宇.当今太极拳文化发展失衡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10).

[21]张铁钢,赵红波.关于太极拳发展动力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起源太极拳体育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我们的“体育梦”
42式太极拳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