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清文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沅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湘西山区丘陵地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沅陵县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体质为目标,不拘泥于形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当前新课标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走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它的经验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沅陵县农村小学“百校百格”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由沅陵县教育局负责并组织的一个课题研究,起止时间是1999年至2003年。当时沅陵县的小学还未实施“撤点并校”,有753所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595人,其中只有70余人参加过县教育局组织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师资力量薄弱。“百校百格”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不拘泥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挖掘民间地方体育项目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不拘形式、自成风格地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以弥补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的不足。
1.1.1 构建切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 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多、分散,专业体育教师少,很多体育教师只能从其他学科抽调,通过兼职来补充体育师资队伍,但非体育专业教师的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又极为有限,要想他们能按学科标准上课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因此,只有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结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开发乡土教材。要求以大纲为依据,以游戏为突破口,以开发运用传统民间文体活动为重点,以人为本,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自选教材比例在50%左右,建立适合农村实际且选择性强的教材内容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运行。
1.1.2 建立四级教研网络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交流少,观念保守,教学模式陈旧,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构建农村教研网络,以研代培,为教师学习、成长创造条件。县教研网络基本形式是:县中心教研组——8个区中心教研组——51个乡中心教研组——每乡4~5个校组成的片区体育教研组。实践表明,4级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对教学研究有极大促进作用,对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极具成效。
1.2.1 确立以中心小学体育教研室组长负责制,组织开展片区体育教学改革 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由各中心小学的体育教研室组长带头,负责本片区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发,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2 通过体育教学比武来检验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进行一年一度的县、区体育教学比武为形式的教研交流活动,全面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1.2.3 注重特色,推进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部分选定的实验学校以课题的方式开发具有突出地方特色的教材内容。有的学校则不以课题的形式,通过发动群众,相互观摩,积极开发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 “百校百格”的局面。
1.2.4 加强督察,以保障体育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 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通过制定政策、规定、办法等以及不同层次的考评、督察等方式敦促各个学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县教育局到基层去考察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区教育办经常到学校检查学校的上课情况、教案和备课等。
1.2.5 重视学生体质测评 通过体质测评来评价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是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考核方式之一,县教育局拨专款组织一年一次的学生体质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及时在全县通报。同时,根据测评的结果来考核学校年度体育工作成绩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评估中。
实践表明,这次改革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形式具有典型农村特色,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对在农村中小学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其主要成果体现以下3个方面。
1.3.1 充分解放了农村教师的思想包袱农村体育教师接触到的体育教育思想,由于信息传递层级太多,往往变得复杂和纷纭,在教学改革初期常常显得畏手畏脚。“百校百格”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始终围绕增强学生体质这个目标,提倡不拘一格的开展体育教学,卸下教师关于体育教学的各种思想枷锁,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具有很大的启发。通过教学比武、参加省(市)、培训教师拓展了体育教师的视界,教师们逐渐理解并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上体育课,不再拘泥于教材和国家体育教学大纲,不再拘泥、迷信于某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能自主开发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体育项目,涌现出许多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极大地丰富与充实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1.3.2 极大地缓解了长期制约农村小学体育课程开展“无场地、无器材、无专职体育教师”三大难题 通过“百校百格”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拘形式、开发乡土教材,巧妙地利用各种现实条件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老师们开发和创编了如踢毽子、呼啦圈、跳绳、敲锣鼓、滚铁圈、踩高跷等一批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提倡自筹资金、自制器材的基础上,鼓励广大教师在开发制作乡土教材器材时,注意兼顾一材多用,很大程度缓解了因资金不足造成村小体育器材奇缺的问题。同时,培养了老师,避免了对场地、器材、专职体育教师的依赖,基本保证了农村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1.3.3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窘状 农村学校体育教研活动往往只限于县教育局出面组织的年度活动,次数与人数有限。“百校百格”构建的农村小学4级体育教研网络使得教研活动的举办灵活机动,十分方便,经费负担减轻;网络中进行的各层体育教研活动,小型多样,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基层体育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扩大了影响力,加深了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对体育教师的了解,调动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为体育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了条件,缩短了体育教师成熟的周期。
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如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假期业务培训,邀请大学教授、专家、本县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等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和强化,提供农村体育教师在职接受教育或进修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或观摩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不断引进和推介新的教育理论。特岗计划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要关心体育特岗教师的生活、工作,为符合要求的体育特岗教师转正提供帮助和支持,充分发挥体育特岗教师传播新知识的作用。
建立县—区—乡—校多级体育教学科研网络,在每一级的中心学校设立一位体育学术带头人,负责本区域的体育教学内容、乡土教材、科研交流活动。县教育局应积极组织全县学校开展各级教学比武、赛课、上公开课等活动,提供交流的机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丰富体育教师体育课的素材,启发体育教师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并指导其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见仁见智挖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因校、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学校教育总体要求、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乡土教材,供学生选修,并将成果制作成影片、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本,建档建库以便传承。
县教育局应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例如,对在体育教学比武、科研中取得良好成果的体育教师,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这些成果均计入职称评审中。对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学校进行通报表扬,并计入学校工作考核中。
鼓励学校进行体育精品课程或体育精品教学模块建设,然后每隔1或2年举行1次全县体育精品课程或体育精品教学模块评选,对积极参与体育精品课程或体育精品教学模块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通报表扬和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提供优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相关体育教师培训的机会。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培养骨干体育教师。
鼓励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走“阳光体育”促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支持各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对运动形式的偏好、适应等特点,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锻炼项目,既可以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以现代体育项目。在全县进行阳光体育特色学校的评比,然后发挥典型作用,引导全县学校根据各校的特色和地域特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县教育局聘请本县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声望和权威的体育教师担任县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本县各个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县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体育教师教学、科研研讨会及经验交流会,实行“传、帮、带”的模式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全县的体育教学质量。
帮助与支持本县学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实习教育基地,通过实习生的实习,为农村学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将最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农村体育教师和学生。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进行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在职教育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地方高校签订定向培养体育教师的计划。